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6月八年級語文期末作文閱卷心得

6月八年級語文期末作文閱卷心得

2024-08-01 閱讀 9171

**年6月八年級語文期末作文閱卷心得

還記得那次出游的經歷么?旅途中,一灣碧溪,一襲云彩,一陣鳥鳴,一幅溫馨的畫面,一段美好的感情,一份真切的感悟――那道美麗的風景,是那么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請以“留在我心底的風景”為題,寫一篇游記。

要求:1.寫出自己真實的經歷、體驗和感受。

2.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

3.600字左右。

以上是本學期初二語文期末考試的作文題目。乍一看,這個題目太好寫了,所以很多學生什么都沒多想,直接落筆,一篇類似以前寫過的文章就出來了,如:同學的友情是我心底的風景,母愛親情是我心底的風景等等。殊不知,這就是在閱卷中發現的問題之一:審題中忽略了“游記”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游記?顧名思義,游記,肯定得是一次出游。出游,那就必須有人。所以這游記就應該是記錄“人”在“風景”中游覽的過程?!叭恕焙汀帮L景”是游記的主角。

那么,我們選擇寫作的面是不是就小了呢?出游嘛,肯定是游覽名山大川,遺址古跡,所以非寫這些不可,于是乎有許多學生寫到了登黃山、爬長城、游西湖。當然,寫這些絕對沒錯,這些肯定都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出游。那我可以不寫這些嗎?當然可以?!坝斡洝钡摹坝巍?,不僅僅局限于旅游出行。逛個公園算嗎?算。去新學校參觀算嗎?算。甚至一次簡單的散步,也可以是一次出游。莫懷戚的《散步》不就是一家人的一次出游嗎?所以,對于這個“游記”的要求,我們可以寫的內容就太多太多了。

那有學生肯定會說,為什么我寫的明明是游記,但是分數還是這么低呢?這可能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寫的確實是游記,但沒有突出題目中“心底”二字。

“留在心底的風景”肯定是讓你印象深刻的,又或者是讓你感觸頗多的,所以才能在記憶中保留下來。而不少學生在行文中,僅僅是記一次出游,對于這次出游為什么能“留在心底”只字不提。只寫游,而不寫感受,這明顯也是屬于審題不清。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屬于審題方面的問題,也是本次作文閱卷中發現的最為嚴重的兩個問題。那么我們要怎么審題?我覺得應該要學會揣摩題目本身的命題目的,出這樣一個作文題有什么意義。我個人的淺見如下:

1.要求寫游記,其實是陳酒新包裝,內里還是那個味兒。以前我們寫的作文要求都是“文體不限”或者是記敘文,這次換了個游記,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游記也是記敘文,前面講了,游記就是“人”在“風景”中旅行的過程,也有相應的記敘文六要素,只不過游記也是描寫游覽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敘事、描寫與抒情并重。所以題目的要求還是在引導我們寫記敘文,跟以往一樣,只是要注意①游覽有一定的順序,所以要安排好描寫順序;②景物有主次,行文要抓重點,注意詳略(不少學生的游記一半甚至是大半都是敘述在出游前期的準備,或者是路上、車上的一些瑣碎事情,真正寫景物的篇幅少得可憐,詳略主次顛倒);③融情入景,摹景狀物,寫出新意。

2.依舊強調寫出真情實感。出游本身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過親身經歷的,所以這個作文題目就確保了每位學生都有東西可寫,而且都是真實的。這也是在呼應“要求1”中的內容。

“要求1”中提到要寫出真實的經歷、體驗和感受。為什么一定要提到“體驗和感受”?為什么題目中要強調“心底”?我們平時講作文的“思辨性”,這就是“思辨性”的體現。寫游記的一個要求是“融情入景,情理景結合”。這樣命題的目的就在于告訴學生,光寫敘事的文章是不夠的,作為游記中的主角的“你”一定要將自己的體驗、感受表達出來,而且最好是比較深刻的感受。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

其實命題人一直在提醒我們――要仔細審題!

