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工作心得

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工作心得

2024-08-01 閱讀 7297

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工作心得

“現行的教材好像越來越難,語文到底怎么教?”在小學語文教師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想法。而當今“多種風格與流派”的特色教學,也確實給廣大的一線語文老師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困惑。我認為,無論哪種風格與流派,“有效促進學生發展,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才是硬道理。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課改專家、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我粗淺地想法是:

一、明確、適度、適量的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的前提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更是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充分重視目標對提高教學效率的巨大作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

語文教學目標的準確應定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于寬泛。在多次的聽課中,我發現,很多無效或低效的教學主要原因來源于教師目標設定的不明確。

如一位教師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第一課時,教學伊始以謎語導入,緊接的是自讀課文,讀完后劃出小白兔說的話和怎樣做的句子,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學時間重點感悟劃出的文段,最后是教學生字“拉、把、給”。這樣的教學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文本的感悟,還想兼顧識字教學、語言能力的訓練、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一節課下來,老師教得越來越辛苦,學生也越學越累,聽者也自覺索然無趣。

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并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如上述教學案例,教師想兼顧的方面實在太多,而忽視了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應以識字教學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的讀與拓展閱讀鞏固識字效果,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規律,從教學效果來看是低效的。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前提,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彰顯語文特色的課堂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充分彰顯語文特色,何謂語文特色,我認為:

(一)以讀為本

語文課堂中,最動人的莫過于孩子的瑯瑯書聲。

前人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朗讀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促進語言的發展,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語言文字的積累,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以讀代講,多讀感悟”是很多語文老師教學的“法寶”,充分利用好這一法寶,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高效。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女媧補天》一課時,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通過感官(視覺、聽覺)的刺激,以及發揮合理的想象,通過一次又一次不同層次讀的訓練讓孩子較好地體驗、感悟“天上破了一個洞人間可怕的一幕幕”,從而讓學生讀起來感同身受,入情入境,教學的有效性也得到較好地體現。

(二)有效問題的設置

有效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的探究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師設置有效的、能引導學生思維的問題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學《長相思》一文,緊扣“鄉愁是什么?”去品悟作者的“身”與“心”,去體會作者的“離”與“碎”。嘆離別,嘆思念,嘆納蘭性德濃濃的愛國情操,一詠三嘆中,學生們漸進詞文,更擷捧古典文學精華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長此以往的訓練與熏陶,必將為孩子語文素養的形成奠定扎實的文學基礎。

(三)重視生成資源

有效的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無法預料的精彩,這些就是教學中的生成資源,它是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的,我們必須努力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

二年級的口語交際課上,圍繞“長大了你想干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說要當警察去抓小偷,有的說想當科學家發明東西,老師聽后面露喜色。而當一生站起來說,長大后要當爸爸--當爸爸要對媽媽好!老師愣了一下,隨即變了臉色斥道:“小小年紀怎么能這樣想呢,你這是早熟,坐下!”孩子滿臉的失落。

就因為孩子的回答不符合老師的預設,老師就急急打斷他的發言,否定了他的回答,學生對學習的好奇、熱情、渴望,甚至對教師的那份信賴,皆會因為這樣的一句話而被扼殺。這樣的處理不僅會讓回答問題的學生失望,也會令其他學生膽怯。

《烏鴉喝水》一課的教學中,一學生站起問“老師,烏鴉一定能喝著水么?”老師愕然但繼而用鼓勵的眼神示意孩子繼續發言。孩子回答:“我在家里做了實驗,當瓶子里的水較少,而石頭較大,水是不可能上升很多的。烏鴉不一定能喝著水的。”在肯定了孩子敢于探究、精神可嘉的同時,老師引導孩子關注文中的關鍵詞語“許多”“小石子”“漸漸”,問題迎刃而解。老師“乘勝追擊”,布置孩子們回家也動手做一做這個小實驗,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進一步得到發掘,從而使課堂的有效教學延伸到課外,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形成。

