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機械設備危害因素標準

機械設備危害因素標準

2024-07-25 閱讀 3620

一、機械的危害

1.靜止的危險

設備處于靜止狀態時存在的危險即當人接觸或與靜止設備作相對運動時可引起的危險。包括:

(1)切削刀具有刀刃。

(2)機械設備突出的較長的部分,如設備表面上的螺栓、吊鉤、手柄等。

(3)毛坯、工具、設備邊緣鋒利和粗糙表面,如未打磨的毛刺、銳角、翹起的鉻牌等。

(4)引起滑跌的工作平臺,尤其是平臺有水或油時更為危險。

2.直線運動的危險

指作直線運動的機械所引起的危險,又可分接近式的危險和經過式的危險。

(1)按近式的危險:這種機械進行往復的直線運動,當人處在機械直線運動的正前方而未及時躲讓時將受到運動機械的撞擊或擠壓。

①縱向運動的構件,如龍門刨床的工作臺、牛頭刨床的滑枕、外國磨床的往復工作臺等。

②橫向運動的構件,如升降式銑床的工作臺。

(2)經過式的危險指人體經過運動的部件引起的危險。包括:

①單純作直線運動的部位,如運轉中的帶鏈、沖模。

②作直線運動的凸起部分,如運動時的金屬接頭。

③運動部位和靜止部位的組合,如工作臺與底座組合,壓力機的滑塊與模具。

④作直線運動的刃物,如牛頭刨床的刨刀、帶鋸床的帶鋸。

3.機械旋轉運動的危險

指人體或衣服被卷進旋轉機械部位引起的危險。

(1)卷進單獨旋轉運動機械部件中的危險,如主軸、卡盤、進給絲杠等單獨旋轉的機械部件以及磨削砂輪、各種切削刀具,如銑刀、鋸片等加工刃具。

(2)卷進旋轉運動中兩個機械部件間的危險,如朝相反方向旋轉的兩個軋輥之間,相互嚙合的齒輪。

(3)卷進旋轉機械部件與固定構件間的危險,如砂輪與砂輪支架之間,有輻條的手輪與機身之間。

(4)卷進旋轉機械部件與直線運動部件間的危險,如皮帶與皮帶輪、鏈條與鏈輪、齒條與齒輪、滑輪與繩索間、卷場機絞筒與絞盤等。

(5)旋轉運動加工件打擊或絞軋的危險,如伸出機床的細長加工件。

(6)旋轉運動件上凸出物的打擊、如皮帶上的金屬皮帶扣、轉軸上的鍵、定位螺絲、聯軸器螺絲等。

(7)孔洞部分有些旋轉零部件,由于有孔洞部分而具有更大的危險性。如風扇、葉片,帶幅條的滑輪、齒輪和飛輪等。

(8)旋轉運動和直線運動引起的復合運動,如凸輪傳動機構、連桿和曲軸。

4.機械飛出物擊傷的危險

(1)飛出的刀具或機械部件,如未夾緊的刀片、緊固不牢的接頭、破碎的砂輪片等。

(2)飛出的切屑或工件,如連續排出或礦碎而飛散的切屑、鍛造加工中飛出的工件。

二、非機械的危害

1.電擊傷

指采用電氣設備作為動力的機械以及機械本身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靜電引起的危險。

(1)靜電危險如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有害靜電,將引起爆炸、電擊傷害事故。

(2)觸電危險如機械電氣設備絕緣不良,錯誤地接線或誤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觸電事故。

2.灼燙和冷危害

如在熱加工作業中被高溫金屬體和加工件灼燙的危險,或與設備的高溫表面接觸時被灼燙的危險,在深冷處理或與低溫金屬表面接觸時被凍傷的危險。

3.振動危害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使用振動工具或機械本身產生的振動所引起的危害,按振動作用于人體的方式,可分為局部振動和全身振動。

(1)全身振動。由振動源通過身體的支持部分將振動傳布全身而引起的振動危害。

(2)局部振動。如在以手接觸振動工具的方式進行機械加工時,振動通過振動工具、振動機械或振動工件傳向操作者的手和臂,從而給操作者造成振動危害。

4.噪聲危害

機械加工過程或機械運轉過程所產生的噪聲而引起的危害。機械引起的噪聲包括:

(1)機械性噪聲。由于機械的撞擊、摩擦、轉動而產生的噪聲,如球磨機、電鋸、切削機床在加工過程中發出的噪聲。

(2)電磁性噪聲。由于電機中交變力相互作用而發生的噪聲,如電動機、變壓器等在運轉過程中發出的噪聲。

(3)流體動力性噪聲。由于氣體壓力突變或流體流動而產生的噪聲,如液壓機械、氣壓機械設備等在運轉過程中發出的噪聲。

5.電離輻射危害

指設備內放射性物質、x射線裝置、r射線裝置等超出國家標準允許劑量的電離輻射危害。

6.非電離輻射危害

非電離輻射是指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激光和射頻輻射等,當超出衛生標準規定劑量時引起的危害。如從高頻加熱裝置中產生的高頻電磁波或激光加工設備中產生的強激光等非電磁輻射危害。

