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四有教師學習心得:愛字當先

四有教師學習心得:愛字當先

2024-08-01 閱讀 3524

“四有教師”學習心得:“愛”字當先

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因為這項事業,關系到人類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一項充滿愛的事業,是最神圣、最光榮的。社會各界對這一行業有著比其它行業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才會被譽為“萬世師表”。20**年,習__同志在同__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時,向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型教師。

“四有”要求中,師德猶為重要。所謂“道德情操、仁愛之心”,無非是一個“愛”字,那就是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有了對事業的愛,才會真心真意愛學生。

社會上某些行業,特別是商業界,早已轉換了角色,提出了“顧客就是上帝”的口號。我們是否也可以拿來用在教育行風中呢?“學生就是上帝”,又會怎樣?你還會批評、體罰學生嗎?還會對學生家長橫眉豎眼嗎?某行業還有一句名言,我認為對我們教師來說,極有參考價值。“對顧客要遵循兩條,(1)顧客永遠是對的,(2)顧客錯了參照第一條。”如果教師能如此對待學生,,我們的行風將會是另一種境界。這樣,我們就會允許孩子自由插話,允許孩子提出不同見解,允許孩子犯錯誤......有了愛,你會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好的”,他們的錯誤也是“美麗”的。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是前幾年某些教育專家提出來的名言,就體現了一種教育理念,首先是一種人格上的平等。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理應受到別人(包括老師)的尊重。況且,他們也是國家的公民,人身權利同樣受法律保護。老師們,這些您顧及了嗎?從書中看到,美國人對十幾歲的孩子開始稱呼“您”。相比而言,我們對學生的尊重的確不夠。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愛孩子,就是做他們的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理解他們、欣賞他們,才能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

于__老師說:“寬容比懲罰更有收獲。懲罰是教育,寬容也是教育。”試試吧,寬容是成功的秘訣,你會得到孩子的喜歡和愛戴!那么,是否就是對學生放任自由,不問不管呢?那是不負責任的!“愛自己孩子的人是人,愛別人孩子的人是神。”教師的工作之所以“神圣”,是因為要用一顆母親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對孩子要嚴格,但不要嚴厲”(徐特立語)。沒有哪一個母親會因孩子有缺點而歧視、打擊、拋棄他,而是千方百計地挽救他。有了母親的胸懷,你就會容下所有的學生,所有的缺點,所有的錯誤,你也總辦法幫助他。

“四有”的基本要求,關鍵在于一個“愛”字。習總說“有愛才有責任。”教師有了對偉大祖國的愛,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就會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就會一生不懈追求,使自己“學識”更加“扎實”。

古典名著《學記》中有句“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名言。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教師,必須能溫前代之長短,知當代之得失,習舊文之語句,發新鮮之見解。若只會照本宣科,原封照賣,抱殘守缺,則不堪為人師。很多教師認為自己是大專或大本畢業,教初中小學,綽綽有余,一輩子夠了,不必再學習了。其實,我們的這些知識,就是“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就是死的知識,就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有位北大畢業生寫過一篇《北大畢業等于零》的文章,說他發現他學的很多知識別人都會,從網上都能檢索到。不是嗎?教師那點知識,學生就不能從網上查到嗎?

《學記》中說:“能搏喻,然后能為師。”教師只有不斷研究,不斷創新,有自己的見解,教學才能有生命、有活力,才能滿足學生的提問,才能因材施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知識越深湛,視野越寬廣,各方面的科學知識越寬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僅是一名教師,而是一教育者。”可見,一個好教師,就應精通他所教的那門學科,并了解它最新的發展狀況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這樣才能高瞻遠矚,教有所成。魯迅先生說過:“學理科的,可以看文學書,學文科的偏看科學書,這樣子,對于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我們教師,更應該要有讀書的熱情,要如饑似渴地讀。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知識積累,才能具備駕馭課堂的嫻熟技巧,才能“觸類通達,強力而不反”,我們的課才能讓學生興奮,全神貫注,感到是一種享受。

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教師才能從教一生,學習一生。只有不斷充電,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真正擔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教師在他大學畢業3-5年以后所擁有的知識,應當比他工作頭一年時多3倍、5倍乃至于10倍。否則,他的學生將蒙受呆讀死記之苦,從而趨于愚鈍。”只把著一本教參,簡單重復內容的教師,是難以讓學生打好基礎的,更不用說培養能力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只有在教中學、學中教,把書本知識與所在時代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才能使自己的學識更加扎實,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的教師。

習主席說:“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我覺得這種特質,就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學生的大愛。只要心中有愛,你就是“孩子遇到那個好老師”。

