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PEST分析石油天然氣

PEST分析石油天然氣

2024-07-25 閱讀 1218

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分析模型是環境分析的一種有效方法,為石油天然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路,它通過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總結和列示,幫助行業或組織分析和總結相對關鍵和重要的影響因素,以確立最終的戰略目標,幫助企業和投資者了解石油天然氣行業發展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

1.從政治法律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門的更迭也帶來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新變化:

英國的石油天然氣管理機構為英國貿易和工業部下設的能源局,負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管理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國各屆政府一直采取加快北海油氣資源開發和發展英國石油工業的政策,并竭力維護英國本國的經濟利益,加強國家對北海石油資源和生產的控制。由于煉油(PetroleumRefining)行業的特殊性,無論是石油的開采還是石油衍生品的提煉過程中,跨國的石油企業通常都面臨著地方保護法律的種種限制。同時,因石油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污染,特別是油輪泄露對海洋環境的嚴重污染,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近期,業內知情人士表示,土庫曼斯坦國家天然氣康采恩(德語Konzern的音譯,原意為多種企業集團)在未提前通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的情況下,突然降低天然氣供應量,導致中石油從該公司進口天然氣減少約3500萬立方米/日。

2.從經濟的角度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過高的油價是當今困然英國及各個國家的一大難題。作為不可再生性資源,石油資源的緊俏使得成品油價格一升再升。石油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一種重要形式,不管是在全球金融交易界所占的份額還是各國的重視程度是有目共睹的。英國石油生產始于上世紀初,但在1968年以前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10萬噸/年,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北海油田的大規模開發,英國石油產量逐年增長,1976年石油產量達1241萬噸,1982年突破1億噸大關,1999年最高達1.37億噸,自上世紀90年代北海油氣產量達到高峰后,每年新發現油氣儲量不能彌補成熟油田儲量消耗,近年來隨著北海油氣產量的下降,2004年石油產量首次跌

破1億噸,2005年石油產量為8470萬噸,比1995年減少4520萬噸,下降35.8%。2008年產量為7220萬噸,比2007年下降2.3%。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油田進入成熟期以及成本增加。

3.從社會的角度看,:由于技術的不斷成熟,原油提煉與加工工藝不斷更新,石油與天然氣燃燒使用所造成的污染效果逐漸微弱。雖然環境組織對于此的抗議反對仍然存在,但鑒于替代石油與天然氣作為新能源的材料與技術尚處于試驗階段,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應用。因此,石油與天然氣能源的社會認可度與應用范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社會對于傳統能源的依賴遠遠大于對于環境污染的擔憂。綠色環保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熱點,石油企業常被認為占有了過多的自然資源,卻很少的付出社會責任。綠色環保將是這個行業巨頭未來發展的動力所在。

技術:整個石油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都有著不同的技術。例如,BP在諸多方面是絕對領先的。BP國際化工公司在乙烯,聚乙烯和醋酸的工藝技術和生產方面有專長。另外,BP在油化一體化技術中是煉油廠,乙烯廠和芳烴廠緊密結合形成一體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石化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因此,這個產業應該大量投入開發綠色技術,加工到終端消費全過程的清潔化,進一步加強廢物回收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實現廢物處理的減量步伐,最終使這些能源友好的融入大自然的環境。

法律:英國對石油和能源的立法極為重視.隨著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北海油田勘探開發工作的進行,英國又對原來的立法進行了修改和增訂,石油法律制度較為完善和有特色。于上世紀70年代出臺了一系列如《天然氣法》(1972年)、《石油稅收法》(1975年)、《石油和水下管道法》(1975年)和《海洋石油開發法》(1975年)等法規和政策。根據預測,2015年英國石油產量將達100萬桶/日,2020年將達80萬桶/日,2030年將達70萬桶/日。北海石油產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油田整體趨于老化;二是新技術的應用加速油田老化;三是生產成本增加等。這一情況將導致英國調整能源及石油政策,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加大勘探投入,以保證國內石油供應安全,由此影響世界石油市場。

