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2386

《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孩子們在第二冊認識人民幣一單元中已經見過了表示價格的一位小數,再加上孩子們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并不陌生,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落在小數的讀法及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又如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導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認知、感知小數。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的感觀,以米作單位的小數對學生來說是較抽象的知識,在教學用米作單位表示幾分米的小數,我設計有關的實踐活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數與小數的聯系。讓生用小數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教師是學生思維的引導者教師應該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為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啟發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教師的“引”還應“引”在學生思維的困惑迷茫處,如本節課中,在學生正確地讀了小數之后,我問:“小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讀起來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在思考中完善了自己讀小數的認知體系。教師的“導”要“導”在關鍵之處而不漏痕跡。在教學中,學生填完表格后,我讓學生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這種具有觀察性和思考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去觀察、去思考,教學中的難點也很快迎刃而解。

4.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就要把數學教學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商品的價格來進一步認識小數,認識完表示價格的小數之后,我讓學生再找一找身邊的小數,通過學生找到的小數,又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表示長度的小數,這樣就讓學生真正學到了有價值的、生活所必須的數學。

5.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整節課我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設計試讀小數、找身邊的小數、猜謎語等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不足之處:

1、課堂語言組織有些地方不夠合理,需要加強

2、由于整節課的容量較大,在教學中我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后面有點“趕”教學的感覺,特別是在教授學生較難理解的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環節時,學生思考內化知識不夠充分,以至于學生在后來的練習題中完成的不夠好。

3、對學生“放”的力度還不夠,其實很多知識對學生來說都是可以自學完成的,但是我卻總感覺不放心。學生一時間回答不出預想的答案就忙于提示或總認為說的不如自己敘述的明白就重復解釋,以至于太注重預設而忽視了生成。

篇2: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

篇3:《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數學教學反思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數學教學反思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是本節課應達到的知識教學目標。對比教學設計和上課的實際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數導入,將學生注意力引向課堂。

課始當我打開課件,呈現的是一個由多個長方形組成的一個大長方形,學生們馬上就興奮了。“老師,這是什么啊。”“老師,這下面有什么啊。”我說:這個長方形下面有一個很特別的數看看誰能猜出來。當一個個小長方形不斷飛走數字一步步凸顯一直到8.9這個數出現學生都處于興奮狀態。就此很順利的引入了小數課題。這個環節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的心理成分。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探究

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前我增加了讓學生在熟悉的人民幣單位背景中探究分數與小數的聯系這個環節。具體的作法是:(1)出示一張一元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角錢。有學生說去買九角錢東西就還剩下一角錢;有學生說把這一元錢換成10角錢再拿一角就行,我請這個學生上臺示范給大家看。然后再問:一角錢用元作單位用分數怎么表示,用小數怎么表示。學生很快寫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張一角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分錢。將上一個環節重復。學生又寫出了1分=1/100元=0.01元。滲透了這種等量替換思想后讓學生自學書上關于1分米=1/10米=0.1米......內容。讓學生感悟十進制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系,進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四位小數。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于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數的意義這一環,本來用熟悉的米尺讓孩子去直觀認識,應該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創設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著孩子走過來的,沒有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因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帶著學具,希望學生能夠小組合作進行操作探究的課,學生一操作,就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樣練習時間往往不夠。如何引導全體學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夠在操作中領悟到一些什么,而且還有一些練習的時間,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