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觀察物體》
教學反思《觀察物體》
教學片段:
教學變換位置觀察長方體最多能看見幾個面:
師:現在老師把長方體固定放在桌上不去動它,請一個同學上來觀察這個長方體,誰愿意?
此時教師讓這個同學自主選定三個位置觀察長方體,要求選定好位置頭就不能亂動并大聲告訴大家看到幾個面。
師:象他那樣觀察長方體你們會嗎?
生:會!
師:猜想一下如果從不同位置觀察,一次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生1:3個
生2:2個
生3:5個
生4:3個
師:說法不一樣啊,究竟能看到幾個面,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自己拿個長方體來觀察觀察吧。
師:好,有句話說得好口說無憑,我們動動手做個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好嗎?(生一致同意)不過實驗之前我們來看要求是什么。
生每人拿出長方體,師出示實驗要求:
1)把長方體固定在桌上。
2)選擇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
3)邊觀察邊思考,你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師先讓所有學生默看一遍要求后,指名讓生讀一遍。
師:實驗提了哪些要求?(生復述)師解釋什么是“選擇不同的位置”和“一次最多”的意思。
反思:大家都知道,“做中學”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學習、感悟、理解知識,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獲得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從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一次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特別是教師沒有受時間的限制在此處充分給學生實驗觀察的時間,(用時10分鐘左右)不是走過場急于得到結論,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然后教師結合學生動手操作,將教材中原本靜態、抽象的過程具體化、形象化,給學生留下深刻的“過程性表象”,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力的突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完整的經歷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讓學生讀實驗要求時要求學生復述實驗要點,并解釋實驗要點,指導了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好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將幾次觀察的結果填在表格中,使實驗落到了實處,體現了對實驗的科學態度。
篇2:《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瓊山三小金吉平
《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告訴我們: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解決問題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說的,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1、面向全體、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整個教學環節,教師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說一說、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比一比、想一想、數一數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2、精心預設、駕馭生成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看、摸、比、想、滾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征。由于圓柱和球的特征比較明顯,容易辨認,而長方體和正方體容易混淆,(本課教學難點是辨認正方體和長方體)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它們的不同,比較它們的不同,先讓學生看一看、猜一猜它的每個面有什么特點,教師并不急于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驗證結果,自然過渡,水到渠成。經過這樣的驗證過程,學生就很容易解決問題,掌握新的方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成功地駕馭生成,不要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考慮得廣一些、深一些、細一些,注重過程,淡化結果,才能不被教材所禁錮,才能大膽讓學生討論交流。否則,學生不敢標新立異,不敢異想天開,就會失去自我,失去創造能力。
4、有效合作
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容易出現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教師用了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游戲法”組織教學,通過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在“學”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對各類物體特征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學會了合作與創新,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也為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圖形,教學反思
篇3:小學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努力體現“三性”
(一)主體性
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于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并配以輕柔愉悅的音樂,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后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后,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帶東西到課堂上來,有玩具汽車、飛機、水壺、鐘、塑料椅子、絨毛玩具等物品,再從中選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如應用拓展的練習“擺正方體”,看著組合圖形的三視圖把圖形擺出來,這樣的操作活動對于需要教師點撥指導的學生來說,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實踐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上課伊始的猜冰箱,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給熊貓照相等,都采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系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本課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注重借助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知識載體,意在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物體”的內容主要是對簡單物體正面、側面、上面形狀的觀察,因此本節課選擇了大量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旨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同時,生活中有些柱形體的幾個面沒有明顯的區別,這些物體的觀察又如何與本課的學習目標有機結合,它們的尺度該如何把握,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課末的拓展練習中已涉及觀察三視圖后擺出組合圖形,這個要求有一定的難度,但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卻是極其有效的。課堂上四人小組通過討論思考,都能擺出正確的結果,可見一年級學生已能基本達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圖形的認識”又該如何編排?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這也有待教師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