7.化學物危害

機械設備在加工過程中使用或產生的各種化學物所引起的危害。包括:

(1)易燃易爆物質的灼傷、火災和爆炸危險。

(2)工業毒物的危害是指機械加工設備在加工過程中使用或產生的各種有毒物質引起的危害。工業毒物可能是原料、輔助材料、半成品、成品、也可能是副產品、廢棄物、夾雜物,或其中含有毒成分的其他物質。

(3)酸、堿等化學物質的腐蝕性危害,如在金屬的清洗和表面處理時產生的腐蝕性危害。

8.粉塵危害

指機械設備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粉塵引起的危害。粉塵來源包括:

(1)某些物質加熱時產生的蒸汽在空氣中凝結或被氧化所形成的粉塵,如熔煉黃銅時,鋅蒸汽在空氣中冷凝、氧化形成氧化鋅煙塵。

(2)固體物質的機械加工或粉碎,如金屬的拋光、石墨電極的加工。

(3)鑄造加工中,清砂時或在生產中使用的粉末狀物質,在混合、過篩、包裝、搬運等操作時產生的以及沉積的粉塵,由于振

動或氣流的影響再次浮游于空氣中的粉塵(二次揚塵)。

(4)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如木材、焦油、煤炭等燃燒時所產生的煙。

(5)焊接作業中,由于焊藥分解,金屬蒸發所形成的煙塵。

9.生產環境,指異常的生產環境

(1)照明

工作區照度不足,照度均度不夠,亮度分布不當,光或色的對比度不當,以及存在頻閃效應、眩光效應。

(2)氣溫

工作區溫度過高、過低或急劇變化。

(3)氣流

工作區氣流速度過大、過小或急劇變化。

(4)濕度

工作區濕度過大或過小。

篇2:機械設備危害因素公示管理制度

為保證煤礦安全生產,防止機械設備對人員和設備造成傷害,特制定本制度。

1、對所有機電設備安裝前進行危險因素辨析,制定切實可靠的防范措施,制成牌板。在機電設備投運前掛置到司機操作的明眼位置。

2、對每個崗位的員工進行培訓,讓其了解本作業現場所使用機械設備的危險部位及危害后果。

3、將所使用機械設備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后果明確告知操作人員及相關人員。

4、應保證所有人員應與機械設備危險部位保持最小安全距離,必要時設置警戒線或柵欄予以封閉。

5、對機械設備的危險部位采取防范措施(設置防護裝置、保險裝置及個人防護裝置等)。

6、應根據機械設備的特點,制訂相應的安全操作規程及設備維護保養制度,在現場明顯位置張掛,并建立相應的維護保養臺帳。

篇3:機械設備的危害因素預防措施

一、機械設備的危害因素

機械的危害有運動部件的危害、靜止的危害和其他危害。

1、運動部件的危害

這種危害主要來自機械設備的危險部位,包括:

(1)旋轉的部件,如旋轉的軸、凸塊和孔,旋轉的連接器、芯軸,以及旋轉的刀夾具、風扇葉、飛輪等。

(2)旋轉部件和成切線運動部件間的咬合處,如動力傳輸皮帶和它的傳動輪,鏈條和鏈輪等。

(3)相同旋轉部件間的咬合處,如齒輪、軋鋼機、混合輪等。

(4)旋轉部件和固定部件間的咬合處,如旋轉攪拌機和無保護開口外殼攪拌機裝置等。

(5)往復運動或滑動的危險部位,如鍛錘的錘體、壓力機械的滑塊、剪切機的刀刃、帶鋸機邊緣的齒等。

(6)旋轉部件與滑動件之間的危險,如某些平板印刷機面上的機構、紡織機構等。

2、靜止的危害因素

有靜止的切削刀具與刀刃,突出的機械部件,毛坯、工具和設備的鋒利邊緣及表面粗糙部分,以及引起滑跌墜落的工作臺平面等。

3、其他危害因素

飛出的刀具、夾具、機械部件,飛出的切悄或工件,運轉著的加工件打擊或絞軋等。

若對上述危害因素不加以有效控制,如對運動部件防護不當、無保險裝置或保險裝置失靈、設備在非正常狀態下運轉、安全操作規程不健全或操作者不按規程操作等,都極可能導致機械傷害事故。

二、機械危害的預防

現代工業生產中所用到的機械設備種類繁多,且各具特點,但也具有很多共性。因此可從機械設備的設計、制造、檢驗;安裝、使用;維護保養;作業環境諸方面加強機械傷害事故的預防:

1、設計和制造過程中的預防措施

機械設備生產制造企業,要在設計、制造生產設備時同時設計、制造、安裝安全防護裝置,達到機械設備本質安全化,不得把問題留給用戶。具體要求為:

(1)設置防護裝置

要求是,以操作人員的操作位置所在平面為基準,凡高度在2m之內的所有傳動帶、轉軸、傳動鏈、聯軸節、帶輪、齒輪、飛輪、鏈輪、電鋸等危險零部件及危險部位,都必須設置防護裝置。