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的生成,從而既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又提升能力培養的效果。

(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

年近七旬的馬來西亞教育專家張發老師執教兒歌《太陽公公愛畫畫》,他把自己當成老頑童,念著詞、唱著歌、跳著舞,快樂教學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接著是師生換位,認讀生字,互相鼓勵,分組表演,全體動員,動手繪畫......快樂地接受新知。在這樣“好玩”的課堂里,沒有壓力,沒有說教,孩子們所感覺到的只是平等、啟發與輕松。整個課堂氣氛溫馨活潑,師生關系融洽。

這種民主作風將教師的意愿不知不覺化作了學生自己的意愿,給課堂注入了活力與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越高。

綜上所述,促使孩子個性發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彰顯語文特色的課堂才是有效教學的根本保證。

三“以生為本”教學理念是有效發展的關鍵

誰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

新課程實施以來,在“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導向下,教師在教學中十分注意和強調學生的參與和活動,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使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鳥的天堂》教學中,由于教學對象是北國的孩子,對于南國風情的領悟,有一定的困難,但教師沒有包辦代替,而是把文本感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下是汪秀梅老師執教的實錄片段--

生:感情朗讀“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讀這句話,大家有沒有疑問?

生:“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

師:再自由地讀一讀這句話,然后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見解,還可以與伙伴交流交流。(生自由地讀、體會)

交流

生1:是躲在樹葉中的鳥在動。

師:哦,那是飛倦了小鳥們歸巢了,躲在茂密的葉叢中,看不見躲在樹上的小鳥,但是卻感覺到了“生命的顫動”。所以作者感到--生讀“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生2:這是生命涌動之美,因為這樹的生命力很頑強,好像每一刻都有新的葉子在生長出來。

師:這是無法抗拒的生命力,從它的每一片綠葉上都涌動著新的生命。生讀--“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生3:我覺得顫動還有一個意思,可能要起風,一閃一閃的,讓人感到顫動。

師:把你感到這一閃一閃的感覺讀出來。生讀--“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生4:我覺得樹葉太綠了,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耀著動人的光彩。

師:那翠綠的顏色,綠得鮮亮,綠得發光,看久了,似乎感到綠葉上的點點光斑像是一些可愛的小精靈在舞蹈,所以--生讀:“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把你們各自的感受融入這句話中,好好地讀讀這句話。

展示讀。

師:那是風吹,是鳥動,是陽光的照耀,是新發的嫩芽,是那綠葉本身就蘊育著無限的生機,所以--生:(齊讀)“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師:這是樹葉在顫動,是生命在顫動,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顫動,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贊嘆--生:(齊讀):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師:這也是我們的心在贊嘆--生:(齊讀):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教學中,汪老師沒有把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強加于孩子,而是認真發揮主導作用,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感,有情而動,有悟而得。

有思考才會有發展,有思想就能夠成長。把課堂還給真正的主人是學生有效發展的關鍵。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還應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以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促使學生有效地發展。

四、評價措施公平公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參與程度以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進行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公正評價學生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學習的評價標準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有個人之間的競爭也有小組之間的競爭,采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或小組評價與全員評價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

總之,推行“高效課堂”勢在必行,任重而道遠,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除了課前的周密準備、課堂求真務實、不斷改進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希望通過探討和實踐,能以有限的投入收獲無限的成果。讓學生在快樂和興趣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

篇2:小學閱讀小論文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小學閱讀小論文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利川市民族實驗小學田志紅

摘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教學中,對教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優化作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又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有如語文課堂引進了一溪河水,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學得輕松,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在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化解學生理解、認識活動中的難點、生化學生情感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記憶、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巧妙的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起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激趣導入突破重難點啟發想象

