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心得:我的歷史教學故事
歷史教學心得:我的歷史教學故事
我從2000年與凱里師專畢業到現在已有10多年了,在20**年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覺得歷史課單調枯燥,提不起興趣,也覺得歷史課不重要。針對這些情況,我想出了以下對策:
學生不愿意表現自己,加上又沒有更多地時間去收集歷史故事,學習歷史,所以教師采用精彩的故事、感人的講述對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地準備,收集有效的歷史故事素材,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達到這一效果。如在講述《九一八事變》這一課時,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了抗日名蔣楊靖宇的故事,以教師之情感染學生,收到較好效果。
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展現歷史故事場面,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溶入歷史,感悟歷史。
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重新展現歷史事件,使歷史的事件形象、生動、直觀,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歷史。在講述第七課《戊戌變法》中“公車上書”這一節時,播放視頻剪輯:康有為和《公車上書》,理解事件的經過。播放完畢后,開展討論:
①視頻中的康南海指的是誰?他代表的是哪個階級?
②視頻中反映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的什么活動?
③《公車上書》是一群知識分子為了改變中國的命運做出的愛國的行為。大家想過沒有,假如你是1300多名舉人中的一人,你會在聯合上書中簽名嗎?為什么?
④找一找公車上書失敗以后,維新派又開展了那些活動?
通過媒體展現歷史故事,形成歷史事件概念,再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探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起了學思考的動機,從而活躍了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應有的歷史知識,也培養了自己歷史思維能力。
“故事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它特別適合初中歷史教學,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學會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只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措施,持之以恒,一定會在歷史教學中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篇2:歷史教學引導式教學心得體會
歷史教學引導式教學心得體會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一個關鍵性問題,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記。新課程實施以后,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特點,變灌入式為引導式,教學中采取教與學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啟發、交流、溝通、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上課前要充分備好課,設計好知識點的問題,課堂上引好思考之路,以點撥為主,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引導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gg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善于獨立思考。
歷史知識豐富多彩,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式多樣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引導式教學方法,符合青少年心理,是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在商鞅變法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會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gg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
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對秦皇漢武的評價的作業時,先是引導學生找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及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經濟措施,來肯定秦始皇的功績;再引導學生找出秦始皇實行殘暴統治、刑法苛嚴、賦稅沉重、兵役徭役繁多及焚書坑儒,來說明秦始皇的過錯。最后歸納成他是一位功大于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我將這種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獨立去完成對漢武帝的評價,收效良好。
篇3:歷史教學心得:精心選用素材,為歷史教學增添色彩
歷史教學心得:精心選用素材,為歷史教學增添色彩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史知識多姿多彩,浩如煙海。在我們很多人看來上歷史課應該是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但事與愿違,在教學過程中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教材在編寫上過于刻板教條,教師上課枯燥乏味,學生聽起來昏昏欲睡,使教學陷入尷尬的境地。其實歷史課是可以上得相對有趣和精彩的,這需要我們的教師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靈活利用各種素材,巧妙與教材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活躍課堂。
這里的素材我們可以理解為輔助歷史教學的所用文字材料、圖片和音像資源。挖掘并充分利用歷史素材,不僅能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可以通過這些素材與歷史教材有效的結合,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從而達到推動學生人格、品德的建塑,完善教學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里充分合理的利用好這些素材呢?在選擇素材時應該注意四個問題:
第一,趣味性強,所選的素材應該是內容經典、語言精妙,生動有趣。
第二,針對性強,必須圍繞教學目的展開,要與相關教材內容有一定的聯系,便于引用,引發興趣。
第三,教育意義大,以勵志、激勵、磨練教育為主,起到引導人們積極上進,奮發進取的作用。對學生的品德和心智培養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第四,思考空間大,文字優美,短小精悍,論述精辟,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
歷史教學中可以選用的素材通常有以下五個大類:
一、故事類:神話、傳說、典故、成語、笑話
選用這一類的素材,教師必須認真備課,精心挑選有確實可用、生動有趣的材料,最好放在開始上課前講,作為教材的導入語,它能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例如《第二次*戰爭》,我先給學生講一個題為《圓明園是誰燒的?》笑話:一個教育局的領導到一所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檢查,他問兩名初中學生:“圓明園是誰燒毀的?”其中一名學生答:“不知道,不是我燒的。”另一個學生也回答:“也不是我燒的。”學生的班主任對校長說:“這兩個學生是我班上最好的學生,他們說不是他們燒的那肯定就不是他們燒的。”此時,其中一名學生家長來了,一聽此事,立即對校長說:“不就是圓明園嗎?燒了就燒了,多少錢?我賠!”大凡聽到這,學生總會開懷大笑,之后,我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各抒已見,然后以一個設問“圓明園究竟是誰燒的”導入課堂。講完課本內容之后再提出一個問題:這個笑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讓學生思考、發表見解,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態,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聽取學生的想法,并給他們一個恰當妥切的回應,最后再做一個總結陳述,讓學生明白這個笑話蘊涵的道理:缺乏歷史知識使人愚昧無知,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可選用的成語、典故有:班門弄斧、圍魏救趙、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等,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引用。