最后,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在關心:怎么提高作文的成績呢?其實我想說,寫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一個過程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功底。但想要提高考場作文的分數,辦法也還是有的,那就是仔細審題――在仔細審題的基礎上進行寫作。畢竟“符合題意”才是一篇成功的考場作文最最基本的要求。

篇2:6月八年級語文期末作文閱卷心得

**年6月八年級語文期末作文閱卷心得

還記得那次出游的經歷么?旅途中,一灣碧溪,一襲云彩,一陣鳥鳴,一幅溫馨的畫面,一段美好的感情,一份真切的感悟――那道美麗的風景,是那么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請以“留在我心底的風景”為題,寫一篇游記。

要求:1.寫出自己真實的經歷、體驗和感受。

2.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

3.600字左右。

以上是本學期初二語文期末考試的作文題目。乍一看,這個題目太好寫了,所以很多學生什么都沒多想,直接落筆,一篇類似以前寫過的文章就出來了,如:同學的友情是我心底的風景,母愛親情是我心底的風景等等。殊不知,這就是在閱卷中發現的問題之一:審題中忽略了“游記”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游記?顧名思義,游記,肯定得是一次出游。出游,那就必須有人。所以這游記就應該是記錄“人”在“風景”中游覽的過程。“人”和“風景”是游記的主角。

那么,我們選擇寫作的面是不是就小了呢?出游嘛,肯定是游覽名山大川,遺址古跡,所以非寫這些不可,于是乎有許多學生寫到了登黃山、爬長城、游西湖。當然,寫這些絕對沒錯,這些肯定都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出游。那我可以不寫這些嗎?當然可以?!坝斡洝钡摹坝巍?,不僅僅局限于旅游出行。逛個公園算嗎?算。去新學校參觀算嗎?算。甚至一次簡單的散步,也可以是一次出游。莫懷戚的《散步》不就是一家人的一次出游嗎?所以,對于這個“游記”的要求,我們可以寫的內容就太多太多了。

那有學生肯定會說,為什么我寫的明明是游記,但是分數還是這么低呢?這可能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寫的確實是游記,但沒有突出題目中“心底”二字。

“留在心底的風景”肯定是讓你印象深刻的,又或者是讓你感觸頗多的,所以才能在記憶中保留下來。而不少學生在行文中,僅僅是記一次出游,對于這次出游為什么能“留在心底”只字不提。只寫游,而不寫感受,這明顯也是屬于審題不清。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屬于審題方面的問題,也是本次作文閱卷中發現的最為嚴重的兩個問題。那么我們要怎么審題?我覺得應該要學會揣摩題目本身的命題目的,出這樣一個作文題有什么意義。我個人的淺見如下:

1.要求寫游記,其實是陳酒新包裝,內里還是那個味兒。以前我們寫的作文要求都是“文體不限”或者是記敘文,這次換了個游記,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游記也是記敘文,前面講了,游記就是“人”在“風景”中旅行的過程,也有相應的記敘文六要素,只不過游記也是描寫游覽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敘事、描寫與抒情并重。所以題目的要求還是在引導我們寫記敘文,跟以往一樣,只是要注意①游覽有一定的順序,所以要安排好描寫順序;②景物有主次,行文要抓重點,注意詳略(不少學生的游記一半甚至是大半都是敘述在出游前期的準備,或者是路上、車上的一些瑣碎事情,真正寫景物的篇幅少得可憐,詳略主次顛倒);③融情入景,摹景狀物,寫出新意。

2.依舊強調寫出真情實感。出游本身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過親身經歷的,所以這個作文題目就確保了每位學生都有東西可寫,而且都是真實的。這也是在呼應“要求1”中的內容。

“要求1”中提到要寫出真實的經歷、體驗和感受。為什么一定要提到“體驗和感受”?為什么題目中要強調“心底”?我們平時講作文的“思辨性”,這就是“思辨性”的體現。寫游記的一個要求是“融情入景,情理景結合”。這樣命題的目的就在于告訴學生,光寫敘事的文章是不夠的,作為游記中的主角的“你”一定要將自己的體驗、感受表達出來,而且最好是比較深刻的感受。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

其實命題人一直在提醒我們――要仔細審題!

最后,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在關心:怎么提高作文的成績呢?其實我想說,寫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一個過程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功底。但想要提高考場作文的分數,辦法也還是有的,那就是仔細審題――在仔細審題的基礎上進行寫作。畢竟“符合題意”才是一篇成功的考場作文最最基本的要求。

篇3: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

如何在知識經濟時代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與發展,無疑是當今教學設計研究的基本問題。下面是有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歡迎參閱。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范文1

一、教材及網站資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冊的一篇科普知識性課文,它以生動有趣的筆法,從光和聲兩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從動物、植物、礦物等三方面介紹海底的物產,從而讓人們認識到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進一步激發廣大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對于本課可采用網絡環境下的問題探究學習,它使本課有了豐富的外延,主要學科是語文,還涉及到地理、環保、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

1.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在多媒體網絡環境的作用下,幫助學生了解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過程與方法:利用校園網,互聯網絡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學習報告,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和信息搜集、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學習平臺上進行小組協作的形成性評價,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在網絡環境的作用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網絡,了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

3.網站資源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了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但僅僅從語言文字上了解,顯得是那么蒼白,因此,我從Internet上搜集了有關資料,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制作了這個主題網站。

