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未來版小學五年級下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未來版小學五年級下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2024-08-01 閱讀 6789

未來版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一、上學期學生成績情況:

本年級共有學生22,男生8人,女生14人。多數學生思想積極、熱愛生活。部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本冊教材的教學任務、要求及重點:

教學任務、要求及重點:

本冊教材共有六個單元: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有四節教材:祖國多大、首都北京、香港和澳門、寶島臺灣;第二單元壯麗的的山河:有二節教材:我們的母親河、祖國名山知多少;第三單元,有四節教材:走上黃土高坡、登上世界屋脊、走進東北黑土地、享受熱帶風光;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有三節教材:大家庭里的成員、多彩的民族風光、各族人民大團結;第五單元自然災害與救助;有兩節教材:自然災害的威力;自然之中的救護;第六單元珍愛自己的生命;有四節教材:生命只有一次;拒絕不良習慣;遠離毒品;快樂生活。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三、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回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范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一、教學進度:周次月日課次課題教時備注

預備周3月1日至3月2日開學工作:1、整頓班級;2、發放課本及作業本;3、召開家長會;4、評選優秀生頒獎。

第一周3月5日至3月9日一好大一個家1、祖國有多大3

第二周3月12日至3月16日2首都北京2

第三周3月19日至3月23日3、香港和澳門4、寶島臺灣22

第四周3月26日至3月30日二壯麗的山河1、我們的母親河2

第五周4月2日至4月6日2、祖國名山知多少2

第六周4月9日至4月13日三1、走上黃土高坡2

教學進度續一:周次月日課次課題教時備注

第七周4月16日至4月20日2、登上世界屋脊2

第八周4月23日至4月27日3、走進東北黑土地2

第九周4月30日至5月4日4、享受熱帶風光2

第十周5月7日至5月11日四各族人民一家親1、大家庭里的成員2

第十一周5月14日至5月18日2、多彩的民族風情2

第十二周5月21日至5月25日3、各族人民大團結2

第十三周5月28日至6月1日五自然災害與救助1、自然災害的威力2

教學進度續二:周次月日課次課題教時備注

第十四周6月4日至6月8日2、災害之中的威力2

第十五周6月11日至6月15日六珍愛自己的生命1、生命只有一次2、拒絕不良習慣11

第十六周6月18日至6月22日3、遠離毒品2

第十七周6月25日至6月29日4、快樂生活2

第十八周7月2日至7月6日復習期末考試

第十九周7月9日至7月13日放暑假

第二十周7月16日至7月20日

篇2:勝德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勝德小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鉆研教材,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使今后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F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四、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祖國,知道祖國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公民,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了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團結友愛。

4、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從而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5、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6、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7、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總之,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后我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為取得更大更成績而不懈努力。

篇3: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學年度第一學期)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學年度第一學期)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品社老師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采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了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于課改實踐。

教研組采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著集體的力量,體現著團隊的精神。盡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于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著團結互助,群策群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后,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于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