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課改設想
關于四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改設想
(一)思想教育。
1、在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過程中,堅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目標,刻苦學習文化科學知識。
2、在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3、在語文學習和實踐中,引導孩子了解社會、認識自然,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從中領悟一些人生哲理,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語文教學。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習慣。
(2)繼續掌握正確的寫鉛筆字的方法;繼續培養積極發言,專心聽講的習慣。
(3)繼續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
(4)繼續培養勤查實際典,主動識字的習慣。
(5)繼續培養認真寫鋼筆字,毛筆字的習慣。
(6)繼續培養自主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7)能夠有選擇地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讀書做記號和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2、漢語拼音。
繼續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
3、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或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
(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3)能就所聽所讀的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做到語句完整,意思連貫。
(4)能當眾說話,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做到語句比較通順,態度大方,有禮貌。
(5)討論問題能主動發言,說清楚自己的意思。
4、閱讀。
(1)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復述課文,會分解色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
(3)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
(4)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5)學習按要求預習課文。能借助字典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6)能閱讀程度合適的少年兒童讀物,了解主要內容。
5、習作。
(1)留心周圍的事物,開始學習習作,樂于書面表達。
(2)能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做過的寫明白。
(3)學會寫“留言條”、“請假條”,學寫書信。
(4)能夠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初步學習使用冒號、引號、頓號。
(三)習慣培養
良好的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有助于他們今后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在抓好新安排的關于留心觀察事物、讀書有選擇、讀書做記號等習慣培養的同時,繼續堅持指導學生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愛惜學習用品,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背誦和課外閱讀的習慣,激發兒童背誦的興趣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邊背誦邊想象,邊背誦邊思考的能力。抓好學生默讀、查字典主動識字、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和的培養。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把良好習慣的培養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落實到學生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面。
(四)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根據課文特點,合理選擇閱讀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生動、有趣、多樣化,師生互動,讓競賽、表演走進中段孩子的課堂,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課堂中,精心設計提問,使之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解決難點,富于啟發性,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教學生學會讀書。我們要想方設法引導、幫助學生實實在在地讀好課文,讓學生在自己讀懂課文的過程中,去理解內容,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語言,從而不斷提高語文水平。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連貫,有時還要有感情地讀。所謂有感情地讀,是要做以”披文入情“,要讓學生的情感活動伴隨讀書的全過程,關心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真正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習作練習
習作中,按“長線、短線結合,習作、練筆結合”的方法,適時安排“小練筆”。讓學生模仿課文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進行局部仿寫練習,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重視閱讀與習作的有機結合,正確處理“讀”與“寫”的關系,打好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的基礎。另外,中段習作,強調作文的創新意識,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人事物,激發他們大膽想象,展開聯想甚至幻想,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在習作指導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運用教材,創造條件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放開來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有時也可以按照例文示范”、“討論明法”、“摹仿起步”的訓練步驟,組織好習作教學。
篇2:小學語文作文評價課改進
小學語文作文評價課的改進
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劉盈利
摘要:傳統的作文學習評價,僅僅只是對學生所掌握的語言文字的表達和交流能力進行書面的比較狹窄的測量與評價(通常僅用一個考題就決定學生的作文成績),這種評價可以從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中找到依據,注重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量與質的一次性的終極性的考核,不符合新課程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的要求。我們在新課程中希望把學生的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把作文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的多元互動的教學活動,并進而使寫作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動力,使作文教學成為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作文評價多元互助互動