正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多媒體在學生愉悅學習、創新學習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正在逐步進入我國的農村小學教育,在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領域中,恰當運用多媒體,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有如語文課堂引進了一溪河水,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學得輕松,教師教起來的心應手,教師運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以音、光、色、動畫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展現文字蘊含著的意思,創設所需的情景。課堂上那一幅幅優美的情境圖,通過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地觀察、發現、思維、探索就會使其變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為一句句有聲有色的語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因此,它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我在近幾年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談點滴體會。

一、靈活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力量是最大的,是獲取知識的最大的內驅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學家也認為:“學習的興趣越高,學習就會越輕松,掌握的信息就會越多,記憶會更牢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適時的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恰當的呈現,給學生創造出一種越快、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巧用多媒體,創設出好的課堂引入,使上課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由于同學們都沒有去過桂林,對課文中優美景致的描繪只能停滯在文字表面。但是,當我把介紹桂林山水的錄像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立刻被桂林山水那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所吸引,都迫不及待的想通過閱讀細細“游賞”一番桂林,對閱讀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精神負擔,消除了學習中的畏懼情緒,使學生學在樂中、樂在學中。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突破閱讀教學的重難點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小學生的閱讀,要求重視語言的積累運用,對小學生的閱讀量做了明確的規定。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閱讀能力主要是理解,小學語文教學形成難點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去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的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中,如果運用多媒體集文字、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資源環境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就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提供了方便。例如,我在上《飛奪瀘定橋》一課時,在理解“飛”和“奪”得內容時,我先放《飛奪瀘定橋》的影片。瀘定橋當時只有13根鐵索,下面是奔騰咆哮湍急的江水,對面是氣焰囂張的敵人,還不時的叫囂:“看你們飛過來吧!”學生一看就明白了當時條件對我軍不利,也體會到了紅軍不怕苦,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同時加深了學生對紅軍的敬佩,對*x派的恨。接著放錄音泛讀,學生小聲跟讀,這樣看、聽、讀相結合,學生就容易理解和體會了。最后讓學生把你學后的感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下來,這就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篇3:閱讀教學中問題設置有效性

閱讀教學中問題設置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的課堂問題設置,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問題設計得得體、精巧,能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激活學生的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字]興趣激發思維發散啟發思考

小學英語的閱讀往往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而教師設計的問題往往是學生進行有效閱讀的指向標。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問題設計過于簡單,思考價值不大。有的問題只要學生回答“Yes/No”,如此簡單的回答怎能讓學生真正進入思考狀態。況且這樣的問題設計也容易形成學生的意見相左,在課堂上有些學生便無意義地為“Yes/No”爭論。其次問題難度過大,超過了學生接受能力,造成課堂“鴉雀無聲”。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就用中文把問題重復,而學生也會用中文進行回答。如此反復,學生對母語的依賴加強,影響了其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而當前最為普遍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提優落差”。即所設計的問題針對優等生,而忽視后進生。其實作為老師,我們都知道閱讀理解對于后進生來說在英語學習中是最有難度和最“令人生畏”的,特別是在公開課上喜歡讓優等生作答以求圓滿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表面上看,師生交流默契,課進行得很流暢、很高效,但實質上,學生的參與面很窄。長此以往,無形中也會嚴重地打擊后進生的閱讀興趣,甚至是學習英語的興趣。

有效的課堂問題設置,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問題設計得得體、精巧,能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激活學生的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英語課堂中的問題設置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巧妙設疑,用興趣激發孩子有效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沒有了興趣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在新教材,三上Unit3Isthisyourpencil?中,文章圍繞Mike在找自己的鉛筆,同學們紛紛在幫助他找,分別用句型Isthisyourpencil?/Isthatyourpencil?來新授句型Isthis/that…?并反復操練一般疑問句的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但在文章的最后當Mike找到了自己的鉛筆時,又追加提問Isthatapencil?這是一個非常幽默的收尾提問,學生們能過通過反復的閱讀以及語音語調的變化來理解了這個問題的有趣之處,這是貼近他們的生活的,不僅有趣而且真實。設計趣味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學生一旦對英語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從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