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五年級語文下學期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下學期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9508

緊張忙碌的一個學期,終于徐徐降下了它的帷幕,我也從忙亂中解脫出來,坐在電腦前開始我一學期的教學反思。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有哪些成績。本學期語文方面的競賽只有作文和硬筆書法競賽,作文競賽有八人獲獎,一等獎有兩人,其中一等獎第一名是我們班的,二等獎兩人,三等獎四人。硬筆書法成績較上學期也有進步,一等獎一人,二等獎一人,三等獎二人。期末考試我們班的平均分為84.65分,在年級中的排名是第三名,較去年有兩個名次的進步,我好像記得上學期是第五名。如此看來,本學期的成績還說得過去,心情比較輕松。

寫什么呢?先從這點成績說起吧。這個班我是從四年級接手的,從四年級開始,我就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到現在已經寫了兩個學年了,很多同學已經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并且日記也由當初的流水帳式的,寫得越來越有滋味了,雖然篇幅不長,但是篇篇有內容。除此之外,再加上在作文中的指導,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有較大的提升。對于作文教學,我注重的是草稿的修改,一般我并不急于將作文抄到作文本上,所有的草稿我都過目,不能做到篇篇都批改,但是對于共性的問題我會重點講解指導,以便不滿意我會讓學生寫第二遍。常到作文本上的作文,我在批閱后要求學生有個反饋,改錯字,該我指出有問題的句子或段落,但是學生平時“太忙”了,這個要求落實得很不理想。下學期還是要進一步作要求加強的。這次作文競賽得到好成績,我想與我的日記練習的多年積累和作文指導習慣,還是多少有牽連的,現在看來語文學習就是要厚積薄發。下學期日記練習還要加強,但是改為每周寫三篇,重在提高每篇的質量,對于需要督促的同學要加大相應的力度。作文的反饋問題,要要求學生加強及時反饋,尤其是對于段落修改的問題,更要加強。

硬筆書法競賽的成績,雖說比上學期有進步,獲獎人數增加兩人,且有了一等獎。但是這點進步真的算不上什么。上學期硬筆書法競賽成績很不理想,班內學生的書寫習慣很差,并且還有繼續惡化的傾向,而在以前這個班的硬筆書法競賽是很厲害的,看來責任在我,是我放松了對學生的書寫習慣的要求。痛定思痛,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加強硬筆書法練習,每個學生都買了硬筆書法練習本,在每天中午到校后到廣播前這段時間里練習書法,時間大約有20分鐘到30分鐘,有部分學生堅持得很好,能夠到時間自己寫,并且寫得也比較有質量。也有部分學生堅持不下來,質量也是好事壞。其實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規范和提高學生的硬筆書寫習慣。每個學生都在練習,無論寫多些少,只要是練習了,多少都會有進步。本學期的情況就是這樣了,下學期還要繼續加強書寫習慣的練習。學生要統一硬筆書法練習的材料,不行我就替學生到市場上考察購買,應該不會太貴。

篇2: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后反思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后反思

學生自識字以來一直都在閱讀,本組教材以“我愛閱讀”為專題,其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閱讀中能夠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學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逐步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受益終生。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做到了統籌安排,加強了教材的整合和課內外學習的結合,努力把讀與悟、讀與寫、讀書與活動結合起來。一邊讓學生學習課文,一邊讓學生收集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同時開展了“讀書是否有益”的辯論會,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同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讀書和寫作方法,特別是加強了對反復讀書的意義和方法的學習,學生深受感染。對習作中要寫真實的事,學生受益非淺。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還注重了這高年級識字教學的探討,在教學《竊讀》一文的第一課時,我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做到了識字教學與其它各個教學環節有機結合。這一課時教學中,貫串課堂的始終是--讀,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高年級要以閱讀為教學重點的要求,將識字教學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了:在導入時教寫字,在讀書中識字,在具體語境中知意,抓重點指導寫生字,并展開了各種訓練,打破了目前高年級板塊式的識字教學模式。

這堂課“寓識于讀,識讀結合”,彰顯了識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閱讀,使識字和閱讀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不過,我思考過:這樣讀時停頓,并摻著講解,是否影響閱讀時情感的體驗。通過我的反復實踐,由于是初讀課文,好像沒有什么影響。還待各位行家予以指點。

篇3: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后反思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后反思

本組教材彌漫著“款款思鄉情,濃濃的戀鄉意”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通過讓學生通過讀書來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熱愛的思想感情;二是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托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三是通過讀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其次,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還重點進行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我認為教學是一個豐富多變、動態發展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預設”精彩高效。

在以上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老師、學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對話互動,使學生的自讀自悟有一個“質”的提升,“潤物細無聲”地把感悟語言、體會情感、指導學法、領悟學法等融于教學過程中,實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揉合。

四年級時,我注重教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抓住重點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并得到了有效的運用。本學期,我開始進行略讀課文教學模式的教學研究,我認為略讀課文的教學重在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在全班交流環節,應營造寬松愉悅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于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老師則要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信息",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在本組略讀課文《小橋流水人家》的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及方法運用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在課文的閱讀時由于學生讀得不夠熟練。方法還不會用運,因而“生成”效果不佳。

沒達到預期的目標。不過,略讀課文的教學我將沿著“導入檢查--質疑梳理--探究合作--學習交流--作業拓展”的教學思路進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寶貴意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