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學第一學期歷史組老師工作計劃

中學第一學期歷史組老師工作計劃

2024-08-02 閱讀 4508

中學**-**學年度第一學期歷史組老師工作計劃

暑假已經過去,新的學年已經開始。上學期,在各層領導和各位同事的真誠幫助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面對新學年,新的學期,為了配合學校工作,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爭創更加優異的成績,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學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中課改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高中教學要切實有利于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高中歷史教學也不例外,以“****”為重要思想,認真貫徹“八榮八恥”精神和“**大”精神,培養學生以史為鑒,與時俱進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注重培養高素質、高能力、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

高一歷史主要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主要講述中國自*戰爭以來,直到新中國成立、gg開放以來的歷史。中國近代史主要講述中國自*戰爭以來的屈辱史、不甘心做亡國奴的中國人的抗爭史、為中國尋找出路的先進中國人的探索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國曲折前進的發展史。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人民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建設史。這是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本學期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完成現代史的教學,現代史與學生的今天時間跨度不是很久遠,因此學生所具的感性知識較多,因此相對來說,現代史教學關于基本歷史事實的難度不是很大,關鍵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現代史知識的理論認識能力和水平。

三、學生分析:

根據學校安排,本學期本人繼續擔任高一(9)、(10)、(11)班歷史教學工作,為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現將三個班學生情況分析如下:

高一學生剛剛從初中畢業,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較強,可塑性較大,這是有利于工作的一面。但由于特殊的中考政策使學生只滿足于對歷史知識的一知半解,考試中能找到答案即可,而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較差。在這種思想意識的影響下學習高中學歷史是不行的。高中教材與初中教材相比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性,難度將不斷加大。如果學生不能盡快適應這一轉變,就很難對歷史發生興趣,難以把歷史學好。三個班教學,必須在日常教學中做到實事求是,因材施教。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培養其科學的發展觀、歷史觀。

2、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五、教學措施:

1、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及智力的發展。充分發揮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試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提高課堂效率:精心設計,精講多練。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合理利用計算機等教學設備。結合自身及學生實際,制定適合本級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3、注意歷史與其它學科的聯系,適時補充一些有關歷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力爭使課上得生動活潑,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學生所學最終要體現在考試中,教學中要加大知識的落實力度:要求學生課堂上記筆記;精心選擇習題,不浪費學生時間;組織單元測驗,檢查知識掌握程度,查缺補漏。

5、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

6、充分發揮個人自身優勢,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在溫暖安定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篇2:學年第二學期高中歷史組教學工作計劃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學年第二學期高中歷史組教學工作計劃

一、總體思路

歷史組教研活動調整更新以完成新形勢下的轉型。其間調整更新指的是調整我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更新資源庫;轉型指的是借助大數據分析和網絡資源推進教學研究活動。

二、工作目標

1、以潘孝遠老師的專題五《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曬課優課活動為切入口,借助學案,探索一條符合我校實際的教學模式。

2、嚴格落實教學常規。圍繞課堂抓常規,并推陳出新,做好曬課優課活動,力爭體現教研組的學科教學和校本課程的特色。

3、抓好集體備課,特別是學案的編制,結構和知識點要“基于學情”,做到精簡易懂好用。

4、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的提升學科能力的開發,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

三、具體工作

(一)狠抓教學質量,堅持不懈、深入細致地抓好教學常規

1、強化集體備課

本學期歷史組的集體備課將按照規定時間和地點(高一歷史集體備課定在周五上午第5節,地點:2號樓305辦公室;高二備課組活動時間:高二周四上午第4節。地點:1號樓401辦公室),實行“中心發言人”的集體備課制,達到集思廣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同時也促進備課組整體教學實力的增強。

2、狠抓課堂

(1)嚴格課堂管理,認識到位,并常抓不懈。

(2)努力創建高效課堂,以教案、學案為依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3)探索適合本學科不同年段的課堂教學模式。小考、學案(自制的或教輔資料的)、教材整合、課件運用、輔助資料選用、習題講評等環節如何有效銜接,達到課堂的高效,仍需探索并反思總結形成較成型的模式。

(4)課堂小結要追求高濃度,簡潔精練,達到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和升華。

(5)搞好期中期末,大型考試,做好批改與試卷講評、試卷分析。

3、繼續實施分層次的教學和管理

教學中進一步強化對兩頭學生的教育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繼續堅持課前小考并積極倡導全組教師能充分利用課后時間主動下班輔導,并將其作為一種自覺行為,長期堅持,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二)貫徹落實學校常規計劃,完成以下計劃要求:

1、備課組長每周上傳學案、試題,保證質量。

2、每堂課前有小考,5分鐘左右,及時反饋檢查提高教學質量。

3、高一教師要多方參加教研,吸收外來先進經驗,搞好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開好選修課,做好學分認定,加深拓展延伸。

(三)積極參加各級教研活動和增強科研意識。

全組教師要積極研究**年高考歷史試題和反思高考命題趨勢及備考方向;積極參加市教育學院組織的教研活動,并在組內交流;積極參加學校定期舉行教學講座和教研活動,互相學習和借鑒,促進業務水平的提高;組內教師要增強科研意識。

四、教研組活動安排

(主題教研:如何拓展教師專業知識與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17

6月22日―6月28日

第八次教研組活動(做好期末復習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對教研工作進行總結)

18

6月29日―7月5日

第九次備課組活動(各備課組工作情況總結)

19

7月6日―7月12日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3:初中歷史組教學工作計劃

初中歷史組教學工作計劃

時光流逝,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本學期我擔任初一和初二的歷史課,為了更好的完成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特制訂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課改的要求,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材分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屬于中國歷史的古代史部分,距今時間較久遠,特別是先秦史,跨度很大,學生的理解主要是跟時間有關的內容比較難一些,需要分析的較少,重點內容是在奴隸社會的基本發展及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還有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所創造的財富,對社會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后半部分主要講到封建社會的誕生、發展,統一國家的產生、發展,創造的中國古代史上的燦爛文明及對世界的影響。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縱向為近代史,主要內容體現了近代的屈辱史,中國由封建社會沒落到開始社會轉型,接受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打破傳統思想,摧毀舊的社會體系,這些內容貫穿本書的始終;主要內容是:侵略與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內戰烽火,近代的社會變化和成就。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情況,現在還不是很細致的了解,從目前的初步了解及課堂的表現來看,學生的課堂紀律尚可,態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總共87名學生里,優生較少,大約在15人左右,中等生是主體,大約在50人左右,后進生約20多人,而且學習習慣各不相同,來自不同的學校,所以學習觀念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八年級學生的情況都比較熟悉了,106名學生,優生在30人左右,中等生50人,后進生20人左右,在優生里,學習主動性強,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的少,大部分都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醒和更多的指導;中等生里,大部分都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在課堂上還不能進行完整的聽學;后進生的學習狀況就更加困難,不僅基礎差,而且態度問題特別難以處理.

四、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系。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五、教學進度

整個學期總共有約19個周,每周2課時,共38節課,若除去節假日,所剩課時約有30節左右,現將七八年級的進度安排如下:

七年級:

1至10周完成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到第十二課(大一統的漢朝)。

11至12周復習、段考。

13至17周完成第十三課(兩漢經濟的發展)到第二十二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18、19周,復習、期末考試、總結。

八年級:

1至10周完成第一課(*戰爭)到第十二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至12周,復習、段考。

13至17周完成第十三課(紅軍不怕遠征難)到第二十二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8、19周,復習、期末考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