二、警示類:名人名言、警句、俗語、諺語。
有警示作用的名言警句,對于培養學生的積極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良好健全的品格意志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的穿插一些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等,不僅能讓教師的語言流溢文采,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充分展示歷史課的內涵和深度,經過教師的巧妙設計,引發學生正確思考,提高歷史思辨能力。如中國古代史第《貞觀之治》,可以引用唐太宗的名句“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引導學生探索、思考,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唐太宗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現都有些什么原因?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討論,歸納,再經教師適時的總結點評,讓學生學會懂得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局面的出現與當時最高領導者在為政之道的政治素質及個人品行素養高低有密切聯系。從而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在教學中有目地培養學生有條、有序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嚴謹規范、認真縝密的思維品質。
三、傳記類:名人傳記、秩事
古今中外眾多歷史名人猶如燦爛群星在歷史的天空中與日月同輝,他們對推進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了解他們的成長或創業過程中所經歷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和啟迪。特別是針對學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點,教學中可以結合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現的高敞的氣節、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小故事,充分利用優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幫助其養成矢志不渝的頑強意志,樹立遠大的理想,使學生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利益相結合,才能充分體現個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又如介紹布魯諾、諾貝爾、伽里略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真理的奉獻精神。
四、文學類:詩、詞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與詞可謂是兩朵奇葩。它們的語言優美、結構完善、寓意深刻、意境悠遠。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一些詩、詞,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學修養,還能拓展學生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展示歷史的精髓和魅力。例如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有兩首哲理詩《觀書偶感》和《勸學》對學習的方法方式和態度做出精辟的詮釋,前者以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道理:一個人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保持新穎的頭腦和清晰的思路,認識社會的新事物、適應社會的發展。后者則提醒青年少朋友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再如岳飛的《滿江紅》抒發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
近代中國伴隨著外國侵略者的炮火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屠刀,給中華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同時也驚醒了中華人民,他們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近代詩歌很自然地反映了時代特色,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內涵,凸現了愛國主義的情懷。充滿尖銳矛盾斗爭的近代社會歷史背景,給敏銳頭腦和卓越膽識的詩人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彰顯著愛國主義的鮮明時代感。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黃遵憲先生的《贈梁任父同年》、《哀旅順》、《臺灣行》及丘逢甲所作《春愁》等等,這些詩作在社會上起著抑惡揚善,針砭時弊,抒發情志倡言是非的作用。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恰當地使用一些詩歌,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學修養,而且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通過多側面多角度地評說歷史,強烈的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
五、音像類:音樂、影像資源。
影音資源主要來自電影和電視片,這些素材大多是節選自國內外的歷史片、紀錄片的某些小片段,在多媒體教學中運用非常廣泛,不再贅敘。音樂和歌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多見于多媒體教學,其實把音樂和歌曲欣賞引入歷史教學,應該不拘泥于多媒體教學,通過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制度大全為您編輯]培養高尚的情操。特別是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激勵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如結合抗日戰爭可以給學生欣賞《長誠謠》《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黃河頌》等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學中,如果我們的教師能自己唱上一兩首歌曲,或者指導學生們一起合唱,更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去享受歡樂,感受痛苦,去體驗困難,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就能喚起他們愛國主義的感情,讓他們感到勞動和學習的自豪,懂得今天珍惜來之不易學習生活,關注世界和平,敬仰先烈的英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心靈的凈化。
選用素材,不僅僅是為了把一節歷史課上得生動好聽,引進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針對所選用的素材調動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把歷史課上得既有趣味又有深度。這要求我們教師多閱讀,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認真備課。只有這樣,歷史課才能洋溢著歡愉生氣,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