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愛孩子是老師天職:《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后感

愛孩子是老師天職:《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后感

2024-08-01 閱讀 3572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愛孩子是老師的天職―《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后感

當《和孩子一起跳舞》一書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網(wǎng)絡(luò)上聽說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兒教師困惑的心靈雞湯之信,傳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圖畫,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師帶著孩子聆聽音樂,感受著舞蹈的樂趣。我們的工作猶如這舞蹈,有愉悅的過程,也有疲憊的過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樂趣,它充滿了可能性與價值感。我想本書的作者吳放用這樣一個書名就是這樣的用意吧。

打開封面,初作瀏覽,發(fā)現(xiàn)作者將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課程篇”、“教學篇”、“行為管理篇”、“教師發(fā)展篇”、“家園溝通篇”、和“隨感篇”7個部分。這已經(jīng)包羅了幼兒園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內(nèi)容,作者將其在工作中的點滴經(jīng)驗和感悟濃縮成這50封信,并用一種閑談的方式向我們中國幼兒教師娓娓道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讓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對工作的責任心以及在對孩子時的耐心與愛心,整本書的主角是孩子,作者無時無刻地不在提醒著我們:“愛孩子”是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最讓我喜歡和感動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吳放老師對孩子的關(guān)注和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她對教育事業(yè)和社會的關(guān)心。

童心篇中“認識有不同能力的兒童”時,讓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個失去光明的孩子,一個具有特殊性質(zhì)的孩子卻能健康、快樂地與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學習,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讓我不禁佩服起吳放老師。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可能因為孩子的特殊性而無法為他們提供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聾啞學校”“盲校”這些特殊的教育機構(gòu),雖然為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學習場所,但在心理上,他們也在無形中將他們的特殊性與正常孩子劃分開來,而在美國,他們不以特殊的形式對待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將他們與正常的孩子平等對待,給每位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了機會。這讓我聯(lián)想到工作以來的若干年中,有過很多的“特殊”孩子,他們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學校的排斥后,而在我們幼兒園得到了入園認可,并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我們的幼兒園,從他們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與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為以外,他們來到幼兒園有著更多的喜悅與快樂。老師們用自己真摯的心感化著班級里的每一個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納這個孩子。就如朱老師班級里的小薇是一個腦癱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師和身邊的孩子身負著照顧她的責任,吃飯搬椅子,有旁邊的同伴照顧;上廁所,有老師照料著;戶外活動,你牽我拉著……像小薇這樣的幼兒園生活是其他幼兒園所無法給予的,但是,作為特殊幼兒,他們一定沒有將自己看做是與周圍孩子有著不同區(qū)別的孩子,他們一定也想得到與正常孩子一樣的眼光與待遇。所以,我覺得與其讓同伴與老師包辦代替做,不如給他們能與正常孩子有著相同起點的環(huán)境供給,讓他們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與周圍孩子有著一樣的能力與價值。比如,吃飯的時候能將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邊,也能讓她體驗一下給同伴分發(fā)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樂趣,這從常人眼里也許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將是特大的等號,他們不會覺得自己與同伴的區(qū)別,更多的是認為別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們除了接納這樣的“特殊”幼兒,更應努力地去學會認識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認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區(qū)別,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舉不勝舉的幫助才可以快樂的在幼兒園生活,我們要給予他們的是能夠適合他們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樣在幼兒園生活的環(huán)境,讓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兒園里,這才是公平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細細讀來,回味無窮,學到的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新的理念,一種閃著光的思想,一種無私大愛的精神。讓我盡我的天職――愛孩子,愛每一個孩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愛跳舞希希幼兒園教育方法探討

愛“跳舞”的希希幼兒園教育方法探討

觀察片段:

片段一:課后時間,班里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的在喝水、有的在看書、有的和同伴一起玩著有趣的小游戲,而平常捉摸不定的希希卻在教室中間獨自“舞蹈”起來,一會兒轉(zhuǎn)個圈、一會兒近乎瘋狂的搖頭、一會兒手腳一致的搖擺著跳躍起來……我悄悄的走到他身邊給予他手勢示意,他尷尬的收回自己還在空中“舞動”的雙手,可當我一轉(zhuǎn)身,他立刻又“舞”起來。

片段二:午餐結(jié)束后,進餐速度較快的幼兒已經(jīng)早早的坐在中間閱讀繪本故事書了。沒過幾分鐘,平時進餐速度較慢的希希也輕輕地搬著小椅子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定后,他不時地東張西望,嘴巴里還不停的說著:“哈哈哈,今天你們都太慢了,我太開心了,我要跳舞了。”說著坐在椅子上手舞足蹈起來,還不停地將椅子獨特的聲音加入他的“舞蹈”中。

分析評析:

性格因素:希希給人的感覺就是捉摸不定,安靜時的他靜得讓人不忍打擾他,“活潑”時的他讓人幾乎無法理解、控制他的行為。在園大部分時間基本一直處于興奮的精神狀態(tài)。由于父母離異,父母親基本上不在他身邊照顧、關(guān)心他,在一定程度上對他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產(chǎn)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家庭因素:據(jù)走訪了解到,希希的父母離異,平常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家都是一個人獨處,很少出去和同齡的孩子交往。而爺爺奶奶在教育方面對他的都是處于“放羊式”的管理,只關(guān)注希希的生活起居,吃飽穿暖,從未真正走入他的內(nèi)心世界,聽聽他的思考和想法,安撫他的情緒波動。他的情緒都是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中產(chǎn)生波動,在園出現(xiàn)“手舞足蹈”的現(xiàn)象、行為,其實是他發(fā)泄、宣泄自己情緒的一種特別的方式。

觀察反思:

類似不自覺的“手舞足蹈”行為,情感容易沖動等是幼兒的多動行為,通過老師及家長耐心、正確的教育、引導和影響,隨著幼兒的不斷成長,會逐漸改掉多動行為的毛病,慢慢養(yǎng)成注意力集中和做事認真的好品質(zhì)、好習慣。

一、端正態(tài)度面、多觀察鼓勵

首先,要改變希希家長的思想觀念及態(tài)度,關(guān)鍵是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因為希希的父母離異后,基本把教育、撫養(yǎng)的責任推脫到爺爺奶奶身上,而年邁的爺爺奶奶在教育方面始終有心而力不足。要改變希希的“多動”行為,首先要讓其爺爺奶奶改變教育方式,平常在家要多觀察、多引導、多鼓勵。當發(fā)現(xiàn)希希有類似“亂舞”的行為現(xiàn)象時,要及時的阻止,以正面、鼓勵的語言引導他知道這些行為是不好的,多與他交心的溝通。

二、發(fā)現(xiàn)閃光點、增強自信心

在園生活、學習中,教師要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此類幼兒的閃光點,巧于放大閃光點。采用多鼓勵、多正面引導的方式,增強其自信心,給予其更多無私的愛,同時鼓勵他多與同伴交流、交往,擴大自己的交友圈,豐富自己的生活圈。

三、正面的引導、正確的表達

在平常的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特別關(guān)注此類孩子的心理、行為等,可以通過一些故事、視頻、圖片等教會孩子辨別是非,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情感,以及引導他們用正確地表達、疏導和控制情感沖動的方法。如上述片段中的希希,經(jīng)常出現(xiàn)“亂舞”的多動行為時,教師首先應讓其停止,第二步與其進行心理對話,了解他在當下環(huán)境下的心理狀態(tài);第三步與其進行心理疏導,運用正面的事例引導其正確判斷形勢,采用正確的情感情緒宣泄方式,如通過對話、談心的方式與同伴、老師、家人交流自己的情感,通過畫畫畫出自己內(nèi)心所想、情緒所需,合理使用自我控制力。

安鎮(zhèn)中心幼兒園馮悅婷

篇3:愛孩子是老師天職:《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后感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愛孩子是老師的天職―《和孩子一起跳舞》讀后感

當《和孩子一起跳舞》一書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網(wǎng)絡(luò)上聽說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兒教師困惑的心靈雞湯之信,傳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圖畫,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師帶著孩子聆聽音樂,感受著舞蹈的樂趣。我們的工作猶如這舞蹈,有愉悅的過程,也有疲憊的過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樂趣,它充滿了可能性與價值感。我想本書的作者吳放用這樣一個書名就是這樣的用意吧。

打開封面,初作瀏覽,發(fā)現(xiàn)作者將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課程篇”、“教學篇”、“行為管理篇”、“教師發(fā)展篇”、“家園溝通篇”、和“隨感篇”7個部分。這已經(jīng)包羅了幼兒園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內(nèi)容,作者將其在工作中的點滴經(jīng)驗和感悟濃縮成這50封信,并用一種閑談的方式向我們中國幼兒教師娓娓道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讓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對工作的責任心以及在對孩子時的耐心與愛心,整本書的主角是孩子,作者無時無刻地不在提醒著我們:“愛孩子”是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最讓我喜歡和感動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吳放老師對孩子的關(guān)注和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她對教育事業(yè)和社會的關(guān)心。

童心篇中“認識有不同能力的兒童”時,讓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個失去光明的孩子,一個具有特殊性質(zhì)的孩子卻能健康、快樂地與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學習,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讓我不禁佩服起吳放老師。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可能因為孩子的特殊性而無法為他們提供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聾啞學校”“盲校”這些特殊的教育機構(gòu),雖然為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學習場所,但在心理上,他們也在無形中將他們的特殊性與正常孩子劃分開來,而在美國,他們不以特殊的形式對待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將他們與正常的孩子平等對待,給每位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了機會。這讓我聯(lián)想到工作以來的若干年中,有過很多的“特殊”孩子,他們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學校的排斥后,而在我們幼兒園得到了入園認可,并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我們的幼兒園,從他們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與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為以外,他們來到幼兒園有著更多的喜悅與快樂。老師們用自己真摯的心感化著班級里的每一個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納這個孩子。就如朱老師班級里的小薇是一個腦癱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師和身邊的孩子身負著照顧她的責任,吃飯搬椅子,有旁邊的同伴照顧;上廁所,有老師照料著;戶外活動,你牽我拉著……像小薇這樣的幼兒園生活是其他幼兒園所無法給予的,但是,作為特殊幼兒,他們一定沒有將自己看做是與周圍孩子有著不同區(qū)別的孩子,他們一定也想得到與正常孩子一樣的眼光與待遇。所以,我覺得與其讓同伴與老師包辦代替做,不如給他們能與正常孩子有著相同起點的環(huán)境供給,讓他們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與周圍孩子有著一樣的能力與價值。比如,吃飯的時候能將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邊,也能讓她體驗一下給同伴分發(fā)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樂趣,這從常人眼里也許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將是特大的等號,他們不會覺得自己與同伴的區(qū)別,更多的是認為別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們除了接納這樣的“特殊”幼兒,更應努力地去學會認識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認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區(qū)別,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舉不勝舉的幫助才可以快樂的在幼兒園生活,我們要給予他們的是能夠適合他們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樣在幼兒園生活的環(huán)境,讓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兒園里,這才是公平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細細讀來,回味無窮,學到的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新的理念,一種閃著光的思想,一種無私大愛的精神。讓我盡我的天職――愛孩子,愛每一個孩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