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園送課下鄉活動總結

幼兒園送課下鄉活動總結

2024-08-01 閱讀 6940

幼兒園送課下鄉活動總結為積極貫徹落實省教育廳“以各級示范園為中心,擴大和優化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示范園的教育示范,業務指導和信息交流作用,逐步形成以示范園為龍頭的幼教輔導網絡,提高全省幼兒教育的整體質量”的工作精神,我園與兩所鄉鎮幼兒園互相結對,建立了教研伙伴關系。6月16日,在園領導的帶領下進行為期一天的“流動課堂”送課下鄉活動,來自兩鎮中心幼兒園的領導和一線教師參加了觀摩學習,我園為農村園所送去了最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這是促進城鄉交流,幫助農村幼兒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形式。

本次“流動課堂”送課下鄉活動,為鄉鎮教師帶去了實實在在的能體現新《綱要》理念的示范課例,共有三位教師參加了獻課把我園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兩所鄉鎮中心幼兒園的教師,并就當前的建構課程教學模式和兩所鄉鎮中心幼兒園的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使得兩所幼兒園的教師感受到我園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先進性。

此次“流動課堂”送課下鄉活動,深受鄉鎮教師的歡迎。聽課教師紛紛表示:送課下鄉隊伍幫助他們解決了新課程中存在一些疑惑和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的教學方法、受益很深。參與此次活動的教師也感到,活動為他們提供了學習鍛煉的機會;鄉鎮幼兒園領導認為:“流動課堂”送課下鄉活動,既發揮了教學帶動作用,又為城鄉教師的交流架設了橋梁。能更好地促進鄉鎮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園領導表示:以后這項活動會經常開展,希望我園通過這樣的幫扶活動,對提高農村幼兒園的教師素質和幼兒園的辦園質量起到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同時推動我市幼教事業的發展。

篇2:某省中學骨干歷史教師送課下鄉活動總結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年*省中學骨干歷史教師送課下鄉活動總結

根據**年中學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的安排,結合**年“國培計劃”項目的實施要求,并按照*省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發布的《關于組織**年中學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干教師開展送課下鄉活動》通知要求,為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在實施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方面的輻射和引領作用,推進受教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及提升,我們歷史1、2組13名省級骨干教師,【主要有:吳*、吳*、王x、邱*、張*、張x、許*、姜*、符x、王x、黃*、楊*、林*。】在學科帶頭人劉*老師周密的組織下,于**年12月12日8:30--12:00,把兩節初中歷史課送到*市*實驗學校。

**年12月12日上午8:30--9:10,在*市*實驗學校四樓多媒體教室里,來自萬寧東興中學的吳*老師正在執教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一課;9:20--10:00由來自國興中學的吳*老師執教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科學和思想力量》一課;10:20--12:00,聽課教師與送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之后劉*、許*、姜*等老師就這兩節送教課結合中招歷史考試的方法做專題報告,吳*書記蒞臨指導看望全體學員。*市50多名初中歷史教師也參與了本次活動,使整個送課活動能夠起到分享與探究并存。

這天,我們歷史1、2組一行13名省級骨干教師冒著凜冽的寒風,在省級學科帶頭人劉*老師的熱心準備與組織下在*市匯聚一堂。我們滿懷激情與熱情準備著這項莊嚴而神圣的任務,希望在傳播新課改理念的同時也能提煉自己!經過半天緊張而充實的送教活動,不管是送課教師還是聽課教師都有了一定的收獲與反思。此次送課活動具有濃厚的教研氛圍,貼近一線教師的教學實際,是一種務實高效的教研形式。對于本次活動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總結。

一、積極籌備,突出主題,發揮團隊精神

這次送教下鄉的的主題是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我們的活動始終在貫穿這一活動主題。為增強送課下鄉活動的針對性,使活動能起到真正的輻射和引領作用,省級學科帶頭人劉*老師11月份就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送課活動的統籌部署:包括送教學校的選擇,聯系送教學校進行相應的配合,執教老師的人選的確定;學科帶頭人劉老師號召大家利用QQ的群組或微信開展集體備課,吳*老師、吳*老師將他們的教案、課件發到QQ群,我們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在群里提出修改意見、討論、磨課,為此次活動做充分的準備。上課前一天劉老師又親自帶領授課老師到*市*實驗學校調試課件、跟學生交流,了解學情,以便因材施教。

