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導寫評作文教學程式化心得
“讀導寫評”作文教學程式化心得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存在著三大弊端:一是作文教學缺乏科學的訓練體系,存在著盲目和隨意性;二是作文教學不得法,閱讀和寫作脫節(jié),學生視作文為畏途;三是作文要求不明確,作文訓練不到位,作文成效不明顯。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它不僅包括對寫作知識的掌握。寫作技巧的運用,書面語言的表述等方面,而且還牽涉到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認識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直接和閱讀、聽知、說話結合在一起。就寫作而言,閱讀和聽知是吸收,寫作和說話是發(fā)表;閱讀和聽知是發(fā)表的前提,寫作和話說是吸收后再發(fā)表的產物。魯迅在《不應該那么寫》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說明著:‘應該怎么寫’。”這就深刻揭示了范文閱讀對寫作的指導作用。因此,指導學生作文應借助于閱讀教學之所得,走讀寫聽說相結合的訓練之路。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經(jīng)驗離不開“多讀多寫”四個字。
多寫多到什么程度?有人通過作文教學實驗,認為從小學到中學,學生應有30萬字的寫作訓練量才能“過關”。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天天寫日記,周周寫作文”,認為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辦法。當今學生,兩周一次作文,每學期6次作文,初中3年共36次作文,每次作文600字左右,三年共寫21600字,寫作量實在少得可憐。讀得多,見多識廣,寫得多,熟能生巧,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作文訓練應走適當增加寫作量的路子。文章千變萬化,寫法各有不同,寫作水平的提高總是循序漸進的。
-些教師認為寫作訓練要有基本規(guī)格,有的還編寫了作文分格訓練的教程,作了有益的探索。明確作文的訓練目標,建立作文教學訓練體系十分必要。因此,作文教學應走寫作定位、訓練到位、逐步提高的訓練之路。古人多讀多寫的寫作經(jīng)驗,總的說來,靠讀文章:“領悟”較多,注意了讀寫結合,但缺乏具體的方法指導。因此,作文教學還應突出知識的先導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孩子學寫毛筆字的過程,說明了模仿的重要性。冰心說:”模仿是最大的喜愛。”茅盾說:“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古今許多名家也都有過模仿。魯迅的《狂人日記》曾借鑒過果戈理的作品,《藥》的結尾分明留著安特烈夫的陰冷。郭沫若的詩作受過印度泰戈爾、美國惠特曼及德國歌德作品的影響;曹禺的《雷雨》曾從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作《大雷雨》中汲取過營養(yǎng)。寫文章一開始便要求學生“創(chuàng)造”;魯迅說這是“抓住自己的頭發(fā)想上天”。學生學寫作文總是“從模傷到創(chuàng)造”的。
因此,作文教學應走“仿中求新”之路基于以上認識,我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讀;導、寫、評一條龍”的作文訓練模式。即通過閱讀教學為寫作訓練搭橋鋪路,通過講授指導為寫作訓練指點迷津,通過作文寫作讓學生摸索寫作門道,通過講評,讓學生作文水平再上新的臺階。“讀、導、寫、評”是寫作訓練的一個完整過程,也是作文教學的訓練程序。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將寫作能力明確為15項要求,根據(jù)《大綱》修訂的初中教材,每一單元后,根據(jù)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均安排有寫、說訓練。初中6冊書共設計了39次作文訓練、19次聽說訓練、5次應用文(共19項名目)訓練,總計65個寫作訓練項目,初中作文的具體寫作要求均有所涉及。如以講讀課文學習為寫作訓練提供借鑒,補充和強化寫作知識的指導,發(fā)揮其寫作訓練的先導作用,既能達到適當增加寫作量,又能解決寫作與閱讀結合的問題。作文教學的訓練方法,關鍵不是教學生“怎樣寫”,而是教學生“寫什么”。寫什么?應以思維訓練為中心,培養(yǎng)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聯(lián)想能力、想象能力等;有思想,有認識,才能表達。具體進行作文訓練時,“寫什么”應特別加強。為了解決作文教材問題,我與同行嘗試將初中教材寫作訓練65個項目調整為48個項目,每學期安排8個訓練點,共8次作文訓練。每次作文訓練結合單元教學同步進行,均按以下5項內容編寫。
(一)寫作定位:明確訓練目標,要求寫作到位;
(二)知識導引:介紹寫作知識,教會謀篇構思方法。
(三)寫作準備:搭橋鋪路,筑好臺階,讀、寫、說緊相配合。(1)臺階訓練:要求形式多樣。(2)例文借鑒:選文要貼近學生思想、寫作、生活實際,便于借鑒。點評要精當。
(四)寫作練習:三個作文題,均作構思揭示,給以啟發(fā),選做一題。
(五)評改建議:根據(jù)本次作文定位要求,檢查作文訓練到位情況。這“讀--導--寫--評一條龍”的訓練程序,做到了有明確的訓練目標、精當?shù)闹R導引、充分的寫作準備,輕松的作文練習,具體的評改建議。
篇2:我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心得
關于我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心得
對于農村小學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本人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jù)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xiàn)“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后,就讓學生以后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這篇課文后,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為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不管是生離的,還是死別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中秋節(jié)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廣東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著,她睡覺我伴著,而且我還緊緊地捏著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發(fā)現(xiàn)媽媽提著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著發(fā)就在后面追,我邊追邊喊,媽媽也邊跑邊抹淚。