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防火防水的措施
一、礦井防治水措施
1.地表水治理措施
(1)合理確定井口位置。井口標高必須高于當地歷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堅實的高臺,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溝和攔洪壩,防止地表水經井筒灌入井下。
(2)填堵通道。為防雨雪水滲入井下,在礦區內采取填坑、補凹、整平地表或建不透水層等措施。
(3)整治河流。
①整鋪河床。河流的某一段經過礦區,而河床滲透性強,可導致大量河水滲入井下,在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透水的人工河床,以制止或減少河水滲入井下。
②河流改道。如河流流入礦區附近,可選擇合適地點修筑水壩,將原河道截斷,用人工河道將河水引出礦區以外。
(4)修筑排(截)水溝。山區降水后以地表水或潛水的形式流入礦區,地表有塌陷裂縫時,會使礦區涌水量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可在井田外緣或漏水區的上方迎水流方向修筑排水溝,將水排至影響范圍之外。
2.地下水的排水疏干在調查和探測到水源后,最安全的方法是預先將地下水源全部或部分疏放出來。
疏干方法有3種:地表疏干、井下疏干和井上下相結合疏干。
(1)地表疏干。在地表向含水層內打鉆,并用深井泵或潛水泵從相互溝通的孔中把水抽到地表,使開采地段處于疏干降落漏斗水面之上,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2)井下疏干。當地下水源較深或水量較大時用井下疏干的方法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不同類型的地下水,有疏放老孔積水和疏放含水層水等方法。
3.地下水探放
(1)礦井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觀測工作。水文地質工作是井下水害防治的基礎,應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聯系。
(2)超前探放水。在礦井生產過程中,必須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探明水源后制定措施防水。
4.礦井水的隔離與堵截在探查到水源后,由于條件所限無法放水,或者能放水但不合理,需采取隔離水源和堵截水流的防水措施。
(1)隔離水源。隔離水源的措施可分為留設隔離煤(巖)柱防水和建立隔水帷幕帶防水兩類方法。
①隔離煤(巖)柱防水。為防止煤(礦)層開采時各種水流進入井下,在受水威脅的地段留一定寬度或厚度的煤(礦)柱。防水煤(礦)柱尺寸的確定應考慮到含水層的水壓、水量、所開采煤(礦)的機械強度、厚度等因素及有關規定,并通過實踐綜合確定。
②隔水帷幕帶。隔水帷幕帶就是將預先制好的漿液通過由井巷向前方所打的具有角度的鉆孔,壓入巖層的裂縫中,漿液在孔隙中滲透和擴散,再經凝固硬化后形成隔水的帷幕帶,起到隔離水源的作用。由于注漿工藝過程和使用的設備都較簡單,效果也好,因此國內外均認為它是礦井防治水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2)礦井突水堵截。為預防采掘過程中突然涌水而造成波及全礦的淹井事故,通常在巷道一定的位置設置防水閘門和防水墻。
5.礦山排水礦山的排水能力要達到以下要求。
(1)金屬非金屬礦山。井下主要排水設備,至少應由同類型的3臺泵組成。工作泵應能在20h內排出一晝夜的正常涌水量:除檢修泵外,其他水泵在20h內排出一晝夜的最大涌水量。井筒內應裝備2條相同的排水管,其中1條工作,1條備用。水倉應由兩個獨立的巷道系統組成。涌水量大的礦井,每個水倉的容積,應能容納2~4h井下正常涌水量。一般礦井主要水倉總容積,應能容納6~8h小時的正常涌水量。
二、礦井火災防治措施
1、火災的定義:凡發生在煤礦井下的火災,以及發生在井口附近危害井下安全的火災,都叫做礦井火災。
2、礦井火災的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
(1)礦井一旦發生火災,不僅會燒毀大量的設備器材和煤炭資源,給生產帶來損失,而且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彌漫井下,使大批礦工中毒死亡。在有甲烷(瓦斯)、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中,還可能引起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其危害更加嚴重。
(2)礦井火災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兩種。由外來火源引起的火災,如燈火、火柴、吸煙、火爐、放炮、機械摩擦、電焊,電流短路等發生的明火引起的火災叫外因火災。由煤炭自燃引起的火災叫內因火災,內因火災占礦井火災總數的75%左右。
3、預防火災發生的措施:
(1)預防礦井外因火災的主要措施是防止井下出現明火,電火、炮火。
防止明火的措施是:井下嚴禁使用明火和吸煙;井下一般嚴禁從事電焊、火焊工作,如必須焊接時,要制定專門措施報批;井口房和通風機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防止電火的措施是:井下必須采用防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器設備,并做到設備性能完好;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防止炮火的措施是:使用安全炸藥,不準將藥卷內的消焰粉倒掉,不準放明炮、糊炮,不準用明火、動力線放炮;炮眼封泥要裝滿,并使用水炮泥;嚴格按規程規定裝藥、連線和放炮。
