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體會:心靈探尋
教學體會:心靈探尋
題引: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現在的生活將會是個什么樣。但是,現在,經了幾年生活世故,得了些許人生經驗,我已經能夠在心里十分明確堅定地告訴自己一點:假如沒能與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心靈相遇,那將是我人生的最大遺憾之一。并且,我還私自以為,這也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大人生遺憾。
曾記得大約在三年前的暑假,我在朋友辦的一本教育刊物上看到過一篇題為《來函與回信》的文章,文中一位中學教師寫給錢理群教授的一封信中的一段文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便是信中開首的幾句話:“盡管我在認真地教書,但我沒有做成任何事情。留給學生的,暑假一過也就差不多了,他們畢業以后,我甚至可能成為他們嘲笑的對象。盡管他們現在對我抱著喜愛和尊重。可我仍然不得不相信,社會現實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撕碎我苦心經營起來的一切......”(摘自錢理群《來信與回函》)同為教育界同仁的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在深受震動甚至病中的反復思考下也為此回復了一封深表理解、關切而情真意切的信。作為一名有著相似“生命體驗”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說當時我內心受到的強烈共鳴絲毫不亞于錢理群先生本人。
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讀完之后便那樣激動不安地在筆記本上摘抄文中詞句的情景,甚至于還幾次想過也提筆寫上一篇文字。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共鳴呢?我時常反復而痛苦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在學校或自己工作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們的所謂“教育”(僅限于教室黑板之內的學校教育)究竟能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因為我不得不無數次地想到,除了學校、教師、書本等極其有限的單向教育影響外,孩子們還將更直接更長期地受到社會、家長的各種我們預想不到的種種影響。這將使我們苦心對孩子施加的各種教育影響化為烏有,但是,我對自己的教育工作所寄予的哪能僅只于此?我怎么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因此,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瘋狂地搜集、埋頭研讀古今中外有關“家庭教育”的著作,因為我那么憂心地感到了自己工作的局限性,那么多令人痛心焦慮卻又無能為力的事在我眼前發生(如農村孩子的輟學等),面對這一切,我不能不經常感到自己是那么空虛乏力、勢單力薄。因而對自身教育工作的價值、意義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懷疑甚至失望。
就像一個人面對著一幅令人驚嘆的藝術珍品或欣賞完一曲美妙無比的音樂后一樣,對于蘇霍姆林斯基,那種閱讀完之后內心的激動驚奇、心靈的強烈震撼卻是難以用言語來精確表達的。因為,幾年來的閱讀經驗使我再一次地堅信:真正的閱讀必定是某種心靈與心靈的相互探尋、思想與思想的交替碰撞不斷融合。并且,這樣的閱讀對于閱讀者來說絕不僅僅只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更是對閱讀者直指內心以及自我良心的逼視、質疑、拷問與考驗。
但是,我總是反復地想弄清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什么使得這些在有些人眼里已經有些“遙遠”的文字如此深深地打動我呢?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閱讀中冥冥之間的心靈相遇或精神巧合呢?是的,這只是一個平凡的教師、校長,只是一個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地在一所農村中學工作一生的教育者。但是,透過如此從心底流淌出來的教育詩篇,我們難道能對這樣一個品德高尚、心地純美、把心都獻給了孩子的“心靈演說家”無動于衷嗎?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經常想到蘇氏所說的--“一個教師的平凡的沉重的勞動中那些細微末節的小事”,以及由關注思考探索這些瑣碎問題所引發的各種各樣的“令人激動不安的、有時候是痛苦探索與思考,發現與挫折”。因此,蘇氏的閱讀更是促使并加深了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思考與探索。
作為一名學校教導主任,不可避免地必須經常開開會,處理學校的各種事務(如聽課評課、主持一些校內活動等),或根據上級的“一般指示”組織教師進行各種學習、培訓,此外還有一些所謂各種應酬等,而這些瑣碎(有時是臨時性、階段性)的、甚至枯燥沉悶的各種事務性工作所必須耗費的時間、精力卻是不少的,這經常使我感到學校事務與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產生沖突或兩邊不能兼顧的苦惱。此外,就我所了解到的事實便是,現在有不少學校的校長、教導主任(有些甚至還年紀輕輕)自己并不擔任主科教學甚至不參與任何實際教學工作。那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我想這只能是如蘇氏所說的--“實質上是凌駕于教師之上的督學,是一個行政長官,職責就是監督教師,監視他是否正確講授大綱,有無越軌或不當之處”。
因此,迫使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對一名真正的學校行政(如校長、教導等)來說,更重要的或應該始終擺在首位的到底是教育性工作還是事務性工作?我努力回顧起兩年的學校工作,當我把學校事務性工作視為主要工作,或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思考與探索止步不前甚至一無所知時,我便感到自己如同一個與學校、孩子無關的局外人,這更使我對學校教育的各種工作都顯得既焦慮不安又力不從心。當然,或許我的這點有限的經驗、思考大概是算不得什么的。于是,通過閱讀,我多么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這一思考又在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魏書生等一大批身體力行的偉大教育家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證。尤其是蘇霍姆林斯基,正如這位在一所普通農村學校身不離校地工作30多年的校長說的,如同醫院的主治醫師沒有自己的患者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醫生一樣,一個校長如沒有自己的學生就無法領導教師。于是我更加確立了這樣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對于一名學校行政來說,學校的事務性工作當然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方面,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把學校教育性工作始終擺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前年我偶然地在一本教育刊物上看過一篇文字,題為《蘇霍姆林斯基夫人的訪談錄》,現把這位忠實地陪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家夫人三年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的一段話摘錄如下:“在學校開展‘藍天下的學校’、‘讓故事登上語文的講臺’、辦‘家長學校’、開展課外活動,適當增刪教育內容等教育改革項目在當時都是違背作為法規性文件的教學大綱的,因而是吃力不討好的。對于上級的錯誤指令(如春耕時讓學生停課,農村學校停開音樂、體育、美術課等),他拒絕執行......在他生前,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沒能出版,《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首先是在德國出版的,為此,他差一點被開除黨藉啊!......”我想對(編輯:制度大全)于“蘇霍姆林斯基”這樣一位在世界教育史上享有極高榮譽并得到普遍認同的教育家,廣大教育同行們應該是不會陌生的。然而,我想,在看到這樣的一段話后大概很有些讀者(尤其是驚嘆感佩于“蘇”在教育上在全世界產生如此巨大影響的教育同行們)還是會感到驚訝甚至有點“失望”吧?何以這樣一個把整個一生無私奉獻給教育并在教育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教育家”卻與教育當局、教育制度產生如此緊張、不可調和的激烈沖突呢?