對防護裝置的要求:

a·安裝牢固,性能可靠,并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b·適合機器設備操作條件,不妨礙生產和操作;

c·經久耐用,不影響設備調整、修理、潤滑和檢查等;

d·防護裝置本身不應給操作者造成危害;

e·機器異常時,防護裝置應具有防止危險的功能;

f·自動化防護裝置的電氣、電子、機械組成部分,要求動作準確、性能穩定、并有檢驗線路性能是否可靠的方法。

(2)機器設備的設計,必須考慮檢查和維修的方便性。必要時,應隨設備供應專用檢查,維修工具或裝置。

(3)為防止運行中的機器設備或零部件超過極限位置,應配置可靠的限位裝置。

(4)機器設備應設置可靠的制動裝置,以保證接近危險時能有效地制動。

(5)機器設備的氣、液傳動機械,應設有控制超壓、防止泄漏等裝置。

(6)機器設備在高速運轉中易于甩出的部件,應設計防止松脫裝置,配置防護罩或防護網等安全裝置。

(7)機器設備的操作位置高出地面2m以上時,應配置操作臺、欄桿、扶手、圍板等。

(8)機械設備的控制裝置應裝在使操作者能看到整個設備的操作位置上,在操縱臺處不能看到所控制設備的全部時,必須在設備的適當位置裝設緊急事故開關。

(9)各類機器設備都必須在設計中采取防噪聲措施,使機器噪聲低于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

(10)凡工藝過程中產生粉塵、有害氣體或有害蒸氣的機器設備,應盡量采用自動加料、自動卸料裝置,并必須有吸入、凈化和排放裝置,以保證工作場所排放的有害物濃度符合TJ36-7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GBJ4-73《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的有關要求。

(11)設計機器設備時,應使用安全色。易發生危險的部位,必須有安全標志。安全色和標志應保持顏色鮮明、清晰、持久。

(12)機器設備中產生高溫、極低溫、強輻射線等部位,應有屏護措施。

(13)有電器的機器設備都應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以防止觸電,同時注意防靜電。

2、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的預防措施

(1)要按照制造廠提供的說明書和技術資料安裝機器設備。自制的機器設備也要符合GB5083-85《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的各項要求。

(2)要按照安全衛生“三同時”的原則,在安裝機器設備時設置必要的安全防護裝置,如防護欄柵,安全操作臺等。

(3)設備主管或有關部門應制訂設備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及設備維護保養制度,并貫徹執行。

3、加強維護保養

(1)日常維護保養,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生產中必須做到:班前、班后要認真檢查、擦拭機器設備的各個部位;按時、按質加油;使設備經常保持清潔、潤滑、良好。班中嚴格按操作規程使用機器設備,發生故障及時排除,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2)一級保養,以操作工人為主,維修工人配合,對機器設備進行局部解體和檢查;清洗所規定的部位;清洗濾油器、分油器及油管、油孔、油氈、油線等,達到油路暢通,油標醒目;調整設備各部位配合間隙,堅固各部位。

(3)二級保養,以維修工人為主,在操作工人參加下,對設備進行針對性的局部解體檢查、修復或更換磨損件,使局部恢復精度;清洗、檢查潤滑系統,更換陳化油液;檢查、修理電器系統、安全裝置等。

4、改善作業環境

(1)作業場所的地面要平坦清潔,不應有坑溝孔洞等;不得有水漬油污,以防絆倒、滑倒。

(2)機床設備的周圍,應留有必要的空間、通道,其間距須符合相應最小安全距離要求。最小安全距離可參照如下數字:機床側面與墻壁或柱子之間無工作地時,間距為400—500mm;有工作地時,間距為1000—1200mm;機床之間無工作地時,間距為800mm;機床某一邊有工作地并有行人定期通過時,間距為1200mm;機床兩邊均有工作地時,機床之間間距為1500mm;機床兩邊均有工作地并有行人通過時,間距為1800mm;排成15(的自動機床的間距為600—800mm。

(3)工具、工件等擺放整齊,成品、半成品及切悄的堆放,應便于吊運及清理,不干擾操作業者及鄰近機床的工作。成品、半成品堆放應整齊,不宜過高。

(4)作業地點照明,除采用總體照明外,還應根據不同操作條件增設照度足夠的局部照明裝置。照明燈具的布置應避免產生眩目光。

(5)位于2m以上的工作點,應按登高作業安全要求,提供必要的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

(6)為減輕操作者的疲勞,應盡量避免不正常體位姿勢的操作。減少立姿操作,提供高度可調的座位或工作臺架,使人體手腳擺放自由舒展。

(7)車間應留有足夠的通道,且通道上不得擺放工件和垃圾箱等物,以確保通道整潔、通暢。最好用不同色彩畫出醒目的邊界線以標明通道、作業面和貯料場所。

5、管理措施

(1)落實有關規章制度;

(2)加強檢查監督;

(3)加強安全衛生監察

機械安全監察屬勞動安全專業性監察范疇,對機器及特種設備進行監督檢查時,可先從對這些設備的技術管理制度入手,即檢查:

機械及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交接班制度;

崗位責任制度;

設備、模具、安全裝置的維護保養制度;

設備和人身事故的登記,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