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后有感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后有感

2024-08-01 閱讀 6222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篇2:《塑造教師》讀后感老師讀塑造教師有感

《塑造教師》讀后感老師讀塑造教師有感

難得有暇,靜下心來一口氣讀完《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撫卷細思,感到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我國現有一千多萬中小學教師,是國內最大的一個專業團體,承擔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小學教育。盡管我國教師的教育活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專業化標準的要求,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教師的專業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起點偏低,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廣大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落后,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不強,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識面狹窄等都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隨著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基礎教育要求的差距明顯表現出來。改革與發展教師教育,推進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勢在必行。”這是《中國教育報》**年1月3日第4版的原話。盡管現在中小學教師自身的學歷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策略上,教育手段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學會從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反思,從而經常糾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這也就是說的師生共同成長。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從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距離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司空見慣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會有所悟、有所省,從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誤,而給孩子們的成長造成“傷害”。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后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于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教師是潛在的動力源,運用社會贊許可以烏棗學生的行為”,“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

篇3:暑假教師讀后感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

隨筆《教學勇氣》一書,它似乎觸動了我心靈的一角,照亮了我心靈的一隅。外國人相信上帝,我們中國人信良心,教師真是一門需要良心的職業。《教學勇氣》的作者雖然是一名外國人,但他認為,教學應該是源于心靈的教學,這不得不說與中國人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破壞教與學的分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恐懼的驅使,如果教與學分離,其結果是:老師只說不聽,學生只聽不說。《教學勇氣》第三章闡述了潛藏的整體,要求我們全面認識世界,自我的局限和潛能,以及當事物限于分離我們應該怎么辦,它還提到了課堂教學中的悖論。悖論原理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認識方式,它是一面透鏡,透過它,我們可以對促成優良教學的個性與人格有更多的認識。

最后要學習于共同體中:關上門的教學注定是失敗的,相比之下,如醫生、律師等職業都是在別人的注視下工作的。我們教師也需要互相學習,彼此聽課,尋求支持和成長的機會。同事的共同體中有著豐富的教師成長所需要的資源,我們應該從個人化的框框中跳出來,建立持久不斷地教學對話。只有通過同事之間的真誠交流才能讓彼此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并在共同體的相互幫助下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難題。而這種對話也有基本的規則,他還提出我們需要領導者,而這個領導不是我們所說的行政意義上的,是指當人們要做一件事但不能自己去實現時,它為人們提供理由和許可。

書的最后一章呼吁我們“不再分離”,要心懷希望去教學。是啊,回首我的這幾年教學經歷和過程,充滿了艱辛,也充滿了樂趣,有付出更有收獲。越來越感到學點哲學的好處和必要性,它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我們周圍的事物。感謝《教學勇氣》和這本書的作者帶領我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夜深人靜時,無須恐懼,不要悲觀,捧起這本說,泡上一杯茶,來做一次心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