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精選)
第一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分析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分析
摘要:2014年初河北省開始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本文以對河北省鹿泉棗強地區的調查為基礎,分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之前政策相比較具有的優勢,分析制度存在的缺陷,為今后新農保的普及提供一些依據。
關鍵詞:新農保養老保險農村
0引言
社會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解決老年人生活保障問題的重要措施,在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減緩社會貧富差距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國務院于2014年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建立新農保試點,并在2014年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農民的全覆蓋。本文依托于對鹿泉、棗強地區的調查,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探索過程進行梳理,立足于新、老農保的對比,分析新農保的優勢,對新農保試點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1新農保與老農保相比所具有的優點
1.1建立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強化政府責任老農保在資金籌集上堅持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支持的原則。在絕大部分地區,集體補助難以到位,實行的是個人的完全積累模式,本質上是農民的一個長期積累。這是老農保難以取得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改變了養老金完全由個人賬戶累計的方式。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55元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其余50%有地方財政承擔。另外地方政府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這一特點,使之與老農保相比,更具社會性、福利性,對農民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保參保率低的問題。截至6月底18個新農保試點縣(市)平均參保率達到91.4%,有82.3萬名60周歲以上農村老人領取了養老金。而在2014年,這一參保率只有4.7%。
1.2建立了待遇調整機制老農保的養老金待遇主要取決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積累額。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引入了待遇調整機制,會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動,適時地對基礎養老金和繳費檔次設置:國家會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全國新農保基(請你關注:)礎養老金的最低標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于長期繳費的農村居民,也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此外,政府會依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待遇調整機制的建立,能夠更好的增加農民參保的熱情,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隨之而來的,居民收入、物價水平也在不斷的增長。假如不建立待遇調整機制,十年、二十年后,政策必定不能再符合社會的需要。就如老農保每月2元~20元的繳費標準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了。
1.3政策的銜接性老農保很少考慮與農村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與轉化,并且片面的限制其他形式養老保險的開展。而新農保在制度設計之初,既考慮了新農保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等其他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新農保制度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五保供養、社會優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銜接工作,此外也考慮了老農保與新農保的銜接問題。
1.4強化基金管理與監督老農保的基金管理與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私自挪用基金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2014年原河北省勞動保障廳農村社會保險處原處長就因挪用農村養老社保基金而被判刑。新農保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
同時,基金的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不再從基金收入中提取。并且政策強調了社會保障、
財政、監察、審計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2新農保推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2.1新農保的保障水平較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農民的可支配收入較少,所
以農民的繳費能力很有限。鹿泉和棗強地區,選擇100元繳費標準的人能占到80%左右。
按照大部分人群選擇的100元的繳費標準繳費15年計算,其年老后,每個月可以領取約65
元的養老金。按照最高檔500元的繳費標準繳費15年計算,其年老后,每個月可以領取約
105元的養老金。而據河北統計局的統計,2014年我省農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為3125.55
元,即每月約為260元。所以,65元或105元的養老金都很難滿足農民的養老需求。另外
鹿泉地區的農村低保金是每人每年1110元,即每月92.5元,遠高于65元的養老金。可見
新農保的保障水平較低,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2.2新農保的集體補助難以到位90年代我省大部分的村集體企業都已關停,加之農村整
體經濟實力較弱,在絕大部分地區的集體補助難以到位。在調查過程中,僅有發展集體企業
的曲寨村,出租土地的北寨村等極少數幾個村子對農民進行了新農保進行了補貼。面對這種
情況,需要我們大力發展工業,發展集體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有財
力實現“以工反農”,促進城鄉社會保障事業的協調發展。
2.3保富不保貧采取自愿入保的方式實際上主要吸納了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農民,而對于
那些沒有經濟能力,特別是對那些既沒有經濟能力的又需贍養老人的一部分困難群體吸納不
進來,他們享受不到政府給予的養老補貼。應當考慮由財政為這一部分困難群體提供一些額
外的補貼,使其有機會享受的政府給予的養老補貼。
2.4半強迫性質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
見》,中明確規定了,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
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這一規定是很多農民產生了反感,同時也使
得一部分無子女贍養的老人領不到養老金。此外,地方政府存在逐級壓任務、定指標的情況,
各級干部為逐政績,在考核中爭佳績,對農民半哄半逼要求其參保。
2.5一縣一策,不利整合新農保中央發布了指導意見,但由縣級政府制定本地區的具體
政策,組織實施。雖實現了因地制宜,對當地農民有一定利處。但導致新農保在各地政策不
盡相同,存在一些差異,這就為以后制度的銜接和統籌層次的調高贈加了難度。例如鹿泉和
棗強地區,新農保的補繳情況相差很大。鹿泉有80%的進行了補繳,棗強地區僅2014余人
選擇補繳。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社會保障學.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m].2014.7.
[2]宋士云.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人民出版社[m].2014.12.