《語文課程基礎》中的評價建議是這樣說的:“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從建議中看出語文評價是學生發展的資源,其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那么寫作評價就要體現評價的發展性,力圖讓每一次評價成為本次寫作的延續和下次寫作的起點,讓學生在每一次評價中提高寫作能力。于是我嘗試在小學作文評價課堂中進行三次改進。
第一次嘗試:讓學生掌握作文講評四步驟。
布置作文,寫作前的指導雖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作文評改更為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評語作用不大,那么就干脆把“權利下放”,把作文評改放進到課堂中,設法讓學生們對修改作文產生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作文講評課的四個步驟:(1)首先,復習寫作的基礎知識,回憶作文的要求及指導的重點;(2)習作展示;(3)學生討論,指出優點,并提出修改的意見;(4)作文修改。
第二次嘗試:讓學生書面記錄修改的意見。
嘗試的結果,學生的討論很熱烈。他們在討論中發現了不少的優缺點,并能針對作品中的不足提出許多較有價值的修改意見。被展示的習作通過修改,作文出色了許多。但是經過幾次的作文評改課后。我發現:多數的孩子都能積極參與討論,但是對自己的作文,除了修改和訂正錯別字之外,基本上文章不會做大的改動。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習作之外大多數同學都沒有做書面的記錄,讓他們修改,有許多同學都忘了。為此,我調整了作文講評課的操作要求,讓學生把展示習作的意見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對照自己的作文,及時記錄課堂上提出的可供自己修改作文時參考意見。被展示作文的習作者針對別人的評判,可以作自我辯護或說民為什么這樣寫作。讓學生們在辯論中明確寫作的要領。
第三次嘗試:讓學生學會編寫作文提綱。
指導策略的調整,在一些學生身上是奏效的,但是對于不少同學的作文修改只是作了稍稍的改動,改觀不大。究其原因,是學生對照寫作要求,覺得相距甚遠,修改就等于重寫,太麻煩。的確,對于寫作基礎不太好的同學頭痛。寫一次已經是很不容易,重寫更是頭痛。為此,我開始強調寫作前要靜思和精思,編寫作文提綱。
因為,大部分學生作文前都沒有計劃,提筆就寫,一氣呵成,寫到哪里算哪里。憑感覺寫出來的左恩,只能是勉強湊足字數,很難符合作文的要求。
起初,學生雖然也編寫了寫作提綱,但作文的隨意性還是很強。原因是多數學生都是為了應付老師。為此,我把提綱講評與修改講評一起引入了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堂內修改作文提綱,檢查提綱與題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綱寫具體。教師巡視,挑出較好的提綱做示范。經過幾次訓練,學生作文偏題情況大大減少,作文講評討論后的“修改工程”大為減輕。學生也樂于動手修改作文了。
所以我們要適應課程改革和社會發展、人材成長的需要,運用新的評價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作文學習氣氛,以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核心,調控學生主觀因素,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的來評價學生,使學生通過評價取得自身學習受到肯定的快樂,把少數人的作文學習,變為人人都能獲得進步的作文學習。
篇3:小學語文教學征文我課改故事
課改將我們推到了陣地前沿,我們每天的課堂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這就是我們的課改實踐,這就是我們的研究現場。依托課改精神,課程綱要,創設生本課堂,不斷拓展學生學習空間,提升師生生命質量。每天我們都在演繹不同的課改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這一課,其中一個學習任務是結合生活實際,與同學交流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
“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李娛樂同學站起來說我的理解是:“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拿自己的心比照別人的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李娛樂同學說完,下面一片唏噓聲,我感覺孩子們對這樣的理解不滿意。然后我就問:“誰還能談談自己的理解呢?”大家都低頭不語,似乎又找不到合適的辦法。
這時我靈機一動,孩子們不能談出自己的理解,是因為大家沒有聯系到生活實際。我就啟發大家說:“同學們,有一次我趕公交車上班,車上一個位置都沒有,全被去水磨釣魚的老年人占著,他們高聲談論著自己昨天的收獲,釣魚的經驗,今天的期盼,有幾個上班的年輕人只好站在過道上搖搖晃晃。其中一個氣憤地說:“這些老年人還不呆在家里閑著,出來和年輕人爭搶公交車,要知道養老金還得年輕人去掙呢?”我當時腿正累的酸疼,聽了這位的話,也覺得有理,可現在想想就覺得有點苛刻了。”
當我說完,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同學打開了話匣子。
劉涵帥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老師,就是。我騎自行車來上學,就煩前面走著一位老年人,他也不讓路,不偏不正,正走在路中央。”
“我奶奶常年有病,記性差,連吃藥這事都記不住,還得我媽提醒,真煩死了。”李聰穎說。
我順勢引導說:“同學們,想想有一天我們也會變得老態龍鐘,變得行動不便,變得耳聾眼花,我們希望年輕人怎樣對待我們?”
“希望年輕人寬容和理解。”
“希望得到尊重。”
“希望得到幫助。”
“對呀,歲月流轉,時光荏苒,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和理解,我們就要幫助和理解老人,尊重老人。”
大家點頭認同。這就是將心比心。
我又引導大家回顧前一階段的一個事例:長春偷車賊周喜軍,偷走一輛豐田越野車行駛在公路上,發現車上乘坐著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就喪心病狂地將其掐死,埋在雪中。這令人發指的罪行,不可饒恕。
“老師,如果周喜軍關愛孩子的話,他可以把孩子放到有人的地方,得到救護。”劉亞星同學說。
周晨陽說:“周喜軍貪財,也不能傷害一個不諳世事的嬰孩呀。”
我點撥說:“如果周喜軍站在孩子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也不至于做出這樣的惡行。”
經過研討,我們一同認識到,中國有句古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得都是將心比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拿自己的心比照別人的心,尊重老人,關愛孩子,寬容和理解別人,我們的集體就會團結,我們的家庭會和睦,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和諧。
反思今天的教學現場,能夠順利突破難點,完成學習任務,得益于反彈琵琶法,課文給出兩個正面的例子,一個是一位阿姨為奶奶推開商店沉重的大門,希望自己的媽媽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幫助她;一個是母親鼓勵實習護士為自己再扎一針,順利開始工作,希望自己正讀醫科大學的女兒也能得到第一位患者的寬容和鼓勵。僅此兩個例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將心比心的道理還有難度,我給出反面的兩個例子引導學生思維的觸角向縱深處延伸,順利理解了最后一段話的含義,也從中有所啟發。這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僅是一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是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所需要的。
師生互動玩轉魔法作文
我教《火燒云》一課,當讀到課文的第五段,學生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