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打鐵還需自身硬》學習心得

《打鐵還需自身硬》學習心得

2024-08-01 閱讀 3843

《打鐵還需自身硬》觀后感

繼《永遠在路上》之后,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專題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中篇《嚴防“燈下黑”》,下篇《以擔當詮釋忠誠》。以下是本人觀看后的心得體會:

在黨的**大剛剛閉幕后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四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使我們的黨始終成為***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建設好黨的決心和信心的宣誓。如果黨的自身不“硬”,黨和人民事業這塊“鐵”就打不動,就會折斷黨的臂膀,就無法向人民交代,就會落后于時代,就會被人民放棄、時代拋棄。所以,必須以鋼鐵般的意志和決心,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百煉成鋼,成為鋼鐵巨人,我們的黨才能不為任何腐蝕所侵,不為任何利誘所惑,才能以健康的肌體吸納新知識、接受新教育、應對新考驗、取得新進步,才能使黨永葆青春和活力,體現時代性、富于先進性,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在***主義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要建設打造一個堅實、純潔、先進的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領導中華人民進行***主義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肩負著***之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的執政地位、歷史使命和所從事的事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都要求黨自身必須堅強、堅硬,才能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才能實現黨的歷史任務;必須“硬對硬”“實打實”,實實在在進行黨的建設,夯實根基才能做出人民滿意的工作,受到人民擁護,勇力時代潮頭,把***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據我個人理解,自身硬的“硬”字至少包括兩層含義。

一方面要提高提高認識抓學習。作為基層黨員干部首先要肅紀律轉作風,樹立為職工群眾服務的宗旨,牢記黨對廣大黨員干部的要求,繼承和發揚我黨密切聯系群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不斷學習、終生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廣大黨員干部法律意識,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在提高認識的過程中重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

另一方面要加強自我修養,保持自身清正廉潔。要牢記黨的宗旨,加強黨性修養,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坦率做人,坦蕩做事,謹慎用權,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和腐敗行為的侵襲。從思想、品德,行動上從嚴要求自己,做一個執行各項制度的帶頭人。

總之,一個“自身硬”的領導干部、領導班子就要像一面高揚的旗幟,讓人民群眾從中看到希望與方向,充滿信心和力量,從而激發斗志、凝心聚力,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反之,就無法凝神聚力,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這個意義上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是領導干部、領導班子永葆先進性的一劑良藥,是凝聚智慧力量的重要法寶,是保持頭腦清醒的思想武器。

打鐵還需自身硬百煉才能出精鋼

本是阻止貪腐的“防火墻”,卻淪為官商之間的掮客;本是打虎拍蠅的執紀者,卻蛻變成監守自盜的階下囚。在1月3日開播的中紀委反腐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第一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中,魏健、朱明國、鐘世堅等一批違紀違法紀檢干部的所作所為讓人警醒:對任何黨員的信任都不能替代監督。

*****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將全面從嚴治黨推至新高度。全黨上下應更加嚴格地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和國家法律,而廣大紀檢干部理應成為遵守黨規黨紀的模范,自覺接受更加全面嚴苛的考驗和約束。

貪腐之時竊喜“誰查紀委呀”,甚至幼稚地認為監督別人的人就不會受到監督,直至身陷囹圄才追悔“沒人看是禍”。魏健、朱明國等人以身試法的教訓證明,思想上稍有松懈便會滑入深淵。全面從嚴治黨意味著,沒有哪個部門崗位是設在紀律紅線之外的,沒有哪個黨員處于監督盲區。一批違紀違法紀檢干部被嚴肅查處,恰恰證明黨內監督正朝著制度化建設方向日臻完善。

剛剛過去的**年,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態勢已從“正在形成”發展為“已經形成”。這一成果的取得不僅得益于黨中央始終保持著反腐敗斗爭的高壓態勢,更得益于從制度建設的層面提供了深度和力度的保證。劃定紀律的紅線,扎牢制度的籬笆,關住權力的籠子已經打造成型。

隨著反腐敗斗爭態勢發生變化,黨內監督承擔的職能就必然從之前的懲防腐敗,上升為持續以更高標準鞭策激勵全體黨員努力提高自己,努力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打鐵還需自身硬,百煉才能出精鋼。將黨內監督以制度的形式常態化并嚴格貫徹落實,無疑是保持黨的先進性、提升黨的戰斗力的關鍵途徑。全體黨員必須明確,要爭做黨內的先進分子和中堅力量。

