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之讀書筆記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筆記
最近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在閱讀中,我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我是為誰而工作;為同事的好評嗎;為校長的表揚嗎;為獎金嗎;為職稱嗎;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也重要(可見我也并未"脫俗"),但如果這些與學生的評價產生了沖突,我心靈的天平指針首先傾向于學生一邊!在我看來,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泰戈爾)。
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才最有益于學生的成長。在讀完《做最好的老師》后,我的收獲極大.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對于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的管理呀,"后進生"轉化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我們有時臉色鐵青聲色俱厲地指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正是因為我們束手無策,我們沒有達到境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真正好的老師會寬容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問題講透.這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是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篇2:老師讀書筆記綠色德育
《鄉村教師突圍》第二輯“理念突圍”中,吳再柱老師提出“做學生角度德育”的教育觀點。他說“學生角度”的德育即是“首先從目的來說,就是‘以生為本’;其次從內容來說,應做到‘三貼近’,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再次是從方式來說,就是要‘學生主體’,一言蔽之,就是做學生視角、學生喜歡、學生受益的德育”。
細讀文章,我覺得“學生視角、學生喜歡、學生受益”的德育也就是“換角度為學生想、活形式學生參與、多方面學生收獲”的過程。從擺正德育方向到最終取得效果,我覺得這種德育過程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綠色德育”。
“綠色”是生命之色,它寓意希望、和諧、健康、收獲等內涵。
“綠色”首先是不放棄一個。是苗不再乎預料它長成何樣,而重要的是孕育在土中它是否能生長,生命是第一。
“綠色”是生命特征,只要活著,就有他的存在。學生是德育的個體,個性不同注定存在各異,但合理疏導就可以有所改變,最起碼注重生命是基礎的德育要求,“不能把孩子教壞了”,、“誰也擔當不起”等等是誰也承擔不起的。
“綠色”是大愛。吳老師只是班級的語文老師,相對于班主任來說,與學生結束少之又少,但是他所做的與學生的接觸不光是課堂、還有課后、還有家庭生活等等,他是“大愛無痕”。
“綠色”是根基。從學生出發、為學生想法、到為學生收獲,德育就是超乎家長的管理過程,只要教師出于真心、獻于樂心、看于喜心,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簡單但不凡的過程。
篇3:老師讀書筆記讀《教師掌控課堂技巧》有感
教師掌控課堂的技巧很多,有課堂管理方面的,有課堂結構方面的,有授課技術方面的,有處理問題的機智方面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我感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覺得課堂有趣,他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就會專注于學習內容,而不會去做小動作、講小話、打瞌睡,教師掌控課堂就變得容易了。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無味,學生就可能會不愛聽,注意力就會分散,搞小動作在所難免。這時候,教師掌控課堂的難度就加大了。
那么,怎么讓課堂有趣味呢?
《教師掌控課堂的技巧》告訴我們幾個招數:
一、適當地穿插故事。故事有情節有趣味,有吸引力,不單學生愛聽,就是大人也喜歡。在課堂上適當地穿插個故事,既能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有位老師在講“人際關系”時講到“社會是由無數的人際關系組成的網絡,每個人都是人際關系中的一個結子,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時講了一個小幽默故事:清代有個秀才,他上有父親,下有兒子,他的父親和兒子都狀元。平時家里經常吵架,他跟父親吵架時說:“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兒子是狀元,你兒子呢?”跟兒子吵架時就說:“你有什么了不起,我父親是狀元,你父親呢?”這個秀才在家中既是父親,又是兒子,他這種近乎無賴的吵架,引得學生哄堂大笑,從而對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多種角色,是人際關系網絡中的結子這一道理有了深刻地理解。
這一招的難度在于及時找到恰當的故事。如果教師讀的書多,能夠博聞強記,需用時就可信手拈來。
二、適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修辭的作用就是要把話說得形象生動,讓人覺得有趣。如比喻、擬人、借代、引用,甚至反語、夸張,講課時若能運用適當,定能妙趣橫生。有位教師在講“文明習慣”時,結合個別同學吸煙的現象,來了個正話反說:“同學們,吸煙有兩大好處:一是吸煙引起咳嗽,夜間尤劇,聲音能嚇跑盜賊;二是長期吸煙,可以形成駝背,做衣服能節省布料,大家說是嗎?”學生們聽后會心而笑,在笑聲中自然明白了吸煙的危害。有的教師在講理想時,講到理想境界是高于現實的,理想是有可能實現的,二者必須兼顧。高于現實而忽略現實可能性的是幻想,比如有人想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做項鏈;有現實可能性而低于現實的也不能稱為理想境界,比如有人一日三餐都想有碗菜湯。通過這樣的夸張,學生就易于理解和鞏固對理想的認識。
這一招的難度在于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它要求教師不但知識豐富,還要富有想象力。
三、增強幽默感。俄國文學家契訶夫說:“倘使一個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會有多大的出息,縱然具備天然的稟賦,也算不上真正的聰明。”幽默是教師智慧、學識在語言運用中結晶,是一瞬間閃現的光彩奪目的火花,是性情豁達、思想樂觀的自然流露,是一種健康而完備的精神狀態,也是構成優秀教師品質的一個要素。講話幽默的教師,不但會給學生增添快樂,在談笑風生中領略知識的真諦,而且也會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誘人的魅力,從而深受學生的歡迎。
這一招是最難操作的。幽默與人的知識、智慧、心態、氣質和所處的環境等都有關系,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在一定場合的外現。培養幽默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這不是說幽默是天生的,無法學習的。
那么,如何增強自己的幽默感呢?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博覽群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與不同的人在各種場合接觸就會胸有成竹、從容自如。
2.培養高尚的情趣和樂觀的信念。一個心胸狹窄、思想消極的人是不會有幽默感的,幽默屬于那些心胸寬廣、對生活滿懷熱情的人。
3.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要善于運用聯想和比喻。
4.多參加社會交往,多接觸不同性格的人。增強社會交往能力,也可以使自己的幽默感增強。
說實話,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我們做熱愛學生、熱愛課堂的人,需要我們做有心人,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