4、預防礦井內因火災的措施涉及到煤礦生產的各個環節:
一是減少發火隱患,預防煤炭自燃。
在開采技術方面,要正確選擇礦井的開拓方式、采煤方法和開采程序,合理布置采區,不得任意采掘規定的段間、區間煤柱,以提高開采有自然發火危險煤層的礦井先天防火能力。
在通風技術方面,要選擇合理的通風方式,正確設置控制風流的設施,采取均壓防火措施,加強通風防火管理等,以減少漏風,這對防止煤炭自然發火有重要作用。
預防性灌漿,注阻化劑、惰性氣體等。
二是掌握自然發火預兆,及時進行發火預測預報,把自然發火消滅在“萌芽”階段。
三是對采掘生產過程中遺留下的各種發火隱患要及時處理,如加強“三道,維修,加強對廢舊巷處理,及時充填煤巷碹,及時處理高溫火點等。
當井下一旦發生火災,最先發現的人員應盡可能直接滅火,盡量控制火災的發展。并要立即報告礦調度室,說明事故的地點和性質、范圍等情況。如果現場人員無力撲救,人身安全又受到威盼時,在弄清火情的情況下,災區人員要迅速撤離或就近盡快撤入避難硐室。如通路受阻,則應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自救或等候救護。
火災和水災都是煤礦生產中威脅到工人安全的因素,只有切實實施防治措施,才能從底部瓦解這樣的危險的形成,為工人的安全起到保護作用。
篇2:礦井防火防水措施
一、礦井防治水措施
1.地表水治理措施
(1)合理確定井口位置。井口標高必須高于當地歷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堅實的高臺,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溝和攔洪壩,防止地表水經井筒灌入井下。
(2)填堵通道。為防雨雪水滲入井下,在礦區內采取填坑、補凹、整平地表或建不透水層等措施。
(3)整治河流。
①整鋪河床。河流的某一段經過礦區,而河床滲透性強,可導致大量河水滲入井下,在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透水的人工河床,以制止或減少河水滲入井下。
②河流改道。如河流流入礦區附近,可選擇合適地點修筑水壩,將原河道截斷,用人工河道將河水引出礦區以外。
(4)修筑排(截)水溝。山區降水后以地表水或潛水的形式流入礦區,地表有塌陷裂縫時,會使礦區涌水量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可在井田外緣或漏水區的上方迎水流方向修筑排水溝,將水排至影響范圍之外。
2.地下水的排水疏干在調查和探測到水源后,最安全的方法是預先將地下水源全部或部分疏放出來。
疏干方法有3種:地表疏干、井下疏干和井上下相結合疏干。
(1)地表疏干。在地表向含水層內打鉆,并用深井泵或潛水泵從相互溝通的孔中把水抽到地表,使開采地段處于疏干降落漏斗水面之上,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2)井下疏干。當地下水源較深或水量較大時用井下疏干的方法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不同類型的地下水,有疏放老孔積水和疏放含水層水等方法。
3.地下水探放
(1)礦井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觀測工作。水文地質工作是井下水害防治的基礎,應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聯系。
(2)超前探放水。在礦井生產過程中,必須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探明水源后制定措施防水。
4.礦井水的隔離與堵截在探查到水源后,由于條件所限無法放水,或者能放水但不合理,需采取隔離水源和堵截水流的防水措施。
(1)隔離水源。隔離水源的措施可分為留設隔離煤(巖)柱防水和建立隔水帷幕帶防水兩類方法。
①隔離煤(巖)柱防水。為防止煤(礦)層開采時各種水流進入井下,在受水威脅的地段留一定寬度或厚度的煤(礦)柱。防水煤(礦)柱尺寸的確定應考慮到含水層的水壓、水量、所開采煤(礦)的機械強度、厚度等因素及有關規定,并通過實踐綜合確定。
②隔水帷幕帶。隔水帷幕帶就是將預先制好的漿液通過由井巷向前方所打的具有角度的鉆孔,壓入巖層的裂縫中,漿液在孔隙中滲透和擴散,再經凝固硬化后形成隔水的帷幕帶,起到隔離水源的作用。由于注漿工藝過程和使用的設備都較簡單,效果也好,因此國內外均認為它是礦井防治水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2)礦井突水堵截。為預防采掘過程中突然涌水而造成波及全礦的淹井事故,通常在巷道一定的位置設置防水閘門和防水墻。
5.礦山排水礦山的排水能力要達到以下要求。
(1)金屬非金屬礦山。井下主要排水設備,至少應由同類型的3臺泵組成。工作泵應能在20h內排出一晝夜的正常涌水量:除檢修泵外,其他水泵在20h內排出一晝夜的最大涌水量。井筒內應裝備2條相同的排水管,其中1條工作,1條備用。水倉應由兩個獨立的巷道系統組成。涌水量大的礦井,每個水倉的容積,應能容納2~4h井下正常涌水量。一般礦井主要水倉總容積,應能容納6~8h小時的正常涌水量。
二、礦井火災防治措施
1、火災的定義:凡發生在煤礦井下的火災,以及發生在井口附近危害井下安全的火災,都叫做礦井火災。
