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通用技術下學期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期來,我們組在教學工作中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做好課后輔導工作,通用技術課是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更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姿態和一定的科學精神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參與技術創新的實踐;培養學生正確的技術觀,積極、負責、安全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對技術使用、評價、選擇、改進、決策、創新的能力。根據學科特點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是我們組在教學中的一些反思:
一、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上好課,做了下面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首先認真研讀基本能力中通用技術的考試說明,鉆研教材,對考查說明、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材料一定要認真選取,因學科的特點,補充的材料應直接接近考查要求),怎樣才能教好。因學科特點,知識面要廣、課堂容量要大,在新授課的教學中一般采用課件的形式備課以輔助于本學科的教學。
其次是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儲備,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注重利用“學生缺少什么,我們教什么;學生需要什么,我們教什么”的思想來組織教學。
最后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我們還創立了“主體教學模式”。
2、課堂教學情況。
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有重點性、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通用技術的興趣和學習努力的方向,課堂上注重講練結合。
二、注重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學有所成。所以,和學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教學上,注重學生全程參與,親身經歷,重視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指導等,力求實現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評價上,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查指導綱要。
三、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貫徹落實好學校的聽課制度,虛心向不同學科的教師學習:教學的技巧、方法,博采眾長,不斷的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水平。
四、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從網上搜集信息資料、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五、“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存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淡、不夠生動,平時考試較少等現象都可能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當今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對新學科基本能力教學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把握教學方向、認真鉆研新課程的教學、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篇2: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中學通用技術教學應用
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中學通用技術教學的應用
摘要: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應運而生的新型課程,相比與其他學習領域的較為成熟的課程,它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農村中學通用技術試驗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是一項新興事物,也是一項嶄新的工程,它的開發與實施是給我們教育者的一種機遇與挑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在信息化環境下學校的校園網與Internet的接軌,為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息化技術作為新事物融入我們農村中學的教學,使農村中學通用技術教學改革和發展充分發揮跨時代教育的優勢。在信息化網絡環境下教育沖擊著農村中學傳統教育,促進教育教學之路的創新與變革,網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推動新理念教學和培養學生技術素養和創新科技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農村中學網絡技術通用技術教學
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促使教育必須面向信息化,而農村校園網絡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事物。也是農村中學跟社會接軌很好的有效途徑,目前信息化教育在中學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更應是培養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且通用技術學科就是讓學生學會技術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而網路技術是我們教學和學習必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下面是我對通用技術學科利用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研究。
一、信息化通用技術教學應用
(1)使信息化教學模式轉變
在農村中學熟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慢慢的改變,而傳統的教學的方法過于強調教師的教,教學活動就成為教師為主體,對學生單向的灌輸,從而形成了與教學目的相背離,而方式卻形成了于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情況。但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也不可能維持自己的“專家”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習者獲得和處理大量的信息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學習者是學習的主人,一切知識經驗的獲得都有賴于學習者的自主建構。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要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中心的“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設計者、幫助者和學習伙伴”的“導師”角色。
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運而生對通用技術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能為學生提供較好的教學環境,具有文、圖、聲并茂的優點。通用技術試驗室是一個讓學生親歷技術試驗和制作過程,掌握技術試驗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生的探究精神的試驗室。由于農村中學條件限制,沒有建設通用技術試驗室。農村學校課堂上課一般都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但是有一些教室里有多媒體設備,通用技術有技術活動和工藝認識,可以通過多媒體投影播放,讓學生目睹和了解相關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跟著操作。例如:在“技術試驗及其方法”這一節內容里,我為了讓學生有動手的機會,我自選帶了網線、壓線鉗、水晶頭和網絡測試儀(也有叫測線器、電纜測試器等),我知道現在計算機應用很廣泛,現在農村家庭很多人都用電腦了,這個水晶頭會做也有用處,還有是要學生體會試驗的過程,(給出T568A直連線:白綠、綠、白橙、藍、白藍、橙、白棕、棕。適用于:計算機-交換機,交換機-路由器等。T568B交叉線:白橙、橙、白綠、藍、白藍、綠、白棕、棕。適用于:計算機-計算機,計算機-路由器等)。自己動手做一遍讓學生觀看,提醒學生該注意的安全問題,然后讓學生看著投影去觀察,去思考,去交流,互相合作。學生不僅有動手的機會,還體驗到了探索者發現奧秘的樂趣,在實踐中容易寫簡單的試驗報告,獲得了學習的成功感。
篇3:通用技術學科教學工作總結匯報范文
通過一個學年的教學我們深刻認識到技術課程的理念、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我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開展課程實驗工作,對提高通用技術教學質量和課程實施水平至關重要。
一、我校通用技術課面臨的現狀
1、觀念有待轉變