篇2:教師工作心得體會:做好四有助夢人

教師工作心得體會:做好“四有”助夢人

俗話說:“教學是一個良心活兒!”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師德的重要性。

師德高尚的老師會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師德高尚的老師,會時時處處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蠟燭一樣,無怨無悔;師德高尚的老師,會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終生受益。

我們的學校,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輝煌的成績,等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那是全體領導、教師辛勤努力的結果。我們隨處可以看到,我們學校的教師無時無刻不在起著示范作用,以他們執著的精神、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三中發揮著光和熱。多少次老師們都是帶病上課,多少天老師們都是以校為家,多少位老師都是身兼數職。然而,我們無怨無悔,我們不曾抱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主義服務,為gg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好老師的思想信念應該以這一要求為基準。作為老師應該做中國特色深灰注意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讓這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教書是教師的天職。合理的知識結構,淵博的知識,是教師完成工作的基礎,是一名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我深知“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個教師不僅要對本學科知識精益求精,還要善于接受和及時消化新知識、新概念,只有在那個知識的“水桶”里不斷地注入活水,才能使它不致枯竭。

為師不只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在行為上、道德上、把自己塑造為榜樣。有句話說的很好:“一兩的身教,大于一噸的身教”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學生以任何東西。為了這一兩的身教,為了這榜樣的塑造,為了使自己心里總有陽光可以播撒。為了這一兩的身教,為了這榜樣的塑造,為了使自己心里總有陽光可以撒播。我們就要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課堂內外淳淳的教誨,一點一滴,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教師的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職業道德,文明的言談舉止,便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老師還要有永遠的愛心和耐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才能贏得他們的尊重。以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次過失,用期待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站在學生的視角去上每一節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和他們溝通。正是這樣的情感使我對學生們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寬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份尊重。

是的,做好一個老師,會累;但同時,也會很幸福。

篇3:教師工作心得體會:做四有好老師

教師工作心得體會:做“四有”好老師

說實話,在邁出大學校園那一刻,我的第一工作選擇并不是教師,正如前段時間網上傳的很火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描述的那樣。諾大的世界,我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既無聊又辛苦的工作呢。但是,現在的我卻在我最不屑的行業里樂此不疲,津津有味地工作了將近三個年頭了,并且沒有一分一秒為我做出的選擇而后悔過。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我認為這四個“有”并不是教師的準則,而是一個扎根于每個老師心中的信仰,映射在每一個老師的一言一行當中。

自從我踏入三中那一刻,我變成了一個虔誠的學生,三中的每一個前輩都是我的老師和我效仿的榜樣。剛開始我懷著一顆忐忑的心謹慎地依葫蘆畫瓢,我的老師講什么我就講什么,心里想著好老師大概就是能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吧,扎實學識才是王道。漸漸地課本熟識了,我開始關注到學生,我發現對于學生來說,作業本上的一個評語,課堂上的一次提問甚至僅僅叫對了他的名字,他們都會和你更親近一分。我是一個過于溫和的人,不會發脾氣,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很苦惱,長期下去我的學生會不會不重視我的課堂,但是相反我的寬容和平等溝通,得到了更多學生的信任。

記得有一次,我看到我任課的一個班的學生在校外與人發生肢體沖突,我來不及下樓阻止就在樓上大聲地喊了一聲:“不要打架”,很多學生聽到后就跑開了,下午的課間我把這個孩子叫到辦公室詢問他是否受傷并且給他講了一個我高中同學因為小事打架到喪命的悲劇故事,真誠的勸導他為了家人保護好自己。自此,這個男孩子上我課時更加認真,即使現在我不再是他的英語老師,每次見面他都熱情誠懇的跟我問好。我覺得仁愛之心是跨越代溝的橋梁,我看到很多年長的前輩言語前衛,積極開朗,樂于與學生溝通也受到了學生們的敬愛,因此我覺得在學生和老師之間只有有效溝通不存在代溝。

去年我當了高一十三班的班主任,剛接工作時我還在忐忑,我不太會表演,我羨慕很多年輕老師激情澎湃地鼓舞學生士氣。我,做不到。但是,這次我學會了鼓勵和期望,我發現對他們期望越高他們越不會讓你失望,之前我的不喜歡爭強好勝,但是現在的我更愿意把我最好的一面表現給他們看,我練習口語,讓他們熱愛英語口語表達;我表現出自信幽默,希望他們自信面對人生;我多讀書,講課時旁征博引,希望他們也熱愛豐富自己的學識;“身高為師,身正為范”成了我現在的理想信念,豐富了自己,也就成就了優秀的學生。

我熱愛我的工作,愛我的學生,在以后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我還會有更多的感動和領悟。如果我們心中有愛,那么學生就是我們一輩子探索不完的整個世界。我們一起加油吧,好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