到了夜晚,我覺得房子里空蕩蕩的,怎么也睡不著,只好抱著媽媽睡過的枕頭聞聞她留下的體味)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三、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jù)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于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后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fā),不斷總結經(jīng)驗,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改良作文批閱方式,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改良作文批閱方式,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學校語文教師在作文評價方面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勞動。尤其在新課標頒布以后,我國作文評價理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各校都改變“學生寫,老師改”的單一模式,開始實行先學生互批,再教師批閱的方式進行評價。但收效不如人意。到底問題出在哪呢?我通過觀察或參與現(xiàn)行的作文批改方式,發(fā)現(xiàn)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如:
1、教師工作量過大,批閱質量無法保證
以前教師精批作文本來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50本作文約7個多小時),現(xiàn)在有學生互批互閱,教師不僅要在學生批改的基礎上重新精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互批批注進行修改和評價,工作量不減反增。這對于只教一個班的語文老師來說,還可勉強應付,而對于教兩個班的語文老師,就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這樣自然會導致批閱的質量無法達到。
2、學生訓練不一致,能力發(fā)展不均衡
因學生的寫作水平不一,自然批改能力也參差不齊。部分學困生因基礎不好,本就難以寫出幾句通順的話,又如何幫別人改作文呢?常常是將別人好好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于是,有些老師為了省事,干脆只固定安排一部分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參與互批。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一部分學生能力不斷上升,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完全放任自流。他們總是草草完成作文,看都不看一遍,就將作文丟給別人。即使老師和同學一起,對其作文進行了兩遍批閱,花了一肚子勁,將其作文改得花花綠綠的,他們也只是拿到作文后瞥一眼,就丟到一邊去了。長此下去,學生作文水平兩極分化現(xiàn)象便日益嚴重了。
3、作文批改的實效低,學生作文水平提高有限
語文新課標早就針對寫作評價方面提出了“應重視對寫作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等理念。然而,在現(xiàn)實的作文評價過程中,各學校都只是重視教師的作文批閱工作是否到位,而忽略了教師的批改實效是否達到,忽視了學生的自改環(huán)節(jié),從而使作文批改中提出的改進建議沒有起到實效,老師指出的問題總是在下一篇作文中重現(xiàn)。
其實,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多寫只是一個方面,還要重視多改。修改能力是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認識不斷深化的一個過程,也是寫作活動由初級階段通向高級階段的階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復修改,多次加工的結果。語文教師的責任在于教會學生自己修改習作,而不是代替他們來改文章。因此,在作文評價的實踐中,我們應該首先提倡學生自評自改作文,再適當安排一些學生進行互批互改。關于提高作文批閱實效性的具體操作,我有以下設想:
一、讓學生的成文過程更符合學生實際
語文教師應改變老師當堂命題,學生當堂寫作,然后當堂收卷的課堂作文形式。事實上,學生寫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他們缺乏鮮活的生活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缺乏對生活的感受,歸根結底,是缺乏獨立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和發(fā)現(xiàn)生活的能力。因此,寫作前應引導和促進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資料,再在此基礎上獨立完成作文初稿。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寫作材料的準備工作,盡量讓這項工作落到實處,為后面的成文和修改打好基礎。
二、引導學生做好作文初稿的自改和互評
作文課上,可以先讓同桌或小組成員之間互評作文初稿,口頭提出評改意見,并對其成文的整個過程進行考查評價。重點考查學生寫作前搜集了哪些資料,搜集材料的方法,以及是否在收集整理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對考查情況進行登記。完成初稿互評后,學生再結合同學的意見,以及小組交流后獲得的資料,進行自評自改,正式完成習作。
三、做好學生作文情況記錄與針對性指導
對學生第一篇作文,教師要精批細改,給學生作出示范。第二篇作文則應在作文上交后立即下發(fā),詳細指導批改方法,組織學生嘗試互批。自第二篇作文以后,教師不應再對學生互批后的作文精批詳改,而應該只瀏覽作文,掌握并登記學生的作文情況和互批情況,以便講評,在作文本上只對學生作文提出修改意見,作出評分,以便學生參考。
四、培養(yǎng)學生二次自改自評作文的習慣
教師完成上述批閱后,應及時下發(fā)作文,要求學生依據(jù)同學互批和教師批改的意見,再次認真地自改作文,并對自改后的作文進行自評。完成后要寫出評改感言,并與同學交換閱讀改文。然后在集體講評時,讓同學們推薦出優(yōu)秀的改文,在班上進行集體賞評。賞評時,著重考查比較學生在修改過程中完美主旨,豐富材料,調整結構,潤色語言,檢查文字等具體內容和方法。對于優(yōu)秀者給予表揚和特別獎勵,并將優(yōu)秀改文推薦到校報上發(fā)表,評出作文之星和賞評之星,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落實制定配套的教學督查常規(guī)
在作文批閱工作的具體實施中,學校應改變要求教師在作文本上精批詳改的規(guī)定,而應加強對批閱后學生自改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重視教師對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指導和評價,重視作文批閱的實效性。使作文本上的每一個評注都能發(fā)揮其作用,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提高學生的自改能力。
總之,教師對學生習作的批改,只是學生自改作文的示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該指導學生以教師的批改為例,學習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領,最后學會自改作文和互評作文。并使學生在自改和互改中,取長補短,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和寫作能力,最終提高寫作水平。因此,要提高作文批閱的實效性,就必須加強對學生自改習作方法的指導,重視落實作文批閱后學生的自改環(huán)節(jié)和改文的講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