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管理心得鈴聲就是命令請執行命令!

小學管理心得鈴聲就是命令請執行命令!

2024-07-31 閱讀 8679

教育無處不在,作為學生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當老師也是第三個年頭了,居然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教育契機,這就是“鈴聲”。

本以為,鈴聲就是在提醒學生和老師,這是要干什么的時間了,提前做好準備!預備鈴響了,要預備了,做好課前準備;上課鈴響了,準備上課;下課鈴響了,就準備下課……

可這樣的對鈴聲的認識,我在前天也就是周五的時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聽到了這樣的一句話,就是“鈴聲就是命令,軍令。軍令如山倒,鈴聲一響就是必須做什么的。教師做好了,學生才會意識到鈴聲的重要性,才更有時間觀念,不拖拉,不會不科學的使用時間。”

說的似乎不夠具體,但是我和幾位資深老師交流過以后也是發現自己的年輕,還需要更多的學習!

預備鈴聲落之前,教師要在教師門外候課,提醒孩子做好上課的準備,學習用品以及清醒腦子,回憶之前的課程和預習的成果。上課鈴響,就是上課,不說與上課無關的任何話題。

下課鈴一響,無論課學習到哪一步了,就必須立即停止。這樣一來不占用學生的課間時間,二來教師也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為接下來的課做好準備。

可能你會疑惑,課沒講完怎么就下課了呢?課沒學習完,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備課不到位,沒能設計好課堂的流程和把握住,這樣更需要按時下課,才會督促自己改進。第二種就是學生課堂上出現了“意外”情況,教師不得不停下來維持秩序進行提醒教育,那這更要按時下課了啊,讓學生知道是因為自己的不對造成了全班的學習缺失,漸漸的也有了集體榮譽感了。

也許這個下課鈴你不是很在乎,但是學生一定是無比在乎的,終于一節課結束了,認真的同學不在多聽的這幾分鐘學東西,不認真的同學更不會在意這幾分鐘你講解了什么。有疑問的學生,你按時下課了,他還能夠主動的去詢問學習,趁熱打鐵。可是只要一拖堂,那學習效果就不再強調了,就是有疑問的學生也沒有了最為簡便的問題的解決時間了。

拖堂百害而無一利,老師們,千萬別占用孩子的那幾分鐘時間。就是這幾分鐘時間,你教會了學生“不守時”,那么在要上課的時候,打上課鈴的時候,學生所作出的“軟抵抗”所造成的影響遠遠比你拖堂得來的“利益”大了太多了。拖堂是一個得不償失的事情。

有了突發緊急情況,你還要繼續把這道題講完嗎?只要下課鈴響,無論在做什么,都不在乎這幾分鐘的時間,我們還有下節課,還有下一天。更有甚者,可以把學生造成的影響沒有完成的目標先放一放,讓學生產生一種“焦慮”,不能上課影響老師的教學了,不然我們就不能夠完整的完成學習目標了。

為了自己能夠準確反思自己的教學,課間自己也得到充足的休息,也給孩子的時間還給孩子,讓學生知道老師是一個準時的人,教育學生也要做一位準時、守時的好孩子。為了孩子們終身好,為了自己的教育生涯發展好,教師們,鈴聲就是命令,請執行命令!

篇2:小學英語課堂管理心得控制課堂紀律方法

進入課堂時,首先要樹立“心中要有火力點”的概念。每一個班都有一、兩個較調皮的學生,也就是這個班的火力點,所謂擒賊先擒王,找準、控制好這個火力點也就控制好了這個班,就能有針對性地采用有效的方法來進行紀律控制。(1)暗示法:用暗示的方式來控制紀律的方法叫暗示法。如走近學生敲敲桌子或拍拍學生,暗示其注意;或走到正在自由說話的學生旁邊,放高音量;目光移開不守紀律的學生然后說‘有幾個小朋友沒看老師的表情,是不是很難看呀’等等方式。(2)注視法:在課堂上發現有學生不守紀律時,教師采用注視的方式引起該學生集中注意力,突出眼神,以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3)提問法: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精力不集中時,用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老師已準備提問的問題進行提問,以引起其注意的方法叫提問法。(4)威脅法:用其它方法無法解決問題時,可用威脅的手段來控制紀律。此方法一般不采用。使用時要注意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5)隔離法:采取隔離的方式來分散火力點從而控制紀律的方法。如兩個學生打架、打鬧時,可采取前后或左右分開他們的做法。如在座位排列上可以稍加調整,男女隔開或動靜搭配坐。(6)無聲法:在大多數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老師突然表情嚴肅,以無聲的方式,*1分鐘,以示警告,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7)獎勵法:運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和表揚學生或表揚個別引起全班注意的方法。如板書上的獎勵制度,獎星星,頭飾等。(8)吸引法:以優美的板書,良好的教態,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來吸引學生的方法。在小星星教學中是最常用、最好和方法。(9)歌曲法:用輕快,調節氣氛的歌曲來收攏學生的注意力,如sleeping;wakeup;payattention,××等。(10)口號法:用激勵人心的口號鼓舞學生士氣,激發學生愛學習,團結友愛的激情。如comeon,comeon;everybody,everybody頂呱呱;Iwillworkhar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