但是,試想,這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中學校長,如果沒有違背教學大綱、沒有拒絕執行上級的錯誤指令?他能夠在教育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而成其為真正的偉大教育家嗎?今天作為讀者的我們還能夠讀到有幸讀到像《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樣蜚聲海內外的教育名著嗎?......我想肯定地對所有親愛的讀者說: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是什么使得這位在一所普通學校任教35年的普通中學校長竟有如此的勇氣、自信和力量來對抗并最終戰勝這龐大且人人望而生畏的所謂“規章制度”呢?在執行各種反教育反人性的“上級的錯誤指令”及“愛孩子”的沖突面前,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現在,我幾乎可以確定地說,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沖突以及作出這樣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這正是充分地體現了一個真正把心靈獻給孩子的教育者的內在良知以及對孩子、教育的正確性的堅定深沉的強烈責任感。
最后,作為一名時常感到精神空虛、落寞甚至常常在人生價值、教育工作中迷失方向的教育者,我想再一次發自內心地千百次地感激這幾年來的生命體驗、堅忍閱讀、激情與頹廢,這使我現在得以如此幸運地探尋了這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心靈,因為它使我重新領悟了什么才是生命的崇高、幸福以及生活、工作的真正價值......并且,作為他即使是跨越時空的教育同仁,我由衷地感到十二分的驕傲與自豪,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豪!現在,我僅以自己十二分的真誠渴望著能有更多的善良親愛的朋友(無論家長、教師、學者等)來閱讀、結識這顆“真正的人”的心靈......
篇2: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運用體會及發現問題
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運用的體會及發現的問題
摘要:本文對電子白板的使用和運用在課堂情況做了總結,對其在課堂中的作用做了詳細介紹,對高效課堂起到的作用了闡述。
關鍵詞:高效課堂電子白板教師學生
電子白板是當前課堂教學環境中技術(包括數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視音頻技術等)的最佳集成者。電子白板明顯地比多媒體教室的裝備更勝一籌。而且,電子白板可以安裝在各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教室、語音實驗室、電教教室和電子圖書館等處,可以大大加強這類基礎設施的教學功能。如果將電子白板與大屏幕多媒體投影結合使用,則可以加強大型講堂或階梯教室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靈活多樣。
20**年9月,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電子白板培訓,當時的我十分好奇,那個老師所用的是一個大屏幕和我們平時教室里用的不一樣,可以用筆控制屏幕上所有工具、按鈕。通過幾次操控練習,我基本掌握了電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并把這項媒體較好地應用到了課堂教學中。通過這次白板課的研究,我深深地體會到在平時教學中,電子白板教學以其"萬物于眼前,觀古今于須臾"的特質,使豐富的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精彩。電子白板的應用,給教學錦上添花。
在這幾個月里,結合電子白板在課堂中的應用,體會如下:
一、靈活運用電子白板,打造高效課堂
電子白板有豐富的功能,這些功能可以較好地解放教師,使得教師不必埋頭于制作課件,在白板前用電子筆輕松地點點、畫畫、描描就可以塑造一個省時高效的課堂。
1、白板的簡單操作方法,節省了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使用電子白板容易對材料展示過程進行控制,教師不必到主控臺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的播放,這使得課堂中教師的身體語言得以充分發揮,也避免了課堂上由于教師往返于黑板與主控臺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問題。教師又重新站在了講臺上,在電子白板上自由地板書,教師不再是“鼠標的點擊者”,學生也不用再當“錄音機”。最重要的是,老師終于可以重新站起來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了,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充分互動交流,演繹精彩課堂。
2、白板的拖拉功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電子白板的運用過程中,如果過分突出教師的“表演”,必然導致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堂思考與討論的時間,缺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便被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學生就會缺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拉緊了學生和媒體之間的距離,電子白板與眾不同的就是具有拖放的功能,可以隨意拖動器件,配上表演者的講說,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所做的實驗,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以往教學過程中所不能達到的課堂效果,我覺得這環節非常成功。
篇3: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