[3]劉海濤.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
[4]陳美.制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的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
[5]李曉柄.司選明.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6.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
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功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道路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道路。
1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
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到二0二0年,農村改革發展
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
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
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二
篇2: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范本)
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國務院于2009年發出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決定從2009年起在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我市上杭縣作為全省9個首批試點縣之一列入試點,今年國務院決定繼續開展新農保試點,將試點范圍擴大到23%左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我省新農保工作,決定在第一批新農保試點的基礎上,今年采取“10+7”的方式開展第二批試點,即10個國家試點縣+7個省級試點縣,到2015年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勞動保障局積極主動向上爭取第二批試點指標。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支持下,省政府決定安排我市第二批國家級新農保試點單位3個,使我市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超過50%國家級試點縣的設區市。在此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決定,為加快新農保試點工作進度,讓老區廣大農民群眾盡快享受新農保政策,在開展第二批新農保試點時,采取“全市統籌,市縣共擔”的辦法籌集資金,在全市7個縣(市、區)范圍內普遍實施新農保制度,提前在今年內實現對全市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二、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重要意義
開展新農保試點,建立新農保制度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重大舉措,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是實現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對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什么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所謂新型是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推行國家沒有補貼的老農保制度而言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制度實施時年滿60周歲以上的農民,不用繳費可向政府領取每月55元基礎養老金;二是政府及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參保給予補貼,達到60周歲時,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及其所形成的利息作為個人賬戶計發個人賬戶養老金,與國家發給的基礎養老金合并成養老金按月支付,直至終老,以此保障老年生活。
四、開展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
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保基本”就是要從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今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財力的不斷增加,再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標準。“廣覆蓋”就是要千方百計擴大覆蓋面,依靠政策的優惠,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增強新農保制度的吸引力,調動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把盡可能多的農民吸納到新農保制度保障之中。“有彈性”就是要適合農村、農民的特點,設定不同的繳費檔次和補貼標準,給農民留有選擇空間,也給地方財政補貼留有余地。“可持續”就是要各級財政有能力支付,廣大農民能夠承受,新農保基金能夠保值增值。
篇3: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范本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指通過個人、集體、政府多方籌資,將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納入參保范圍,達到規定年齡時領取養老保障待遇,以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基本生活為目的,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在總結完善我國上世紀90年代開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老農保)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嶄新制度。
編輯本段新、老農保制度的區別
新農保制度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一是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計發辦法,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二是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新農保制度的這兩個顯著特點,強調了國家對農民老有所養承擔的責任,明確了政府資金投入的原則要求,這是與老農保制度僅依靠農民自我儲蓄積累的最大區別。
編輯本段為什么要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人類“老有所養”的問題,歷來是世界各國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
在我國,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十分重視解決民眾的養老保障問題,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養老保障工作取得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鎮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各類人員的養老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而在農村,雖然農民的養老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廣大農民的養老后顧之憂仍非常突出。
目前,農民的養老問題主要是以土地、家庭保障為主,仍然依靠傳統的“養兒防老”辦法。但是,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步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深入貫徹,“4.2.1”家庭人口結構將普遍出現,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能力越來越弱。根據世界許多國家的實踐經驗,解決養老問題將來主要靠社會保險。我國為了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開始在農村探索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簡稱老農保),但當時政府財力十分有限,老農保采取儲蓄積累模式,養老基金主要依靠農民個人繳納,財政沒有資金投入,農民受益低微,沒有吸引力,更無法從根本上解除農民的養老后顧之憂。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大力推進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農民“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的基礎上,針對老農保在實施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決定從2009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簡稱新農保),逐步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實現“養老不犯愁”的目標。
基本算法是,(領取養老金時賬戶中的錢÷139×12)+(55×12)=每年獲得的養老金數(不包括利息等)。
編輯本段機制和措施
[2]在農民領到的養老金中,國家直接發放給農民的基礎養老金只占一部分,農民繳費和政府補貼組成的個人賬戶是新農保養老金中的核心,也是支撐農民養老的最主要部分。但由于農民收入水平還不高,部分貧困地區補貼乏力,以及政府“補貼倒掛”和繳費檔次偏低等原因,新農保的繳費能力還比較低,這也是現階段養老金“微薄”的重要原因。
產業洞察網《2013-2017年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行業發展形勢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3]》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4.6億人。雖然我國用三年時間實現了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建立了有史以來覆蓋人數最多的養老保險制度,但仍有幾千萬符合參保條件的農民沒參保。這些人大多是年輕人,要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參保積極性,還需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
首先要適當降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級財政補貼標準,同時提高國家或省級對該地區的補貼比例,確保政府補貼總額不減少,保證對農民的激勵作用。
“其次應盡早制定更合理的繳費激勵機制,正向引導、多繳多得。”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村社會保險處副處長黃海萍說,在農村地區,最低檔次和較高檔次的補貼標準差距并不大,因此農民繳納較高檔次的積極性不高。她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出臺鼓勵政策,提高較高繳費檔次的補貼標準,激發農民的繳費積極性。
增設繳費檔次,提高農民養老金個人賬戶積累,也是提高農民養老金繳納能力的重要舉措。一些專家建議,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在原有繳費檔次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繳費檔次。目前,我國已有四川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增設繳費檔次到1000元,寧夏還在1000元之上增設了2000元的檔次,其他地區可以適當增設繳費檔次。
最后,還應建立“長繳多得”的繳費激勵機制。為引導和激勵農民,特別是那些16至45周歲的青年農民早參保,建議對繳費超過15年的,每增加一年加發一定基礎養老金,或按繳費年限不同,增加不同比例基礎養老金
相關推薦:
食品倉庫管理制度
某公司福利制度范本
后勤食堂管理制度
商貿公司管理制度
陶瓷品市場經營戶消防安全承諾書
報表統計管理制度
文件收發管理制度
企業日常管理制度
小學行政管理制度
2013文件管理制度
足浴員工管理制度
裝飾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旅游公司員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