二、精彩課堂,回味無窮,彰顯實效生成

(一)根據活動安排**年12月12日上午8:30--9:10,在*市*實驗學校四樓多媒體教室里,先由萬寧東興中學的吳*老師給大家上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一課。面對陌生的學生,在不了解學情的情況下,吳*老師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播放兩個品牌的廣告視頻:“百年潤發”洗發水、“張裕解百納”葡萄酒。展示王老吉、茅臺等廣告圖片,并設問:“它們都強調了什么共同點?都集中于什么行業。”從而導入本課。從設計理念來看:設計的起點好,主要針對八年級學生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了解得比較少,而對現實中國工業了解比較多的特點,以此來進行切入,從而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昂他們振興中華的精神。在這一導入部分,吳老師利用多媒體巧妙設疑,創設課堂導入情景,順利開展課堂導入活動,實現了信息技術在導入部分的支持。

講授新課,吳老師首先突破難點,通過“給重大歷史事件或時期按先后順序排隊”的小活動,讓學生加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階段所“穿越”的所有重大歷史時期,并適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民族工業發展到某階段時狀況的變法其實都是與這些重大事件有關聯,從而能輕松地得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不同階段發展的原因所在。從上課效果來看,基礎知識目標的達成令人滿意,不同層次的同學都實現了吳*老師的設計預期,掌握了基礎知識。

其次,突出教學重點:實業家張謇及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道路十分曲折,分為三個階段,吳*老師以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經歷為主軸和切入點,利用視頻和文本材料讓學生自主歸納出結論。實業家張謇的夢想就是振興民族工業,實現工業強國。國家的強大、民族的昌盛就是他的追求和人生價值體現。

再次,在看圖總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征時,吳*老師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100多年的發展歷程看,有哪些比較顯著的特點呢?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路提示(從發展水平、行業分布、地域分布、發展歷程這四方面去思考分析),讓學生思考回答。對其中的一些特點給予簡單的分析,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是對教材的再創作,效果非常好。

觀看整堂課的教學過程,符合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突出以下亮點:(1)突出主題――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利用課件展示視頻及歷史資料,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思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做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施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學生不是只會記筆記的工具,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從史料和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3)更難得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如讓學生了解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情感價值觀得到升華。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由于本節課主要利用課件和歷史資料、圖表材料讓學生自己分析,教師只起輔導作用,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照顧好全面,部分同學不參與,成了課堂的旁觀者;同時,課堂進程過快,學生反思的時間比較少。今后需要改進。

(二)你方唱罷,我登場。緊接著9:20--10:00由來自國興中學的吳*老師執教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科學和思想力量》一課。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課堂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相互滲透,既有知識的傳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養與熏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吳*老師結合課標,大膽對教材進行整合,主要抓兩條線:第一,以時間為序,打破教材內容編排的順序,先強調科學的力量,以牛頓作為突破口,而非先介紹伏爾泰,出乎學生的意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抓住學科內知識的關系,內在的邏輯關系。如在講述“思想的革命――啟蒙運動”時,吳老師通過表格,對三位思想家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了歸納總結,使知識呈現比較清晰,同時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啟蒙運動有了一個整體印象。講述到“思想的力量――啟蒙運動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時,引用了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路易十六的話等等。同時,教學過程突破難點,學生通過講述名人的故事,講述他們為之付出的艱辛勞動,辛勤的汗水,從中體會他們的偉大人格。學生從他們的事跡中感受他們的精神,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洗禮。注意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掌握材料分析,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

三、我們的收獲――思維的碰撞與交流

“送教下鄉”活動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升、同時也鍛煉了我們骨干教師。那么我們到底收獲了什么呢?