2、礦井火災的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
(1)礦井一旦發生火災,不僅會燒毀大量的設備器材和煤炭資源,給生產帶來損失,而且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彌漫井下,使大批礦工中毒死亡。在有甲烷(瓦斯)、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中,還可能引起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其危害更加嚴重。
(2)礦井火災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兩種。由外來火源引起的火災,如燈火、火柴、吸煙、火爐、放炮、機械摩擦、電焊,電流短路等發生的明火引起的火災叫外因火災。由煤炭自燃引起的火災叫內因火災,內因火災占礦井火災總數的75%左右。
3、預防火災發生的措施:
(1)預防礦井外因火災的主要措施是防止井下出現明火,電火、炮火。
防止明火的措施是:井下嚴禁使用明火和吸煙;井下一般嚴禁從事電焊、火焊工作,如必須焊接時,要制定專門措施報批;井口房和通風機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防止電火的措施是:井下必須采用防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器設備,并做到設備性能完好;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防止炮火的措施是:使用安全炸藥,不準將藥卷內的消焰粉倒掉,不準放明炮、糊炮,不準用明火、動力線放炮;炮眼封泥要裝滿,并使用水炮泥;嚴格按規程規定裝藥、連線和放炮。
4、預防礦井內因火災的措施涉及到煤礦生產的各個環節:
一是減少發火隱患,預防煤炭自燃。
在開采技術方面,要正確選擇礦井的開拓方式、采煤方法和開采程序,合理布置采區,不得任意采掘規定的段間、區間煤柱,以提高開采有自然發火危險煤層的礦井先天防火能力。
在通風技術方面,要選擇合理的通風方式,正確設置控制風流的設施,采取均壓防火措施,加強通風防火管理等,以減少漏風,這對防止煤炭自然發火有重要作用。
預防性灌漿,注阻化劑、惰性氣體等。
二是掌握自然發火預兆,及時進行發火預測預報,把自然發火消滅在“萌芽”階段。
三是對采掘生產過程中遺留下的各種發火隱患要及時處理,如加強“三道,維修,加強對廢舊巷處理,及時充填煤巷碹,及時處理高溫火點等。
當井下一旦發生火災,最先發現的人員應盡可能直接滅火,盡量控制火災的發展。并要立即報告礦調度室,說明事故的地點和性質、范圍等情況。如果現場人員無力撲救,人身安全又受到威盼時,在弄清火情的情況下,災區人員要迅速撤離或就近盡快撤入避難硐室。如通路受阻,則應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自救或等候救護。
火災和水災都是煤礦生產中威脅到工人安全的因素,只有切實實施防治措施,才能從底部瓦解這樣的危險的形成,為工人的安全起到保護作用。
篇3:礦井雨季安全防水措施范本
一、在巷道出現掛紅、掛汗、煤巖松軟、淋頭水加大等情況下掘進打眼時,如果出現來壓或鉆孔中水壓、水量突然增大,必須停止打眼,嚴禁拔出鉆桿,現場人員應立即向地面報告。如果發生危急情況時,必須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區的人員,然后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二、在可能存在積水的區域進行作業時,應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一)放炮時,躲炮時間延長到至少30分鐘以上,等待響炮地點穩定后,判明是否有水流,方可進行其他作業。
(二)放炮躲炮時,人員應站在不被水流沖擊威脅的地方,防止響炮后采空區積水突然涌出,危及人員的安全。
(三)交接班時,上一班不能在溜煤道上留有存煤,防止在交接班過程中,存煤被滲透出來的水流泥化、軟化,形成水煤泥,在下一班作業人員放煤時造成水煤泥涌人事故。
三、在作業過程中,需要探放水的情況主要有:
(1)遇到可能積水的老空窯和本礦采空區;
(2)遇到上水平大巷時,應防止與大巷水溝打透;
(3)遇到鉆孔時,應探明鉆孔是否有積水或與其它積水區相通。
探水前,要分析查明采空區或老窯的空間位置、積水量和水壓。探放水時,要撤出探放水點部位受水害威脅區域的所有人員;探放水孔必須打透老空水體,并要監視放水全過程,直到老空水放完為止。探放水時,要認真檢查瓦斯或其他有害氣體,確保探放水安全進行。
在距離采空區或大巷20米左右時,應由技術部門或技術人員制定探水措施,開始探水。探水時,每打完一組探水孔,應由探放水負責人和技術部門共同確定下一步巷道掘進長度,一般規定是探5米,掘進1米。
四、雨季前,要對礦井排水設備和供電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修,清挖水倉、水溝和沉淀池,開展一次聯合排水試驗。要配備與礦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倉、水泵、輸電線路(雙路)等設施,確保礦井正常排水,并滿足最大涌水量的排水需求。
煤礦位于地表河流、山洪部位等附近,井口、工業廣場要修筑堤壩、開挖溝渠等截流設施,防止地表水體倒灌礦井。
地表水體、采煤塌陷區、煤系地層露頭等部位有漏水現象時,要對漏水的水體基底進行防漏加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