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做社會和諧使者來促進教育和諧
教師怎樣做社會和諧的使者來促進教育的和諧
王慧生堯都區一平垣聯校
論文關鍵詞:教師和諧使者教育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中,教師的作用、地位和責任是什么呢?教師怎樣做社會和諧的使者,促進教育的和諧呢?通過觀看范軍教授的《社會和諧與人的內心和諧》專題講座后,我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人們理念的改變,學校教育和教師的觀念必須發生變化。和諧是學校文化的內涵,教師是教育和諧的使者。教師必須具備,不計得失的犧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認真執教的敬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育的和諧和社會的和諧。具體如下: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教師的重要使命
構建和諧社會要通過每個具有和諧社會性的個體來實現。亞里斯多德提倡個人的美善就是國家的美善,只有健全人格的人其社會性才具有和諧、統一、適度的特點。人格力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儒家強調“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其中修身即追求“至圣”人格。因此,為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社會成員的人格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而人之社會性(社會學中的人格)主要是通過教育(家庭,學校,社會)獲得的。因此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關鍵是在中小學階段,所以學校教育尤其中小學就成為培養具有和諧社會性的個體的主要途徑。“學校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學生成長為“社會人”之前所直接接觸的除父母外最主要的對象,在學生社會化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因此教師就是構建社會和諧的使者。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命對教師基本的要求
(一)教師做到自身心理人格的和諧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烏申斯基語)。和諧高尚的教師人格應是情緒穩定,性格開朗,樂觀寬容,品德高尚,平等待人、真誠和善,行為自然、獨立自信。布魯納指出:“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教育心理學研究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表明,教師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極大,從幼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言語和非言語行為的傾向成為青少年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教師人格的高尚不僅使學生受到啟迪,而且使學生自然地把這種人格傳播到社會上,使社會形成良好的人格力量。
培養教師心理和身體健康,是教師自具有和諧人格的前提。首先從客觀方面,社會和學校應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壓力;人性化管理,多方面評價制度減輕工作上的壓力;適當安排些文體活動,減少教師精神上壓力直至最后消除壓力,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其次從主觀方面,教師應保持有規律的鍛煉和科學營養的飲食習慣,自我減壓。同時教師要不斷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師思維能力,鍛煉毅力,激發理智情感和創造力,進而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篇2:創新學校理念文化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創新學校理念文化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李秀琴大辛莊聯校西旺學校
[摘要]本文將從創新學校理念文化的背景,學校理念文化的概念界定、研究價值,學校理念文化研究的內
容,研究的目的等方面探討學校理念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以此服務于我校的管理與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關鍵詞]辦有靈魂的學校營造多元文化并蓄的教學氛圍,育有底氣的學生構建學習型的教師組織
打造教科研文化的品牌
文化是人類文明與科學的象征和代表,是人類美德和智慧的表現。學校是傳承文明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文化是學校生命和靈魂的集中體現。教育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教育的本質是文化的傳遞。學校通過教育傳播文化,文化與學校結合形成特殊的學校文化。繼承文化、整理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是學校的職責和使命。學校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主體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制并共享的,是學校全體師生共同擁有的全部精神的總合,它不僅包括校園環境文化的內容,還指全體師生的精神面貌。它是學校有史以來的全體師生在教與學及其他領域的實踐*同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和體現人文精神的全部物質財富的總和。
學校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圍繞師生群體的教學活動和學校生活而產生的。良好的學校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教學、科研及管理活動,而且可以使學校生活得到豐富及每個學校人的精神得以振奮和升華;良好的學校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較好地調節和激勵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較好地培養和激發師生員工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較好地促進師生員工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較好地保持學校的長期穩定。此外,良好的學校文化通過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必將對社會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學校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搞好學校文化建設對于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學校理念文化的背景。
1、由“文化”本身的含義所決定。
文化反映了從個人道德的提高、發展到整體人類道德提高的過程,準確地說,文化是以文來化自然和人自己,最終不斷提高人類生存發展的境界。*總理指出:“我們要加強文化建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化的精神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學校是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辦學校就是在做“文化”。學校正面臨新的時代背景、教育背景,學校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2、由學校持續發展所決定。
學校作為一個傳播文明的基地,不能不講文化,更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學校文化在接納、繼承、弘揚和超越中孕育出燦爛各異的學校文化現象,潤澤校園,并成為學校的象征與驕傲。例如清華大學的“永清木華,中西合璧”;北師大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及哈佛大學的“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它們以不同的學校價值元素構成了特色明顯、內涵豐富的學校文化。一所學校的崛起,就必須審時度勢,打造學校的特色文化。
3、由新課程改革趨勢所決定。
基礎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轉向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追求個性,注重全面發展。追求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追求生命的質量和人格的完美,它看重的是過程的體驗,感情的交流,精神的充實。用文化來點化和潤澤學生素質是素質教育之本,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就是一個文化的過程。如果我們的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一旦失去了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識的位移、道德的泛化、技能的訓練和應試的準備了。
篇3:校訊通在家校和諧溝通中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校訊通在家校和諧溝通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謝朋君臨猗中學校
摘要:校訊通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搭建了一座以學生為中心的橋梁,使得家校互聯、家校合作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加快捷、有效。利用校訊通的短信平臺,有效開展班主任工作。“校訊通”平臺擔當了新時期的重要任務,小到“家庭作業的發布”,大到“緊急通知”,“安全問題的宣傳”,“新教育理念宣傳”,“家校溝通”,它都能滿足需求,它是個方便、快捷、能互動的好平臺。希望校訊通可以在協同學校教育和家庭家庭教育起到更大的作用,真正成為教育者的有力助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校訊通;家校聯系;協同教育
家庭、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教育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和復雜的任務。這就是說教師和父母都是無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學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的。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在社會價值觀、家庭結構、人們的教育思想都發生了一系列變革的社會轉型期,學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更加主體化、多元化,“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課程理念也無時無刻不在沖擊和影響著我們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其原有的角色和權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家校聯系和合作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傳統的家校聯系模式也必須不斷更新和變革,并賦予新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校聯系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成功有效、不斷發展。自從,中國移動通訊為學校開辦了“校訊通”業務,極大的方便了我和家長的及時溝通,使我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扎實有效。
學生在學校期間由學校負責管理教育,學生不在學校還未到家期間,學校家長都問及不到,這樣就形成了管理真空的時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老師都知道,但不能及時反饋給家長。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老師都不知道,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問題老師也不知道,這些情況很不利于老師更有效的教育,更不利于家庭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校訊通”。信息時代講究信息快速傳遞和及時反應,如果沒有“校訊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就不能相通、相融,這樣不利于學生身體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
“校訊通”能及時的把家長與學校聯系起來,起到一個紐帶作用,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表述我的一些淺顯做法和認識。
一、及時發布當天的家庭作業。
做家庭作業是孩子復習、消化、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技巧的一種獨立的學習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家庭作業完成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家長只有知道每天的家庭作業,才能更好地監督。我經常聽到家長說:“我每天都問孩子家庭作業是否完成,他總是說做完了”但是老師一檢查就說忘記做了或者丟在家里了。“校訊通”平臺可以徹底解決這種“學生騙家長”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每天放晚學,我通過“校訊通”平臺把語文、數學家庭作業都發給家長,督促家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