(一)評課交流。

課間,我們感動于聽課老師的期待和上課孩子們的熱情與配合。大家的認真與用心,認真做筆記與用心思索。特別是課后的評課與交流才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大課堂,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思考,一種提高,一種收獲,一種思想的碰撞。在評課時,首先由執教老師吳*老師、吳*老師分別談各自的教學反思。然后,*市50多名初中歷史教師和我們省骨歷史1、2組的所有老師進行了評課交流,老師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整個送課活動能夠起到分享與探究并存。大家一致認為,這兩節課教學目標明確,都根據學情合理地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流程科學,步步精彩,整合教材內容,構建知識網絡,貼近學生,學生主體地位突出,“授之予漁”而不是“授之于魚”,老師富有激情,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了執教老師很高的歷史素養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不足的地方是有些教學細節還關注不夠,學科間的聯系還待加強。

(二)專家的“點睛”

聽課教師與送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之后,劉*、許*、姜*等老師就這兩節送教課結合中招歷史考試的方法做專題報告。

首先由學科帶頭人劉*老師結合吳*老師上的《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一課,作了關于“如何確定教學目標以及如何設計有效學生活動”的專題報告。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1、要了解課程性質、基本特性。特別強調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具有認識社會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我們教師應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教會學生用理性思考問題。2、應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了解三級目標依據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基于學情,合理地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突出有效性,我們的課堂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實實,打好基礎”。3、通過合理的學生活動設計,有效落實課時目標(1)教學目標的落實體現為教學重點的突出和教學難點的突破;(2)教學目標的落實體現為教學資源選擇和利用的有效性;(3)教學過程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4)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劉老師最后指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歷史學科的生命力,知識是死的,我們要充分挖掘歷史學科豐富的故事典故,偉人事跡來熏陶我們的孩子。教學內容方面要深化與活化,切合學生實際,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的培養,還原歷史的真實與生命的色彩,要學會歷史的反思,做有思想的人。要做有“傻氣”的教育工作者,吃得苦,耐得住寂寞,能潛心向學,要多讀書,要博覽群書,我們的歷史課堂才能綻放思想的火花,我們才能用激情、用理性和思想來感染教育我們的后代。

其次,許*老師以吳*老師的《科學和思想力量》一課為例,提出課堂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1、關注細節。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可不注意相關歷史知識的細節,于不疑處有疑,抽絲剝繭,見微知著。如在介紹牛頓的微積分時,可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碗片打水波,對水波形態的描述就是微積分現象,激發學生興趣。又如,在講到伏爾泰被譽“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時,可找關于伏爾泰的詩歌片段與學生共同欣賞等。發掘基礎知識或史料中易被忽視的一些細節,不僅在于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分析過程中,學會融會貫通,同時,思維品質得到鍛煉。

2、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教學視頻、文本資料的選取運用不是越多越好,我們要選貼近主題的,效果好的,并要用好用透。介紹歷史人物時可重點突出一位,結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人物事跡,讓學生領悟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優秀的思想品質,從而起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對于愛因斯坦的學習,教師補充的史料更豐富些,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了解、理解愛因斯坦這個人,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不畏權貴、敢于捍衛真理的精神與科學家個人魅力。

3、在教學中,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將知識的層次結構化、網絡化。講完本課后可將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兩次運動從首先產生的國家、批判對象、涉及的領域、批判的形式、作用等方面比較,加深對這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的理解。

總之,本次送課下鄉活動緊緊圍繞如下環節:選課---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專題報告。從本組教師在課前的精心準備到授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彩演繹再到課后的評課交流,專家點評,可謂環環相扣,緊張而有序。特別是專題講座和評課環節,把思維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這次活動得到了全體觀摩領導、老師們的認可,無論做課教師還是聽課的教師,都有所收獲,共同提高,也起到了省骨干教師送課下鄉的輻射作用。

我們歷史1、2組本次送課下鄉活動得到劉*老師的熱心組織、*市*實驗學校領導、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