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研活動計算課課型研討總結
本次課型研討,我們一年級進行了計算課課型的探索。通過參加此次活動,對計算課中每個程序結構的理解頗有感觸,對計算課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計算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1、復習引入舊知鋪墊
小學數學知識大多是螺旋式上升,反復呈現。所以,除了新的運算起始課外,大多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知識遷移,通過學生嘗試和自主探索獲得。復習舊知一是喚起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經驗經歷。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和情感準備;二是為新知學習鋪橋引路,打下伏筆,做好鋪墊。我認為復習應抓住新知與舊知聯系點進行;二是有利于為新知理解作好鋪墊。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而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別是低年級計算知識更是枯燥無味,這與低年級學生心理特征形成很大的反差,這一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使學生厭煩數學,致使學生出現偏科現象,不能全面發展。鑒于此,教師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特殊感情,由厭學變為樂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探索,發展能力。
3、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明算理,會算法,懂優化。是計算課的重點,這一知識的獲取,可利用知識的遷移,進行嘗試、啟發、設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通過操作,在豐富感性認識基礎上建立表象,理解算理,會算法。老師的指導只是盡量少走彎路,或不走進死胡同,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求知。
4、鞏固強化內化新知
鞏固練習是數學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是檢查學生掌握掌握情況的有力措施,使學生及時了解練習的結果,品嘗成功的喜悅,提高練習的興趣,并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提高練習的效果。計算課相對比較枯燥,所以練習的設計既要顧及知識的積淀,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如獨立算、對口令、開火車、搶答、改錯等。
5、歸納總結自我評價
總結是學生對全課知識進行一次整理,進一步明確知識重點、關鍵,同時又將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發展。自我評價,正確對待自己,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總結“你今天學到什么?”“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難?”“你今天表現如果?”。對知識回憶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價值觀提升的過程。
在平時的教學中,最麻煩的就是計算教學,因為我們老師都知道不管怎樣努力的去教學,去提高教學藝術,學生還是照錯不誤。因此從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就將研究重點著眼在計算教學。平時就注意對學生進行計算的教學,并且自認為做的很扎實,很努力。在上課之前都會固定的加入口算的訓練。可是當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照樣出現了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是我們的教學有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如何將理解算理與正確計算進行整合?應該如何上好一年級的計算課?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數學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一起就一節計算課進行了研究,每個人都認真備課,并以研究課的形式初步展示。研究課后,我們一起進一步進行了研討,分析了各自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各自的長處進行了教學設計的優化,還針對每個人的具體問題確定了反思內容。
反思主題如下:
(1)怎樣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突破難點?
(2)數學課上如何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
(3)怎樣培養孩子回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4)數學課上對于運用數學的思考?
在思考和碰撞后,進一步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再處理再研究,到底怎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會計算,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計算問題。
一、引導學生,讓思維靈活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能再讓學生圍著標準答案打轉轉,要重會學,輕學會。課堂中的學習活動要多交給學生去做,教師不要包辦代替。由“牽”到“放”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改變,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體現。
二.親近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要親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平等意識。小學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弱,計算方法憑直覺,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有時往往容易說錯,說得不清楚。教師不管學生發表的見解是對的還是錯的,都要認真傾聽,都要給予贊揚和支持,不要橫加指責。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蹲下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其消除顧慮。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索
《課標》提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兩段話,都強調了數學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好玩的天性,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數一數,使學生主動發現、掌握算法。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也可以開發學生智力的潛能。
四、聯系生活、養成習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能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取觀察和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多樣。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地計算方法。
篇2:小學數學教研活動計算課課型研討總結
本次課型研討,我們一年級進行了計算課課型的探索。通過參加此次活動,對計算課中每個程序結構的理解頗有感觸,對計算課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計算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1、復習引入舊知鋪墊
小學數學知識大多是螺旋式上升,反復呈現。所以,除了新的運算起始課外,大多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知識遷移,通過學生嘗試和自主探索獲得。復習舊知一是喚起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經驗經歷。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和情感準備;二是為新知學習鋪橋引路,打下伏筆,做好鋪墊。我認為復習應抓住新知與舊知聯系點進行;二是有利于為新知理解作好鋪墊。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而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別是低年級計算知識更是枯燥無味,這與低年級學生心理特征形成很大的反差,這一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使學生厭煩數學,致使學生出現偏科現象,不能全面發展。鑒于此,教師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特殊感情,由厭學變為樂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探索,發展能力。
