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讓科學貼近幼兒需要

讓科學貼近幼兒需要

2024-08-01 閱讀 6948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讓科學貼近幼兒的需要“做中學”的實施理念要求教師要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認知需要的探究式環境,讓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構建對自然及規律的認知。而我對這個理念的理解是,“做中學”的實施,內容的選擇是關鍵,只有選擇了適宜的內容,幼兒才更易接受,才能真正的讓科學走近幼兒。

一、生活中關注幼兒,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開展活動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們生活的世界,對于幼兒來說,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疑問在小腦袋中產生:樹葉為什么會落下來?水溝里的水為什么會臭?泡泡為什么是圓的?......各種物體的千姿百態,自然現象的千變萬化,科技產品的神奇魅力,以及規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使他們對現實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想象。因此,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敏銳地捕捉幼兒的興趣,從而獲得科學教育內容。

如:秋天到了,幼兒園操場上的樹葉紛紛落下,幼兒在進行戶外活動時都喜歡爭著搶著撿落葉,并且會說“我的樹葉和你的不一樣”“我的是圓圓的”......關注到了這個現象,我便想:既然孩子這么感興趣,這么喜歡觀察樹葉,是不是能夠開展一個相關的科學活動呢?于是,科學活動“找樹葉”應運而生了。活動中,幼兒學習從形狀、顏色、手感等各方面感知每片樹葉的不同之處,然后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將每片落葉送到了大樹媽媽的身邊。通過這個活動,幼兒更加關注大自然中的現象了。

二、對話中聆聽童聲,發現幼兒的需要開展活動

科學教育活動內容也可以產生于孩子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互動時所表現出的興趣、問題、主意、難題。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和創造有利于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及時有針對性地給予刺激進行對話交流,在對話中聆聽童聲,在“對話”中發現幼兒的需要,從而產生新的科學教育內容。如:一次,在聽故事“甜津津的河水”后,我就聽到幼兒紛紛在討論。有的說喜歡小熊,因為小熊把糖扔到河水里,讓小魚也分享到了糖,有的說不喜歡因為小熊把糖扔到水里,本來清清的河水變臟了。

看到幼兒都討論得興高采烈,我在想:他們的結論都是源自于猜測,能不能讓他們自己動手實驗一下呢?于是,在我的建議下,教室里的科學角里便多了兩瓶水:一瓶清水,一瓶放了糖進去。幼兒時常會到窗臺前看一看,看看那瓶加了糖的水到底怎么樣了。幼兒發現,那瓶加了糖的水一開始是甜的,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后,先是變色了,再后來就有股怪味了。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孩子們一直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觀察、品嘗、討論等,親身經歷了清水變甜又變臭的過程,并由此有了一個具體而又深刻的認識,真正實現了“做中學”。這個科學活動因為是在幼兒的興趣點帶動下發起的,是符合幼兒的認知需要的,所以它才能夠被幼兒所喜歡,才能夠走近幼兒。

三、區角中精心設置,激發探索欲開展活動

幼兒的好奇心非常強烈,他們有著濃厚的探索的欲望。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區就最能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在科學活動區中,幼兒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每個幼兒可以從自己的發展水平出發,自由的選擇材料獨立的感知、觀察和操作材料,從中探索。作為教師,應該精心設置科學角的活動材料,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初步接觸科學現象的空間,從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進一步開展科學活動作鋪墊,從而使得科學活動更加貼近幼兒。

如:在進行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紙”前,我便把幼兒收集來的各種各樣的紙投放在了科學區,讓幼兒自由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幼兒有了很多的發現:“老師,我的紙是木頭做的”,“老師我的紙是塑料的”,“老師,的紙是透明的”......幼兒這些前期經驗,為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紙”作了鋪墊,奠定了基礎。

總之,科學活動內容不一定要高深、不一定要有很多難度,關鍵在于符合幼兒的特點,才能更加貼近幼兒的需要。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幼兒園教師需要掌握和學習五種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師需要掌握和學習的五種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調動幼兒的心智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

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注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2.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并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運用情境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情境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

創設的模擬情境在形式上要新穎,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欲;在內容上要有實用性,創設的情境要能有效地達到目標,不搞花架子。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需要作啟發講解、點撥總結,以幫助幼兒將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概括、提取。要在情境中給予幼兒充分表達、表現的機會和交往的機會,使他們成為活動的主體。

3.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是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與想象、智力活動、體力活動、練習、音樂等方式的綜合運用,巧妙地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運用暗示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運用暗示教學法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暗示手段。

把握好暗示的時機,使幼兒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有利于向有意識心理活動轉化。

創設好暗示的環境,使幼兒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無需強記的無意識活動。

重視教學中教師行為、觀念、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對幼兒可能發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積極影響。

4.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5.活動操作法

活動操作法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供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獲得經驗的方法。

感悟: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使用正確的方法才是非常重要的,以幼兒的角度出發,才能使幼兒的學習有效。

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幼兒園,啟發式,積極性

篇3:幼兒教育隨筆:剛插班孩子更需要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幼兒教育隨筆:剛插班的孩子更需要愛

五一節后苑苑小朋友插到了我班,她適應環境較慢又比較難溝通,每次和她說話她總是顯得很緊張,低著頭不理你。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孩子不喜歡我嗎?我很苦惱。于是我特別關注這個孩子。第二周的一次活動課上,我有了新發現:我偶然用余光掃到她時,發現她總是樂滋滋地用幸福的目光注視著我。這樣的目光能不喜歡我嗎?我馬上給予微笑和友善的目光。但她發現我注意到了她,就馬上把目光移開。午睡起床后,我給小朋友梳頭時,總會有幾個小女孩利用等待梳頭的時間湊到我跟前說說悄悄話。這時我總會發現梳著短發的她也湊過來,在小朋友的身后享受著這份師幼間的親密交流。當我發現她,把話題引給她時,她總是一愣,馬上轉身跑開了。我就把她叫回來,慢慢給她梳短短地頭發,再借機會說幾句話,交流地很真切,帶有主動性,苑苑流露出了絲絲幸福之情。

噢,原來是這樣的,孩子的經歷和性格決定了她太過羞澀,難以與別人溝通。可是我已經感覺到她內心的熱情及那份與老師親近地渴望。

因此,在給孩子關愛地同時耐心地等待著機會,默默地幫助她,這樣孩子才會輕松快樂地在廣闊的天地里健康成長!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