打鐵還需自身硬觀后總結

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打鐵還需自身硬》看后心得

篇2: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20**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他借用“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俗語來回應國內外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關切,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領導核心。要鍛造好是***主義偉大事業這塊鐵,全體黨員必須做到自身硬,正如***所言:“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首先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要辦好。如何做到自身硬,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思想要硬。思想硬,行動才會經得起考驗。全體黨員要補足“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從思想上政治素質。這是一種覺悟、一種境界、需要經過長期而復雜的考驗,這就需要全體黨員要堅持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做到精神不懈怠,不得“軟骨病”。

作風要硬。作風硬,行事才會守得住底線。作風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黨員的思想作風、政治作風、組織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和學風都要硬,作風事關人的靈魂、本質與行動,一個人有怎樣的作風就有怎樣的言行,優良作風養成非一日之功,要抓小、抓早、抓常、抓細、抓長,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堅決保證作風過硬。

能力要硬。能力硬,工作才會做得出成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上級精神執行好、貫徹好,必須能力要硬。黨員在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新的情況和問題,必須增強過硬本領,做出工作成績:增強學習能力,把準政策導向,吃透政策內涵;增強實踐能力,掌握實際情況,善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強團隊能力,強化團隊意識,形成推動工作進步的強大組織力量;增強創新能力,大力倡導敢想敢干、會想會干的科學創新精神。

《打鐵還需自身硬》擊碎“燈下黑”

1月3日晚,中紀委宣傳部聯手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反腐大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全國觀眾見面。這是繼**年10月第一季反腐大片《永遠在路上》獲得極佳傳播效果之后,中紀委推出的又一反腐力作。朱明國、金道銘、魏健等10余名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現身說法,剖析自己違紀違法行為和思想蛻變過程。

紀委都是監督別人的,誰來監督紀委?這個問題,王岐山曾經多次提到,所以又被稱為“岐山之問。”反腐大片第二季,聚焦于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的“老虎”,一方面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另一方面也宣示了紀檢監察系統絕不護短的決心。“打鐵還需自身硬”,紀檢監察機關在高壓反腐的同時,自己不能被蛀蟲腐蝕,以至于形成“燈下黑”,自身出現問題。紀檢監察系統的黨員干部,還要有勇于擔當的精神,忠誠于黨和人民,打造一只反腐鐵軍,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制度化反腐進入縱深發展,國家監察體制進入實施階段的今天,推出反腐大片第二季,目的正是要提醒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制度反腐固然重要,但制度是由人來運作的,個人的廉潔意識對于制度改革的成敗,同樣至關重要。

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體現著反腐敗斗爭“步步為營”的扎實方略。不敢腐,是拍蠅打虎后產生的強烈震懾;不能腐,是機制與監管健全后的無法“伸手”;不想腐,是理想信念根植于心后的自律堅守。無論是《永遠在路上》,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其中“落馬主角”的境遇和現身說法,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與心理沖擊,將會產生不敢腐的強大震懾。那些曾經的高級干部被嚴肅處理,表明制度與監管的籬笆已然扎緊,不能腐的新常態正在形成。但也要指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仍須持續加力,實現不想腐離不開“永遠在路上”的持之以恒。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受到黨紀國法的嚴肅處理,擊碎了“燈下黑”的幻想,印證了反腐敗斗爭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紀檢監察機關不是“保險箱”

人民日報1月6日消息,紀委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紀委?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召開前夕,一部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專題片給出了直觀的回答。專題片以現實案例為參照,以忠誠、干凈、擔當為主線,講述黨的**大以來紀檢監察系統狠下決心“清理門戶”、防止“燈下黑”的歷程,令觀眾感受到紀委加強自我監督的堅強決心。

刀口向內,首先是由紀委的工作性質決定的。監督執紀問責,事關干部的前途命運,用紀檢干部的話說,“這個是關系到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生命的一個權力”。在許多干部那里,“不怕種樹的,只怕燒山的”,輕易不敢“得罪”紀檢干部。這種職業特殊性,使得紀檢干部容易成為腐敗分子圍獵和拉攏的對象。在這部專題片中,個別紀檢干部落馬的一個原因,就是利用手中的執紀監督權與官員和商人串通一氣、牽線搭橋。顯然,監督者手中的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同樣可能任性地去謀求私利。

監督執紀者,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們黨對這個問題歷來高度重視。尤其是黨的**大以來,***反復強調紀委要做好自我監督,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誰來監督紀委”問題,三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五次全會上要求紀檢機關“清理好門戶”,六次全會上要求“監督別人的人首先要監管好自己,執紀者要做遵守紀律的標桿”。黨中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為全面從嚴治黨做了思想動員,更為紀檢監察干部樹立起高與嚴的標準。