雖然課改已經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不論是直屬中學還是面上中學,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一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于它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對于通用技術這門沒有列入高考范圍的科目,對于這門課怎樣上,大家都不會很重視,認識也還停留在勞動技術課上。因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壓力實在也大,所花時間也多,所以他們也沒有在通用技術課上花太多的時間去學習。
2、配套設施跟不上
我校還沒有設立專用教室(正在籌建),至于配套的儀器實驗器材也無從談起,這就無疑為教師上好這門課帶來很大的難度,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熱情也就不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說,學生也學得很枯燥。
3、教學方法是否合理,存在難度
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演用一門普通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當遇到動手時,就窮于應付,教師的思維和理念跟不上,也就無從談起為學生建立技術的思維和理念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使這門課的系統性也達不到預期目的,也就是忽視這門課的設置初衷。
4、教學目標定位不準
由于對過去勞技課的理解,就是動動手,領著學生“做”的課,目標還停留在技能的培養上而不是觀念、創新、素質的培養,也就談不上設計,分析產品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更談不上了。
二、課程理念的感悟
1、技術課程新在何處
一是目標新,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從普通高中的性質、特點、任務出發,回歸學生的終身發展需要進行目標定位,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交流與處理,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建構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的目標體系。這在培訓之前是感受不到的,技術課程不僅注重對符合時代需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理解,注重學生在技術學習中的探究,試驗和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遷移能力的發展,為每位學生對未來挑戰,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內容新。技術課程中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內容的設置,實現了技術課程形態的歷史突破,是課程改革教育創新的標志之一。
技術課程內容以模塊為基本單元。課程內容既包括那些具有時代氣息,適應社會發展,體現未來科技走向,具有可遷移特征的內容,也包括那些貼近學生實際,富有挑戰意義,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有利于課程實施和學生選修的內容。
三是實施策略新。在條件上采取“只提要求,不明確規定載體”等策略,注重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為課程實施提供了廣闊的,自主的空間。教學上,注重學生全程參與,親身經歷,重視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指導等,力求實現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評價上,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證書制度。
2、通用技術課程基本理念的建立
通用技術課程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屬于通識教育的范疇,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在興趣,生活經歷,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及其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的內容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應通過技術設計,技術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創造的精神勇氣,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有效的開發,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注重將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術課程的教學之中,使其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養。
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技術是不斷變化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有機會接觸到所能理解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技術信息,從而領略到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文化意義,增強對當代先進技術及其文化的理解。
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術學習特點,指導學生采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絡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通用技術課程目標的明確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立足于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通過對基礎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技術內容的學習,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基本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拓展技術學習的視野,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探究,運用技術的興趣和學習愿望,具有正確的技術觀和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養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發展初步的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職業規劃能力,為迎接未來社會挑戰,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在實現以上目標的同時,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目標上的獨特追求:一、技術的理解、使用、改進及決策能力;二、意念的表達與理念轉化為操作方案的能力;三、知識的整合,應用及物化能力;四、創造性想像、批判思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五、技術文化的理解,評價及選擇能
力。
目標的明確,使今后的課將不再停留在勞技課的基礎上,而是有目標地從以上五個目標上去追求,從而改變過去教學的盲目性,模糊性和隨意性。
四、教學方法的感悟
教學活動中“度”的把握: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我們感受到: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去探究,而教師則在一邊觀望。到底教師應該在這一教學領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認為:“法”的含義有二,除了教學的方法,手段,策略以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也可延伸為一個“度”,即標度。課程所確定的目標,不管教師如何教,教法如何,都應以目標為基本準則。另外在完成目標的教學任務之后,條件許可下,也可適當增加一些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這就涉及到一個“度”的掌握的問題。
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受本身知識面的影響,其研究問題的深度不會太深,事物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學生還不能較好地體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一個尺度,應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適時引導,適當提示。例如:在進行《設計方案》的教學中,學生設計凳子的方案很多,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各有千秋,在鼓勵學生獲取成就感受的同時,引導學生探究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凳子背后所蘊涵的文化價值,情感態度和時代背景。經老師的提示學生將很快提出:石凳、雕花凳,上馬凳等等,許多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時代背景,并對其結構型進行研究,而且興致也極高,課堂氣氛活躍。由此才真正發揮出學生本身的創造能力,及文化技術素養,使課堂教學目標可以順利實現。同時教師要牢牢把握住技術課的目標,以免上成一節有關凳子的欣賞課,失去了這個“度”也就失去技術課的目標了,成為一節非技術目標的課。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教學,我們的感受是非常多的。以上只是我們對所處的現狀的一些認識和這門課的思考。通用技術這門課是否上得很“技術”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的努力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