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指導孩子閱讀繪本?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怎么指導孩子閱讀繪本?
“耳朵”一一感受精讀之“樂”
被人們稱為“日本圖畫書之父”的松居直在《我的圖畫書論》中強調:“圖畫書是通過優美的語言和圖畫表現出來的,這些語言和圖畫只有作為朗讀者自己的感受講給孩子聽,才能被接受。當父母或朗讀者把圖畫書所表現的最好的語言用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感受來講述時,這種快樂、喜悅和美感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圖畫書的體驗才會永遠地留在聆聽者的一生當中”。由此可見,幼兒的早期閱讀不同于成人的閱讀,這是一種成人朗讀、幼兒聽賞的活動。為幼兒朗讀,讓幼兒先“用耳朵進行閱讀”,是精讀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用“耳朵閱讀”所獲得的閱讀感悟會令他們心神蕩漾,沉醉其中,其樂融融。在為幼兒朗讀時,教師或者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示范朗讀要聲情并茂
聲情并茂的朗讀非常關鍵。在朗讀中,教育者通過語調、節奏以及表情、動作等對作品進行更加直觀、形象的闡釋,讓幼兒感知理解作品內容,感受、體驗作品情感,從而獲得極大的滿足。同時,幼兒在聽的過程中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接受信息,并且與已有經驗整合,從而建構起新的認知。他們能從動聽的語言表達、夸張的動作表情,有時甚至就是真實的表演中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他們會隨著故事的推進時而側耳傾聽、時而屏息凝神、時而手舞足蹈、時而又沉思冥想;他們與繪本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2.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有耳朵就能聽,這是天生的本領。但是,“聽力”未必意味著善于“傾聽”。“傾聽”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有自我控制性的“聽力”,而聽故事是培養幼兒傾聽習慣的良好途徑。在給幼兒朗讀故事的同時,給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要集中注意力,聽清故事的大概內容;邊聽邊想:“故事里有誰?”“你聽到的哪句話最美?”“誰的話最有道理?”“從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此時的幼兒已不再是單一的聽眾角色,他們更是用心在與繪本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眼睛”――享受精讀之“美”
如果說,剛開始聽教師或者家長讀繪本,幼兒只是在間接地接觸繪本的話,那么,當他們自己閱讀繪本的時候,這種直接的閱讀所產生的感悟,是其他閱讀形式無法替代的。在自主閱讀中,幼兒會用眼睛注意觀察畫面的變化、將前后畫面聯系起來了解故事內容,教育者則重點對繪本中人物的動作、神態加以引導,由淺入深,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由此引導幼兒感受優秀繪本圖書的精美,幫助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除此之外,在閱讀的過程中,幼兒會自發地對圖書上畫面以外的文字產生興趣。盡管幼兒尚未正式進入學習掌握文字的時期,但仍然需要通過一系列活動來培養他們對文字的興趣,激發幼兒對文字符號的敏感性,并引起他們探索的積極性,讓他們了解文字的功用。
“嘴巴”――打開精讀之“聲”
閱讀每一個經典繪本時,展示閱讀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語言表達出來。教育者應帶領幼兒朗讀繪本故事,直至熟讀成誦,讓孩子用“嘴巴”最直接的方式展現閱讀效果。同時感受繪本中的經典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長此以往,幼兒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同時在閱讀中,幼兒還可以主動運用一些優美的詞匯,與伙伴或者教育者交流討論圖書的內容,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作品。如請一名幼兒憑著自己的理解講完故事后,可以這樣問其他幼兒:“你認為她(他)哪幅圖片講得很好,哪幅圖片講得跟圖片意思不一樣?”在此過程中,不同水平幼兒的語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身體”――拓展精讀之“趣”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當閱讀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時,幼兒常常會以角色扮演的游戲方式對繪本作出回應。當幼兒聽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時或是閱讀之后,幼兒往往會用自己獨特的動作或是簡短語言以示回應。這也是幼兒將動作和語言結合起來表現對故事的理解,這樣的游戲方式能促進幼兒更深入地探究繪本。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英語繪本閱讀界定與內涵
英語繪本閱讀的界定與內涵
1.“繪本”,也叫圖畫書,是一種圖文配合,尤其強調用圖畫來講故事的書。繪本十七世紀誕生于歐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繪本圖畫書的主流傳向了美國,繪本圖書迎來了黃金時代。五六十年代,繪本開始在韓國、日本興起,七十年,臺灣也開始了繪本閱讀,隨后引起繪本閱讀的熱潮。二十一世紀,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國際公認:“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
2.“英語繪本閱讀”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閱讀水平,利用所能找到的英語繪本書籍和網絡材料,進行選擇與分級,并結合各課時的教學設計,通過將教材內容與繪本材料進行有機整合,讓學生能閱讀到那些原汁原味的英語繪本材料,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英語繪本材料進行有效指導來培養學生在課外也能閱讀英語繪本的能力與習慣,使繪本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家庭,乃至輻射到整個社會。
篇3:英語繪本閱讀已有研究
關于“英語繪本閱讀”的已有研究
英國、美國等國家對自己國家的繪本閱讀一貫比較重視,孩子們是伴隨著繪本故事長大的。我國臺灣地區對此研究比較早。很多學者都認為任何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強調輸入要大于輸出。而所謂輸入,就是要提供學生有意義的、有上下文的故事。當字詞出現在非常有趣的上下文里,就能創造有意義、富有情境的語言輸入與接觸,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因此,英語教師可通過繪本故事書的閱讀,為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條件。
臺灣新竹教育大學則將《英文繪本制作》作為英語教學系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的必修課寫入教學大綱。這對于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開展繪本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長期推廣英語繪本教學的臺北作家吳敏蘭認為,人天生就是喜歡聽故事的,透過原版英語繪本中的故事,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讓孩子在學習英語之余,同時積累對世界的認知,并吸收故事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可見,英語繪本教學是能有效提升英語閱讀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南通開發區教育網上郁菊香老師所做的《英文繪本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開題報告,是目前能查詢到一個比較切題的關于“英語繪本閱讀”的系統研究。該課題從選擇繪本和探索教學策略方面進行了闡述。
綜上所述,人們對“英語繪本閱讀”已有一定的嘗試,但是還沒有真正考慮到繪本的選擇,繪本與教材之間的整合,繪本閱讀的指導與延伸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