執紀是否內外一致,關鍵看有沒有動真格。從現實情況看,中央紀委自上而下交出了一份令群眾滿意的答卷。凡履行責任不到位就要被問責,觸犯黨紀國法就要受嚴懲。**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組織處理2100余人、處分7500余人。同時,率先在全國紀檢監察系統開展“清卡”活動,帶頭對紀檢干部違紀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紀檢干部必須首先做到;手電筒不但照別人也照自己,設立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專門負責對紀檢監察機關內部進行監督執紀問責......過去4年里,各級紀委毫不猶豫肅清體內毒瘤的舉措,讓廣大干部群眾對全面從嚴治黨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氣。

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召開在即,從治標到治本,從動真到碰硬,從嚴治黨工作的全面展開,必然要求打鐵人本身要更有擔當、更加忠誠、更具能力。紀檢監察機關不是天然的“保險箱”,紀檢監察干部也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監督執紀問責的過程,同其他權力行使過程一樣,存在不少責任關鍵點和廉政風險點,因此,以更細密的制度來規范執紀行為全過程,是更重要的自我監督。即將提交中央紀委全會審議的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初衷就在于加強內控機制建設,讓各個環節、各個程序、各個點位都有細密的制度規范,既能增加執紀問責的規范性,也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把制度的籬笆一步步扎緊,紀檢部門方能承載起黨和人民的重托。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同樣永遠在路上。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把各級紀委明確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顯示出紀委在黨內監督中責任之關鍵、影響之重大。黨和人民越是寄予期望,越需要紀檢干部肩負起職責、監督好自身。以使命必達的決心務實從嚴做好制度建設,回答好誰來監督紀委的問題,才能擔負起章程賦予的神圣使命。

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體會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新聞頻道每晚9點30分重播。

專題片反映了黨的**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的指示要求,全面從嚴治黨把自己擺進去,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內控機制,堅決清理門戶,嚴防“燈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體現“打鐵自身硬、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韌勁,回應黨內關切和人民群眾期盼。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新聞頻道每晚9點半重播。(1月3日人民網)

曾經“工作應該是比較勤懇努力的,然后形象也比較正面”的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魏健,在目睹一些老板的生活方式之后,他的心態一步步失衡,最終從一名審查他人的執紀監督者,到因為貪腐成為被審查對象;廣東省政協原主席朱明國在擔任多個職務期間,都曾經利用職權和影響力謀取私利。曾經身為執紀執法者的朱明國,形容自己過的是兩面人生......事實證明,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作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肩負著黨的信任和人民的期盼,承擔著維護章程、黨規、黨紀的重要職責,自身更要過硬。如果監督者不被監督,就可能出現“燈下黑”的情況;紀檢監察干部發生以案謀私、串通包庇、跑風漏氣等問題,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傷害,將比一般干部更甚,無疑會對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政治生態造成長期性破壞,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來恢復。

打鐵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明確指出:各級紀委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自覺遵守黨紀國法,你們是查人家的,誰查你們?這個問題要探索解決。王岐山多次強調,“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要用嚴明的紀律管住自己,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一方面,黨的**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按照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聚焦中心任務,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堅守監督執紀問責的定位,努力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另一方面,按照“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要求,從嚴管理監督,眼光向內、刀刃向內,堅決清理門戶,解決“燈下黑”問題。數據最有說服力,黨的**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談話函詢218人,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談話函詢5000人次,組織處理2100余人,處分7500人。這些數據印證著誰來監督紀委命題的必要性,也顯示了中央紀委不回避問題、清理門戶的決心。

任不能代替監督,制度籠子是關鍵。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把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作為重要原則,有針對性地設計監督制度,體現了監督和信任的有機統一,釋放出“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的強烈信號;**年初開始提上議事日程討論的《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即將提交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審議。與此同時,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在嚴格執行述職述廉、誡勉談話和函詢等制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用的監管機制。比如,廣東省紀委、監察廳出臺《紀檢監察干部行為規范》,為紀檢監察干部忠誠履職劃出6道“硬杠杠”;河北、浙江等省紀委設立內部監督委員會,江西省宜春市紀委、監察局出臺的《關于加強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監督的暫行辦法》中,亦有詳細“操作指南”......由此可見,全面鋪開的內控機制建設,讓權力真正“進籠”。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紀檢監察干部要敢于擔當、敢于監督、敢于負責,不斷強化自我監督,這樣才能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注入強勁動力。同時,要瞪大眼睛、拉長耳朵,堅決清理“害群之馬”,并加強制度建設,按照忠誠干凈擔當的標準選好人、用對人,切實做到打鐵自身硬,唯有如此才能讓監督執紀問責更有底氣、更加硬氣、更具權威。

