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教學工作班主任的影響
小學品德教學工作班主任的影響
1、班主任的素質決定小學品德教學工作質量。
學校德育工作計劃的實施,首先是通過班級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的。學校德育任務的完成,是通過班級具體來實現的。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直接教育者、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素質、能力水平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道德精神風貌,決定著班級德育工作的質量,決定著學校德育任務完成的質量。班主任必須把德育工作作為自己工作的核心內容,緊緊圍繞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精神面貌展開,密切關注學生這方面的變化和要求,把學生品德面貌作為評價自己工作的標準。因此,班主任必須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以適應學校德育、班級德育工作的需求,確保德育工作的質量。
2、班主任是小學品德教學工作的設計師。
馬克思說: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班級德育工作的總體設計師是班主任。班主任要根據其職責、任務,本班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并與學生一同設計班級德育的總體目標(即學生應達到的道德精神境界)、階段目標(即總體目標的實現分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具體的實施方案等。有無這個設計和設計所達到的高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道德精神追求和班級德育工作的質量。這個整體設計是班主任的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和精神追求的綜合反映。
3、班主任是小學品德教學工作的落實者。
班主任既是班級德育工作的總體設計師,又是總體設計的落實者。班主任以經營優秀班集體的輿論特點、信念特點、情感特點、意志行動特點、行為習慣與途徑,以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編輯:制度大全)自我教育水平,使學生真正把總體設計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和內在動力為核心,促使學生在優秀班集體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獲得精神的成長,品德不良的學生得到凈化,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應為集體盡一份責任,每一個人都應努力把班級建設成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好地方。要實現這一點,沒有班主任是不可想象的。
4、班主任是小學品德教學工作經驗的提升者。
班主任德育工作相當繁雜,既包括經常性的德育工作,如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紀律教育,勞動教育等,又包括突如其來的臨時工作,如班級里發生的思想、道德、紀律等問題,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事件的即時處理。既包括定期的或周期性的工作,如每學期一次對每個學生的操行評定、三好學生的評選和獎勵工作,又包括學校、社會附近的一些無規律的工作,如配合社會重大事件的時事教育和國情教育,還包括一些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如入學常規教育、畢業班的職業理想教育和思想工作等等。
篇2:思想品德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素質
淺談思想品德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昌江思源實驗學校王海平
內容提要: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關鍵詞:情境創新意識和諧質疑茁壯成長思維能力學源于思尋根問底創新精神基本概念
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x的“三個面”和*x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教育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生的愿望和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人在從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現在本人淺談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融洽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新課程強調教學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要善于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主動地投入課堂環境,學會動腦思考問題,敢于動口表達自己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使學和通過自己參與感受發揮自身的潛能,體驗到創造性學習的樂趣,如在《人生難免有挫折》③這節課:
首先,請同學們欣賞音樂《生命之歌》
其次,讓學生談談當挫折來臨時,他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態度和行為,談談假如是你,你會怎么面對。
再次討論歸納:(1)生活目標不同(2)生活態度不同(3)生活閱歷不同(4)心理準備不同(5)身體狀況不同(6)得到幫助情況不同
采用音樂烘托,語言渲染,來展現課內容,從而創設一種情景交融的情景,既可使學生在聽覺享受中激起學習興趣,展開想象,又可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要創造生動活潑,民主協作和大膽質疑的課堂氣氛,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討論,從中得出正確結論。實際上新發現、新見解往往就在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讓學生大膽地講座中產生。給學生看書,閱讀思考的足夠空間,從而啟動學生內驅力。變接受知識的機器為知識探究者,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發揮學生的智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激發熱情發現亮點。良好的心境可以思想活躍思維敏捷,熱情能充分調動和有效地組織智力因素。傳統教育強調“師道”、“師嚴”、“教師權威”,恰恰這些觀念與思想給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改善不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師生平等的心態從事教學,教師要學會寬容,對學生的新發現教師要給予肯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形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氣氛。
篇3: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多媒體運用
淺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
大悟縣夏店鎮中心初中雷頌
摘要:目前國家加大教育投資力度,農村中學校園標準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備了班班通和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也走進了思品課堂。不可否認在思品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不但能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同樣遇到了一些實際的問題,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本文,筆者將從多媒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多媒體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的優勢;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四個方面來反思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實效和問題。
關鍵詞:教學,多媒體,思想品德,必要性,課堂效率
近年來,隨著農村中學校園標準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國家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我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備了班班通和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也走進了思品課堂。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恰當使用多媒體課件,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顯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于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從這種意義上說,實現多媒體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課改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
(二)是思想品德課自身的要求。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內容比較抽象,在教學上普遍存在著“滿堂灌”、“一言堂”等現象。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上學生成了被灌輸的“容器”,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被侵蝕,因此對思想品德課越來越缺乏應有的興趣和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就是把多媒體教育技術整合到思想品德教學中去,突破“一塊黑板、一枝粉筆、一張嘴巴眾人聽”的傳統模式,拓寬教與學的思路,激發學生在思維上和學習上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提高育人實效。
(三)是多媒體自身特點決定的。
社會生活為思想品德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讓思想品德課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方向。那么,如何激活這些素材,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呢?多媒體教育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它以其豐富的色、聲、圖、文以及動感、技巧,生動、直觀、及時、準確地傳遞著大量的社會生活信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學習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生活實踐,從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
二、多媒體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的優勢。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的確,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最好的老師”,是創造非智力因素的源泉。“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一語道出成功教育的突破口。“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作為手握導火線的教師能否點燃這把火,關鍵是能否找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廣大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得天獨厚的優勢,捕捉“興奮點”,滲入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內容,充實和豐富課堂。巧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夠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會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特點,將多媒體運用到導課環節中,先聲奪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講授人民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做合格的消費者》中消費者的權益時,我播放了趙麗蓉的小品《打工奇遇》,通過觀看小品中商家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類似的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形象生動,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納。在講授《做誠信的人》時,雖然《狼來了》這個小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我使用flash動畫播放這個經典故事,生動的畫面,溫馨的記憶還是馬上喚醒了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喚起學生共鳴。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對于初中生的認知來說,更容易接納感性的東西,法律知識相對理性,不太容易被學生接納吸收;因此要講好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就更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東西去感化學生,使單調、枯燥的法律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比老師單純的說教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自覺去踐行法律的要求。
比如我在講授家庭關系中,父母與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撫養教育的權利,成年子女有贍養父母的權利,初中生雖然是未成年人,但也要履行孝敬父母的義務,這既是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是子女應盡的義務。由于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從小被父母長輩寵壞了,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獨尊的想法,體會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撫養之恩,總覺得父母對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應該的,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自己對父母的義務,等到父母老了再說吧!針對這種情況,在講授這一部分時,我給學生們播放了由譚晶、楊坤演唱的公益宣傳片《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段MV真實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無私奉獻,父母也會日漸蒼老,在MV的最后有這么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播放到這里時,我看到很多學生哭了,長時間不說話,我感到很欣慰,我知道他們的內心一定很感動,我只是告訴孩子們,今天回到家對父母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幫助父母洗一次碗、掃一次地、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上自己溫馨的祝福。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同時也很輕松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三)巧用多媒體,展示幽默藝術,實現思品課堂快樂教學。
海菌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