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天天好心情》教學反思
音樂《天天好心情》教學反思
創設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伴隨著富有動感、節奏輕快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這正是新課標提倡的“體驗”式學習方法。
因此,在教學《天天好心情》時,一開始,我就讓學生隨著《快樂小舞曲》的旋律,用身體動作自主表現歌曲的風格,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節奏的感受能力,喚起學生快樂的心情。并問學生你在開心的時候會怎么樣?孩子們回答是“大聲笑”、“大聲唱”等等,以此來體會歌曲的情感。通過前面一系列的教學鋪墊,孩子們基本會唱了,我再啟發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演唱本首歌曲。
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創編關于自己的歌詞,告訴學生每一件事都可以讓人擁有一份好心情,每一天都可以懷著好心情迎接陽光的到來,每一個人都可以讓好心情充滿整個生命,所以只要有好心情就可以讓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困難變得容易,生活才會更精彩。“愛動、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完孩子唱歌后,我教孩子們學習跑跳步,通過形體動作來表達快樂的心情,將愉悅、歡樂的氣氛貫穿于學習《天天好心情》這首歌的過程中。
本堂課的閃光點:
師生以相互談話、交流為主要形式、參與表演,自主學習新歌,使學生感受到愛同學、愛朋友、愛家人、愛學校的情感;體會生活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熱愛生命與大自然的美好情操與品質。
本堂課的不足之處:
學生在學跳的過程當中,也許是太激動的緣故,紀律方面顯得很混亂,以后在組織教學方面我還要加強訓練。
篇2:一年級音樂《到小熊家里去》教學反思
《到小熊家里去》這課我設計的主體思路是讓學生多接觸音樂實際,參與音樂的實踐,這樣必能為學生的想象、創造提供廣闊的空間。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戲。只有當他們在音樂游戲過程中獲得快樂,他們才樂于學習。因此,我在設計《到小熊家里去》這課時將節奏、音準均溶入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各項音樂課常規、在游戲中聆聽、在游戲中自出想象、在游戲中積極表現、在游戲中大膽創造。游戲中,學生有個體的獨立活動,更有充分的師生、學生合作活動,在這些的游戲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本領,體會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的意識。
在學習這首歌曲的時候,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動作加入到這首歌的教學中來.學生亦學亦樂!沒用多久,學生很快就學會了這首歌曲!我在教學完歌曲后,我還讓學生進行了歌曲的創編,學生的興致很高,我以一個小問題導入:那如果你是小熊,你還會請誰來做客呢?學生說:“我想請小羊。”我又接著問:那你能為小羊創編一段歌詞,讓它也能唱著歌來到小熊家做客嗎?這一設想,還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們想象、創編的天地。這個說:“我請小青蛙來做客,小青蛙會這樣唱:呱、呱、呱,真呀真快樂!今天過節小熊請客,我們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呱呱呱,呱呱呱,真呀真開心!(這位同學還和我解釋說:老用快樂這個詞,太單調了,我想把‘‘快樂‘‘換成‘‘開心‘‘。)”又有學生說:我想請小兔,這位同學話還沒說完,就有急性子同學嚷到:小兔不好唱,他的意思是沒有表現小兔的相聲詞。想請小兔的同學趕忙說:你別急,聽我唱給你聽,跳、跳、跳、真呀真快樂!今天過節小熊請客,我們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跳跳跳,跳跳跳,真呀真愉快!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創編著,為了不和別人一樣,他們努力地尋找表示快樂的近義詞。看著眼前的情景,我也從中體驗了許許多多的快樂。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想,只要我們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展示自己想法的空間,營造出創新的氛圍,就能逐漸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在最后結尾的時候,讓學生通過體驗和感受小動物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來培養學生團結友愛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的回答也讓我感受到他們的愛心和細心。
篇3:小學音樂課識譜教學反思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游戲,一旦讓他們識譜,頓感索然無味,課堂氣氛也會出現冷場,音樂情感美的熏陶無從談起。
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識譜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它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使用這個“工具”呢,我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并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后,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位學生這樣講到:“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后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祖國,祖國,我們愛你》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發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和機會。
例如:在六年級本冊中的歌曲《長城謠》,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為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并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為先導,創編為手段,然后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樂器進課堂提高識譜興趣
樂器進課堂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譜的過程。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演奏出各種音符的時值、音高,還可以通過反復的演奏達到聽音訓練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準確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強識譜的能力和興趣。
但目前這種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的完善,同時也需要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與協調。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