篇3:黨員觀看《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重要文章,從“管黨治黨一刻不能松懈”、“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培養和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作風建設”、“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刻論述,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從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入手下大氣力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和戰斗力,做到“自身硬”,值得各級領導干部深入領會和深刻反思,對于我們抓好企業當前改革發展各項工作,也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通過深入學習,本人有如下體會:

一、選人用人要特別強調勤政務實、敢于擔當

對于一個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政黨,“打鐵還需自身硬”,對于一個企業的改革發展來說,同樣也是“打鐵還要自身硬”。這“自身硬”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干部隊伍。***記提出的好干部的五條標準,即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是當前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指導意見。具體到我們實業公司,當前面對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在選人用人時要特別強調勤政務實、敢于擔當。黨員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具有凝聚效應,“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好干部能夠把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凝聚到一起,對企業的全面發展有著重大的推動與影響作用。企業當前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各項工作頭緒繁多,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要求我們有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隊伍。因此一方面要把兩級班子建設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著力打造學習型班子,全面提升兩級班子的決策水平和領導能力。另一方面必須要建立良好的選賢用能的機制,把勤勉敬業、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精益求精的人才選拔出來放到重要崗位,把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的優秀人才培養成為領導干部,方能不斷攻堅克難,推動各項工作扎實開展,創造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實績。

二、貫徹三嚴三實,抓好執行力建設

黨的**大以來,黨中央以作風建設為切入點,從嚴管黨治黨。通過自上而下反“四風”,使得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大振。

**年以來,按照上級黨委的總體部署,實業公司也深入開展了整治“四風”工作,通過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參與,使得一些制約我們企業發展的作風問題,得到了及時糾正,為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但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記在今年三月對作風建設提出了“三嚴三實”的要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要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要將***記講的“三嚴三實”落到實處,關鍵在于執行。作為處于市場競爭大潮中的國有企業,要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不僅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干部隊伍,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執行力。再好的理論、再好的決策若得不到好的貫徹執行,最終也只能淪為紙上談兵,對于企業的傷害不言而喻。

我們要將執行力建設作為企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各級黨員干部要認識到執行力的本質,實際上也是一個作風問題。團隊的執行力不強,必然反映為工作疲沓、精神懈怠等作風問題。現實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工作往往是只差最后一步,導致功虧一簣,未能達到既定目標。而推進工作多往前邁一步一步,很可能就向成功拉近了十步。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司的黨員干部一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在實踐中不斷鍛造持之以恒的執行力,使各項工作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

三、強化執紀問責,打造有紀必守的組織團隊

黨的**大召開以來,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彰顯了中央懲治腐敗的堅強決心,也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受到全國人民的極大擁戴。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一定要跟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增強同腐敗作斗爭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市委以及集團公司黨委對黨風廉政建設的要求上來,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進一步增強黨性意識、制度意識、規矩意識,切實強化組織觀念、程序觀念,落實好請示報告制度,在涉及重大問題、重要事項時,該向組織請示的必須請示,該報告的必須報告,決不能遮遮掩掩,甚至隱瞞不報。同時要深刻吸取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一些腐敗事件教訓,吃他人的塹,長自己的智。古語云:“公生廉,廉生威”,曾國藩說:“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處人”。因此,要加強對黨紀國法的學習,對黨紀國法存有敬畏之心,牢固樹立廉潔勤政意識,嚴格遵守廉政紀律,在是非面前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總之,通過認真學習《打鐵還需自身硬》,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有“打鐵還需自身硬”氣概,積極踐行“四個表率”。各位黨員同志也要以章程為鏡,在工作作風、宗旨意識、廉潔自律上擺問題、找差距、明方向,清洗思想和行為上的灰塵,保持共產黨人政治本色。要敢于正視問題和不足,切實整改,以達到自我完善、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目的,推動企業改革發展事業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觀看《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繼**年10月17日到25日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播出后,中紀委推出的第二部反腐力作。專題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中篇《嚴防“燈下黑”》,下篇《以擔當詮釋忠誠》。

專題片反映了黨的**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的指示要求,全面從嚴治黨把自己擺進去,加強自身建設、堅決清理門戶,嚴防“燈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體現“打鐵自身硬、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韌勁。

據悉,朱明國、金道銘、魏健等10余位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現身說法,剖析自己違紀違法行為和思想蛻變過程,發人深省、令人警醒。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必須先正己。可以說,紀檢監察隊伍也并非處處“鐵板一塊”,有少數紀檢監察干部在作風和紀律方面仍然存在問題,極少數人甚至蛻化為腐敗分子。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始終堅持“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的執紀理念,加強自身干部隊伍建設重拳頻出,敢于解決內部“燈下黑”的問題,切實的讓群眾看到了中央反腐的決心和意志。

