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四年級做個小開關教學反思

四年級做個小開關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1721

四年級做個小開關教學反思

首先展示引入,學生發現問題。展示一個電路檢測器,將檢測頭連接起來,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學生根據上節課的經驗會說:小燈泡亮了;檢測器是由一個小燈泡(包括燈座),一節電池(包括電池盒)三根導線組成的;檢測器是可以使用的;這個電路是通路等方面的回答。我就進一步啟發:從第一個同學發言到第四的同學發言這段時間,你又發現了什么?因為這段時間檢測器沒有變化,許多學生都覺得沒有什么發現,而個別學生認為:電池的電量在減少,這是學生從意識上的認知,但沒有表象出來。有學生馬上說:小燈泡一直在亮著。我進一步說:小燈泡亮著很浪費電能,那怎么辦呢?學生馬上想到使用開關,順理引入本課課題:做個小開關。

學生喜歡動手,做個小開關在學生看來挺簡單,學生做好開關后,老師不加任何評論,學生連接好檢測器后,得意地將制作的小開關連到電路中,不會連接的小組,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學生把小開關連接到電路中后,遇到了問題:自制的小開關不能自由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學生將制作的小開關在實際運用中才覺得不適合,需要改進,如果在實驗過程中一切均很順暢,學生都覺得簡單,一旦運用到實際電路中就缺乏合理性,改進就成了學生的需求和愿望,學生會自主地改進,無需老師費口舌。讓學生遇到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很需要的。

學生的科學思維是在不斷肯定與否定中交互上升的,想讓學生的思維一步到位也是不科學的,站在學生思維的立場考慮,就覺得學生挺可愛的。

《做個小開關》這節課是第一單元第六課,學生逐步從連接簡單電路到較復雜的電路,隨著電路的復雜,必然需要有一個更方便的控制電路的辦法。前面幾節課都是用斷開連接或拿掉電池的方式來控制小燈泡的亮與不亮,學生已經感到這些辦法比較麻煩,基于這些原因,做個能自如控制小燈泡亮與不亮的器具就顯得十分必要。這節課,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開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常的物品,學生也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和使用到。對于“做個小開關”理論上講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實上,學生雖然經常接觸,卻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沒有學生關心過它的原理和運用。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抓住關鍵,讓學生動手,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把生活中平常的東西,學生不關心的東西,轉化成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并了解一些基本常識。

《做一個小開關》的教學已經結束,經過這四堂課總感覺有許多的缺陷在里頭。這一內容我感覺還是比較簡單教學的內容相對也比較少的,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密切,教材中是根據“手電筒的結構”作為課堂的導入。然而在第一堂課中我也是按照這個步驟進行導入,可是有近三層的學生沒怎么接觸過手電筒,這個因素給整堂課帶來了不利。于是第二堂課我從簡單電路著手,讓學生說說沒有開關電路的缺陷,讓學生體會開關在電路中的作用,這樣的導入感覺層次較低,學生容易接受。

整堂課我安排的重點是“設計一個小燈泡”,第一堂這個環節感覺很“亂”,學生說的比較多,可操作性的不多,多的是“盲目”地討論,不合理。于是在第二堂課我在這一環節進行了細化,首先讓學生互相說說小開關的作用,根據小組的思路設計一個開關,將自己的思路用畫圖或者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根據自己的“設計圖紙”做開關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整個環節下來感覺效果要好多了,但是學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依然存在,是不是這樣的要求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過高了?將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回家操作效果是不是更好。

-制度大全整理-

篇2:四年級體育《跪跳起》教學反思

四年級體育《跪跳起》教學反思

我本次課授課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合理的動作用力順序是基礎。合理的上肢動作對整體動作的影響是該階段教學的一個重點,本節課以跪跳起為教材讓學生體驗上肢動作形成對整體動作的影響。為了更好的感知跪跳起的動作本次課安排了熱身操、擺臂、小腿腳面壓墊、練習本部分是本課的重要環節,由前面的輔助練習過渡到跪跳起,嘗試由跪立站起來(選出正確的雛形動作)→教師示范(講解動作要領擺、壓、收)→學生擺臂練習→擺臂壓墊練習→學生嘗試跪跳起→優生示范→糾錯(擺臂制動、壓墊、收腹,針對于壓墊練習,針對于收腹練習小墊豎起橫放跳過)→集體練習提高學生的練習熱情→兩人一組互相配合觀察互相提高→分排展示→正確評價自已→連續完成動作示范。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快樂,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發揚學生團結協助能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玩中得到身體的鍛煉。本課在練習中我采用了幫教法,根據學生能力不同,幫教法就能夠很好幫助那些學生樹立自信心,在幫助的情況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為接下來獨立完成動作建立基礎。

反思不足

1、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本次講課,感覺自己的基本功還需要提高,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

2、練習手段過多,對學生的的水平把握還不夠準確,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糾正方法:和學生溝通的時間很短不夠深入了解學生,設計貼切的練習手段。

3、評價不夠及時,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情緒。糾正方法:抓準時機,評價有針對性,簡單扼要。總之,本課的教學一般,學生基本能按照教學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和教案的設計。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教研能力。

篇3:四年級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

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葉圣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圣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圣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圣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么那么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采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后,根據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采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