《海底世界》是根據人教版課文《海底世界》制作的專題網站。該網站試圖以人性化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利用網站開展學習活動的需求、方式、效果,來開辟出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新陣地。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主要指導,充分利用主題網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索式學習。

三、學法指導:

1.學生狀況分析:

知識水平:能讀懂文本并能依據特點情景展開合理想象。

學習能力:基本能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養:基本能作普通的電腦操作和上網搜找資料。

2.學法指導:

本課采用了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小組協作利用專題網站進行關于海底植物、海底動物、海底礦產、海洋樂園等方面的探究,解決感興趣或想要了解的問題,完成學習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課題

激情談話,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引出課題。針對課題提問,自主初步瀏覽網站。

(二)自由讀文正字音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教師點評。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自主學習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務:你認為海底世界“奇異”在哪里?把有關的語句粘貼下來。

你最喜歡哪幾句話?粘貼下來,并讀一讀。

學習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B.師生交流

(1)交流“奇異”的語句。

(2)交流最喜歡的語句。

指導朗讀:

你認為如何讀?

C.教師小結。

過渡:海底不單景色奇異,而且物產豐富,不信我們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學習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務

4―5自然段從哪些方面寫出海底世界物產豐富的特點?

你們小組最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并想一想為什么?

小組討論:你們還知道哪種動物的活動方式?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B.學生3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C.師生交流:

交流問題。(指名回答)

板書:動物植物礦物

交流問題。請小組朗讀。

交流第4自然段:你們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哪些語句體現動物的多?(三萬種)

作者重點抓住哪方面寫?(活動方法)

你最喜歡哪種動物的活動方法?

你們還知道哪種動物的活動方法?(多媒體展示動物的活動方式,通過豐富的視聽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D.教師小結。

3.回歸整體。

圍繞板書,引讀最后自然段。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網絡探究我能行

1.教師介紹網站相關內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紹學習報告和評價標準。

4.學生自主探究,解決感興趣的問題。

5.交流匯報。

6.教師小結。

五、設計思路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新知識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協作、探究,最終分享信息的能力。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范文2

一、概述

課文是小學階段,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完成本課教學共需要兩個課時。學習中,讓學生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于心的愛國情感。通過這篇課文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為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啟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志向的過程,深入地體會周恩來樹立志向的情感歷程。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朗讀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課始,老師通過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從而為本節課學習周恩來的遠大胸襟作以鋪墊。由于事情發生在100多年前,學生對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注重學生的朗讀體驗,觀看課件激發孩子的內心體驗,使孩子在體驗中感悟舊中國“中華不振”的悲慘,從而理解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中需準備的資源有:

1、讓學生搜集舊中國租界地的資料。

2、課件準備:租界地圖片及租界地內中華人民受欺侮的資料。

課文中便于學生重點學習的關鍵語段。

六、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揭題。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2、解題。之,的。崛起,興起。題目意思:為中華的興起而讀書。

二、復習。

1、先來讀一組詞語。

中華不振疑惑不解鏗鏘有力

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

耀武揚威衣衫襤褸得意洋洋

2、回憶課文內容,試將詞語帶入其中。

1920*年,周恩來隨伯父到東北的師范學校讀書。伯父的一句“”,讓周恩來感到。在一個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來是那些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的中國婦女。于是周恩來在心里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當校長問道諸生為何讀書時,他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

三、感悟周恩來的“疑惑”。

同學們,不難發現,故事因伯父的話而起。我們先去聽一聽伯父說了什么。(出示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

1、師讀旁白及周恩來的話,學生讀伯父的話。板書:伯父的話

2、同學們,伯父的告誡,伯父的嘆息,讓周恩來心中充滿了――(疑惑)板書:疑惑

3、他疑惑?(學生交流)師相機板書:中華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師簡介:所謂外國租界地,就是帝國主義憑借他們先進的武器和強大的國力,強行霸占我們中國的一些領土作為他們的獨立王國,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華不振”。

讓我們和周恩來一道懷揣疑惑,進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問題,請同學們默讀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讓你感覺“中華不振”?畫出相應的句子及詞語,并批注出你讀文的感受。

2、學生默讀。

3、交流畫出的句子,品讀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關鍵詞“闖進”“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課文。

小結:同學們,貧窮的中華大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而這繁華卻不屬于中國!讀出我們心中的不平衡!讀出中華不振!

②租界內事件

過渡:更可氣的是帝國主義不僅霸占我國的領土,還大肆欺壓我國的百姓。我們看――(出示文字,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

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的畫面。(師伸手做出“請”的姿勢。)把你看到的讀給大家聽好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