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情境創造力策略》學習心得體會
《教師教學情境創造力策略》學習心得體會
本期我們學習了《教師教學情境創造力策略》,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語文知識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讓我找到了方向。通過學習,我知道新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內心生成了一種緊迫感,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鉆研,不斷提高自己。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
新課標明確地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因此超越知識符號的課堂,構建生活的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是對教師的課堂藝術的時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展現情境既給學生“導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給學生“開源”,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只有美好和諧的語文課堂心境,才能讓課堂充滿創造,充滿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改變了過去逐段講解后填表總結的傳統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在自學課文后,舉行“產品發布會”:學生選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假設你是該玻璃廠的廠長,現在你如何把你的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讓一些同學充當記者、經銷商和客戶,就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進行發問。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將同學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加以提問。(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玻璃的特點、作用進行發問、講解并展望發展前景)最后完成課后思考練習2.整堂課學生學得其樂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說明文枯燥無味的毛病,又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而產生的。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創設特定情境的技能。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教學《琥珀》一文,課前教師展示實物琥珀,讓學生對琥珀有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其形成產生好奇,觸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又如教學《新型玻璃》中的“藕斷絲連”一詞,教師不是機械地去講解,而是請一位學生上臺折斷一節蓮藕,這時同學們經過仔細觀察就明白了“藕斷絲連”的原義,再理解比喻義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既能幫助學生明白事理,也能增進學生的實感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節省教學時間。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和塑造出的音樂形象作用于人們的感官,將聽者帶入特定的情境。音樂具有開發性、暗示性、審美性。能幫助大腦放松,激活大腦接收新信息,幫助將信息移入長期記憶中,還能極大地增強回憶力和激發靈感。因而,運用音樂渲染情境是創設語文教學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夠把音樂語言和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的綜合調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學《月光曲》,課前,他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學生們凝神屏息地聽著,他們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這美妙的琴聲上。這時,教師望著學生用莊重而舒緩的語調說:“同學們,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音樂只應該為勞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譜寫了許多曲子。我們現在聽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師把音量放小,接著說:“《月光曲》是怎樣譜寫的--”美妙的琴聲和教師動情的講述,扣響了學生的情感之弦,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為課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總之,情境教學是以“情”為“經”,將傳統教學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質、興趣、價值觀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以“境”為“緯”,通過創設各種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拉近學生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篇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心得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心得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系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后,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發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制度大全為您編輯]計算方法;接著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周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周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后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說: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后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著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怎么辦?以引起急于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范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后,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著豬八戒的腦袋說:這就要用到分數。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數嗎?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