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高一歷史第一學段教學總結

高一歷史第一學段教學總結

2024-08-01 閱讀 7458

高一歷史第一學段教學總結

新課程走過第一學段了,回顧翻過的一頁,有很多感觸和反思,現在圍繞這一學段有關的教學活動從以下七個方面做一簡要的小結。

一、教材、教輔使用情況:

1、教材:采用的是岳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本教材一改以往按照章節體通史的形式編寫,而是按照“模塊”加“專題”的形式(即模塊單元體專題型)編寫。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圍繞某一主題,采取縱向跳躍、橫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選取一些典型的歷史事實,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從而給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2、教輔:采用的是中國海洋出版社高中新課標全程學習方略《世紀金榜》該教輔每一單元由單元整體感知、課程標準解讀、基礎知識梳理、主干網絡、要點歸納透析、素能綜合訓練、情境探究討論、課外知識拓展八個板塊構成,凸顯新課標精神。

二、教學情況:

1、從教師教的方面來看:由于教材本身內容豐富,學術性強,且采用模塊這一新的編寫方式,還出現大量新知識,因而解讀及處理難度相當大,故造成課時與教學任務重的矛盾極為突出,這種狀況制約著重“過程與方法”這一新課標重要教學目標的實現;這種狀況又使所有的探究變得非常空洞而困難,課外探究更顯奢侈。所以如何理解新課程標準及如何把握教學深度廣度?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對課本知識進行有機、合理的整合?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所在。

2、從學生學的方面來看:高一年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為薄弱,學生對不少初中本該掌握的常識往往是“茫然無所知”,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也不當,再加上對歷史科固有的輕視態度,諸多因素都制約著學生的高中階段的學習。許多學生感覺學習歷史有困難,不知識怎樣記憶史實,再加上政治制度史本身內容的抽象枯燥,也加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

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我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夯實基礎知識,采用問題教學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確保師生共建生態課堂,和諧課堂。

三、問卷情況:

本學段年段進行一次新課程教學情況學生問卷調查,其中涉及20個問題,具體的不再一一闡述,總體來說學生對我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持肯定態度。

四、試卷情況:

第一學段測試由學校備課組命題,試卷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占54分,重點考察學生對基礎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材料題,占46分,側重考察學生運用知識、解讀材料、知識遷移、文字表達等能力;第三部分為附加題,占15分,主要檢測學生感悟歷史的能力。試題較好地貫徹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五、成績分布:(不含附加題)

高一(1)班:

到考人數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973.78.88818

高一(2)班:

到考人數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16920.79636

高一(3)班:

到考人數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465.513.89429

高一(4)班:

到考人數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486.222.49437

高一(5)班:

到考人數99

-10089

-8079

-7069

-6059

-5049

分以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56912.19438

六、答題情況:

(一)選擇題平均得40分,學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1、基礎知識沒很好地掌握:選擇題絕大多數都是對基礎知識的考察,但由于學生對歷史不重視,沒去落實掌握,導致失分。

2、對知識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造成大面積失分:這類知識在課本里還是在課堂上都是很顯性的重點,況且在教輔中也做過類似的題目,但在試卷中換了一幅新面孔,換了一種題法,有些學生懵了,不知題目所云,就糊亂選做答。

3、沒能很好地理解題意,不知解讀關鍵詞:題目考察的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內容、實質、影響、作用等,學生對題中的關鍵詞不加理會,導致出錯。

4、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讀題習慣:看題不認真,題干和題枝沒看清楚,急于做答。這種本該拿到的分數卻造成失分,-制度大全精心整理-實為可惜。

(二)材料題平均得27分,學生失分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1、不會看材料,更不知從何下手解答。

2、不會結合題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缺乏知識遷移能力,不知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已學過的課本知識相結合,缺乏整合知識的能力。

4、答題語言不規范。

七、改進辦法:

針對教學任務緊,學生基礎薄弱的實際,今后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課前要求學生結合教輔中的填空題做好預習工作。