誠如岐山之問所言,紀委都是監督別人那誰來監督紀委呢?在12年***就提出來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好誰來監督紀委的問題,三次全會上強調嚴防“燈下黑”,五次全會上要求清理好門戶。紀檢部門雖然肩負監督執紀問責的使命,然而,在反腐敗斗爭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下,紀檢部門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免疫力,紀檢監察系統也非凈土,同樣面臨嚴峻復雜的形勢。近幾年紀檢監察干部也發過以案謀私、串通包庇、跑風漏氣等問題,這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傷害,比一般干部更甚。明玉清、魏健等人就是典型事例,沒經受住腐蝕與反腐蝕的考驗,由執紀監督者蛻變為腐敗分子,可謂教訓深刻。

“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先自成。”執紀審查,這是我們紀檢監察工作的權力核心,這關系到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生命。紀檢監察機關在反腐敗的斗爭中,時刻面臨著腐蝕與反腐蝕的嚴峻考驗,自己要經受住考驗,不能被蛀蟲腐蝕。由此可見,反腐還需自身硬,查人必須先查己,防止“燈下黑”,內外兼修是關鍵。《打鐵還需自身硬》是警示片,彰顯的是反腐信心和決心。不管是黨員干部還是紀檢監察干部,都要吸取教訓,擺正自己的心態,以此為戒,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觀看《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年1月3日,由中央紀委、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以來,造成了極大的反響。看完節目之后,我深有感悟。

*中央***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的黨始終成為***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防治腐敗”從一種對腐敗預防性的表述發展為反腐倡廉實踐中的重要舉措和具體工作,體現了“防治腐敗”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和地位。反腐倡廉包括“懲”和“防”兩個方面,這是“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方法,能夠把復雜的事物說得清楚明白、界限分明,符合矛盾對立統一規律,是完全正確的。然而,從各種實踐來看,對具體事物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認識和分析。具體到反腐倡廉建設這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若要綜合治理、系統防治,僅僅用單純的懲治手段,或僅僅用單純的預防手段,恐怕會影響反腐敗實際效果。反腐倡廉僅有一“手”兩“手”或一“眼”兩“眼”不行,要像“千手千眼觀音”那樣,在治理腐敗上要有“千手千眼”。“防治腐敗”豐富了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思路和措施,與“懲治腐敗”和“預防腐敗”既有聯系也有不同。

一是關于防治與懲治。防治腐敗離不開懲治腐敗。對于觸犯黨紀國法底線的行為,必須依紀依法嚴肅查處,這是開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礎。防治腐敗自身也含有懲治的內容。比如,開展廉政風險防控,不僅要查找風險點,還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置,該查處的要查處,以維護制度的嚴肅性。但防治又不同于懲治。懲治的對象是具體的人和事,懲治做好了可以震懾腐敗,發揮其在治本方面的建設性作用。防治的對象比懲治更廣更多,如通過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公開工作、社會領域防治腐敗等工作,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營造權力運行良好的外部環境,從面上和量上逐步減少和控制腐敗。

二是關于防治與預防。防治腐敗與體制機制制度改革一樣,也能起到防范不廉潔行為和腐敗問題發生的作用。但防治在預防的層次和程度上與體制機制制度改革又有不同。比如,按照防止利益沖突的要求,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有與該法官職責相沖突的從業行為,因而不得當律師、開辦律師事務所。這有利于減少和防止不廉潔行為的發生,但還不能從根本上防止腐敗問題的發生。而體制機制制度改革則不同。比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分批分次大幅減少政府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并頒布行政許可法,使權力數量減少了、權力行為規范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得以鏟除和凈化。涉及反腐倡廉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是黨和國家的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體制改革相適應。而防治腐敗工作則不然,每個地方、部門和單位,都可以根據中央關于反腐倡廉的決策部署,結合各自實際,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改善權力運行的環境,減少和控制腐敗發生的數量和規模,從而為體制機制制度改革創造好的條件和氛圍。

新時期對我們的的發展提出了更新而且更高的要求,這時我們必須牢牢記住“打鐵還需自身硬”,除了做到集中力量發展自己本身的優勢,更要全面增強各個方面的能力,學著走到發展的前端,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只有我們真正讓自身“硬”起來,才能打好發展這塊“精鐵”,才能走出一條真正“又好又快”的發展路子。可見,“防治腐敗”既有“懲”也有“防”,既能“糾”也能“建”,切實體現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