3、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明算理,會算法,懂優化。是計算課的重點,這一知識的獲取,可利用知識的遷移,進行嘗試、啟發、設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通過操作,在豐富感性認識基礎上建立表象,理解算理,會算法。老師的指導只是盡量少走彎路,或不走進死胡同,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求知。
4、鞏固強化內化新知
鞏固練習是數學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是檢查學生掌握掌握情況的有力措施,使學生及時了解練習的結果,品嘗成功的喜悅,提高練習的興趣,并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提高練習的效果。計算課相對比較枯燥,所以練習的設計既要顧及知識的積淀,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如獨立算、對口令、開火車、搶答、改錯等。
5、歸納總結自我評價
總結是學生對全課知識進行一次整理,進一步明確知識重點、關鍵,同時又將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網絡,形成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發展。自我評價,正確對待自己,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總結“你今天學到什么?”“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難?”“你今天表現如果?”。對知識回憶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價值觀提升的過程。
在平時的教學中,最麻煩的就是計算教學,因為我們老師都知道不管怎樣努力的去教學,去提高教學藝術,學生還是照錯不誤。因此從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就將研究重點著眼在計算教學。平時就注意對學生進行計算的教學,并且自認為做的很扎實,很努力。在上課之前都會固定的加入口算的訓練。可是當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照樣出現了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是我們的教學有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如何將理解算理與正確計算進行整合?應該如何上好一年級的計算課?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數學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一起就一節計算課進行了研究,每個人都認真備課,并以研究課的形式初步展示。研究課后,我們一起進一步進行了研討,分析了各自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各自的長處進行了教學設計的優化,還針對每個人的具體問題確定了反思內容。
反思主題如下:
(1)怎樣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突破難點?
(2)數學課上如何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
(3)怎樣培養孩子回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4)數學課上對于運用數學的思考?
在思考和碰撞后,進一步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再處理再研究,到底怎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會計算,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計算問題。
一、引導學生,讓思維靈活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能再讓學生圍著標準答案打轉轉,要重會學,輕學會。課堂中的學習活動要多交給學生去做,教師不要包辦代替。由“牽”到“放”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改變,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體現。
二.親近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要親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平等意識。小學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弱,計算方法憑直覺,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有時往往容易說錯,說得不清楚。教師不管學生發表的見解是對的還是錯的,都要認真傾聽,都要給予贊揚和支持,不要橫加指責。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蹲下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其消除顧慮。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索
《課標》提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兩段話,都強調了數學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好玩的天性,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數一數,使學生主動發現、掌握算法。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也可以開發學生智力的潛能。
四、聯系生活、養成習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能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取觀察和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多樣。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地計算方法。
篇3:可愛2班世界無煙日活動總結
可愛(2)班世界無煙日活動總結
為了紀念5月31日世界第二十四個無煙日的到來,今天,我們可愛(2)班的老師以煙草致命如水火無情,控煙履約可挽救生命為主題,向幼兒宣傳吸煙有害健康的知識,廣泛開展遠離煙草,健康成長的宣傳教育活動。
活動前夕,我班利用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首先利用宣傳欄向家長介紹關于無煙日的相關知識,讓家長和孩子了解20xx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無煙日的由來等。接著,園部統一在校門口張貼關于世界無煙日的主題板和宣傳標語,形象的主題板引來了眾多家長的關注,時刻提醒著每一個進入幼兒園的人要自覺遵守禁煙規定。。
活動當天,幼兒園還開展了現場簽名活動。早上,幼兒園的門廳前熱鬧非凡,家長和孩子們紛紛在禁煙橫幅上簽上自己的名字,表達自己愿意為創建無煙環境出一份力,以及堅決抵制吸煙,營造健康家園環境的決心。
活動中,老師利用觀看圖片健康教育課等宣傳渠道向孩子們宣傳吸煙的危害和世界無煙日的意義,通過師幼互動,發起大手牽小手的活動,讓小朋友們向自己的長輩們宣傳世界無煙日,提醒長輩們在這一天不要吸煙。孩子們紛紛想出了各種辦法,讓家長們在無煙日那天不要吸煙,有的孩子說:我把爸爸的煙藏起來,讓他找不到。有的孩子說:我一遍一遍地提醒爺爺不要吸煙,還要告訴他吸煙的害處。還有的孩子說:我對爸爸說,如果你再吸煙的話,我就不理你了。……
本次世界無煙日宣傳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師生和家長們對吸煙危害健康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相信這次活動會使大家更加關注吸煙危害健康這一社會問題,攜手創建無煙環境。
通過開展世界無煙日系列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師生對吸煙危害健康的認識,為倡導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改陋習、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氣,營造健康、清潔、禁煙的良好社會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充分讓孩子們了解到禁煙也是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懂得了保護環境就是從身邊的點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