2、課堂上多從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出發,設置問題,分層教學,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動起來,同時要注意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強調學生做好筆記。

篇2:上學期高一歷史教學計劃

20**-**上學期高一歷史教學計劃

黃流中學王卓

新的緊張而又忙碌的一學期又開始了,這是新課改第一站,為了能夠有效進行新課程教學,為取得優異成績奠定堅實的基礎,特制訂了如下幾點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對于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初中的認識水平。在他們的概念里,歷史是副科,開卷考試,考試題的思維量不大,平時的學習時間就是給語數外理化。

2、教材分析:

高一歷史主要是學習歷史必修1。屬于中外古今政治發展史,采取的是模塊化設置,每一單元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一定聯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學生和老師都相對生疏,更應該重點把握。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高一上學期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完成歷史必修1教學,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了解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強化“忘記歷史就等于被判”的認識。

三、具體措施:

1、摸清學生情況,培養學生中的積極分子。讓學生改變初中對歷史學習的觀念,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抓好課堂效率。上課力求精干、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做好筆記,課后進行知識整理,定期檢查筆記情況,將做得很好的作為樣本展出。

3、抓好課前預習及課后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昨夜實行輪流當面批改,做到每次當面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單元復習和考試落實到個人,完善課前檢查和評估。

歷史教學,計劃

篇3:林業局高中高一歷史新課改教學思考

林業局高中高一歷史新課改教學思考

一、新課程實踐中的問題和困惑

1、學生初中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由于初中歷史教學的現實,對學生的要求過低,學校、學生等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初中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

2、高一新教材內容的時間跨度過大、體例新、容量多、學術性強、難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內在邏輯嚴密。它給歷史教師展示才華帶來了機遇,但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一節課45分鐘根本講不完,不是內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內容好似壓縮的太空餅干,再加上學生初中知識的“膚淺”,前后內容無法銜接。如在講解必修1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我們要介紹北宋為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鏟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那就必須花費不少時間來介紹唐中期的藩鎮割據以及五代十國,如果不介紹這個過程,而大講特講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其結果事必無法培養學生的能力,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課改的實踐中就出現了拼命趕進度的現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課堂探究活動也無法開展。

3、教師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未更新。這個問題較為復雜不是一兩句可以說完的。在教學上還是表現為“滿堂灌”、“填鴨式”的舊的教學方法,這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聽課的積極性。即便有討論,也會由于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掌握的膚淺,而無法深入地進行討論。

總之,講好歷史課,難。講好新課改中的歷史課更難。這就需要老師做好教學準備。

二、對策與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識。

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在上課時才公布上課的內容,剝奪了學生的課前知情權,使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顯得很被動。而開放式教學先讓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動員和指導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必要時進行社會調查實踐。這樣,在教學新知之前,學生不再是“零”起點,在學習時能使自己處于主動探索的地位上。有的同學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可能了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而且學生能夠在課前將所知道的知識等進行充分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的下一次課前探究做好準備。

2、加強方法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階段,學生對歷史學習盡管很有興趣,也樂于聽講,尤其對歷史故事、歷史典故等特別感興趣。但是,高中歷史學習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興趣、課堂的氣氛熱鬧等上面,而應該注重歷史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的培養,注重歷史學習方法。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新的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講述講少了,學生的探究、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合作相對多了,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等舊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制度大全為您編輯]課堂教學的開放,為學生提供了足量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有效地延伸到課外,使每個學生獲取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識,從而增強對歷史的學習情感和學習體驗。課后開放,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就決定了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不可能把某一內容及其存在的問題一一解決。相信學生的問題是永遠存在的,我們提倡把問題帶出課外,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制訂課后學習計劃、學習內容等。

4、教師引導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的綜合

歷史課的特點在于既有大量需要準確記憶的內容,又有諸多需要理解領悟的東西,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而需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和理解歷史的事實與規律。在這方面,我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少下結論,多提疑問,少進行灌輸,多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自己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去理解歷史、把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