篇2:石油天然氣公司油田分公司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作業前危害分析,控制作業風險,確保作業人員健康和安全,根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范》(Q/SY1238-2009),特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工作前安全分析(簡稱JSA)是指事先或定期對某項工作任務進行風險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控制措施,達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風險的方法。第三條?本規定適用于公司所屬單位及承包商生產和施工作業場所所有的現場作業活動。第四條?凡是作業前需要編制HSE作業計劃書的項目,應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項目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作業活動:(一)新的作業;(二)非常規性(臨時)的作業;(三)承包商作業;(四)改變現有的作業;(五)評估現有的作業。第二章?管理職責第五條?質量安全環保處組織制定、管理和維護本規定。并對程序的執行提供咨詢、支持和審核。第六條?公司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本規定的執行,并提供培訓、監督和考核。第七條?各二級單位和承包商執行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定,并提出改進建議。第八條?員工接受工作前安全分析培訓,執行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定。第三章?工作任務初步審查第九條?現場作業人員均可提出需要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的工作任務。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流程圖見附錄A。第十條?生產單位業務主管部門組織對工作任務進行初步審查,確定工作任務內容,判斷是否需要做工作前安全分析。第十一條?若初步審查判斷出的工作任務風險無法接受,則應停止該工作任務,或者重新設定工作任務內容。第十二條?一般情況下,新工作任務(包括以前沒做過工作前安全分析的工作任務)在開始前均應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如果該工作任務是低風險活動,并由有勝任能力的人員完成,可不做工作前安全分析,但應對工作環境進行分析。第十三條?以前作過分析或已有操作規程的工作任務可以不再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但應審查以前工作前安全分析或操作規程是否有效,如果存在疑問,應重新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第十四條緊急狀態下的工作任務,如搶修、搶險等,執行應急預案。第四章?工作前安全分析第十五條?生產單位業務主管部門指定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組長,組長選擇熟悉工作前安全分析方法的管理、技術、安全、操作人員組成小組。小組成員應了解工作任務及所在區域環境、設備和相關的操作規程。第十六條?工作前安全分析應按以下步驟進行:(一)明確作業內容并將工作任務分解為若干工作環節或步驟;(二)識別各關鍵環節(步驟)中的危害因素及其影響;(三)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和是否為可接受風險;(四)制定風險消減、消除和控制措施以及突發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五)進行溝通,確保參與作業的每一個人都清楚這些危害、風險控制及應急處置措施。條十七條?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審查工作計劃安排,分解工作任務,搜集相關信息,實地考察工作現場,核查以下內容:(一)以前此項工作任務中出現的健康、安全、環境問題和事故;(二)工作中是否使用新設備;(三)工作環境、空間、照明、通風、出入口等;(四)工作任務的關鍵環節;(五)作業人員是否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六)是否需要作業許可及作業許可的類型;(七)是否有嚴重影響本工作安全的交叉作業;(八)其他。第十八條?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識別該工作任務關鍵環節的危害因素,并填寫工作前安全分析表。工作前安全分析表參見附錄B。識別危害因素時應充分考慮人員、設備、材料、環境、方法五個方面和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第十九條?對存在危害因素的關鍵活動或重要步驟進行風險評價。根據判別標準確定初始風險等級和風險是否可接受。風險評價宜選擇半定量風險矩陣法或LEC法。半定量風險矩陣法見附錄C;作業條件危險分析(LEC法)見附錄D。第二十條?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應針對識別出的每個風險制定控制措施,以及突發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圍。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控制措施的優先順序。風險控制措施優先順序示意圖參見附錄E。第二十一條?制定出所有風險的控制措施后,還應確定以下問題:(一)?是否全面有效的制定了所有的控制措施;(二)?對實施該項工作的人員還需要提出什么要求;(三)?風險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十二條?在控制措施實施后,如果每個風險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并得到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成員的一致同意,方可進行作業前準備。第五章?作業許可和風險溝通第二十三條?需要辦理作業許可證的作業活動,作業前應獲得相應的作業許可,具體執行公司《作業許可管理規定》。第二十四條?作業前應召開班前會,進行有效的溝通,確保:(一)讓參與此項工作的每個人理解完成該工作任務所涉及的活動細節及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每個人的職責;(二)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進一步識別可能遺漏的危害因素;(三)如果作業人員意見不一致,異議解決后,達成一致,方可作業;(四)如果在實際工作中條件或者人員發生變化,或原先假設的條件不成立,則應對作業風險進行重新分析。第六章?現場監控第二十五條?在實際工作中應嚴格落實控制措施,根據作業許可的要求,指派相應的負責人監視整個工作過程,特別要注意工作人員的變化和工作場所出現的新情況以及未識別出的危害因素。第二十六條?任何人都有權利和責任要求停止他們認為不安全的或者風險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工作。第七章?總結與反饋第二十七條?作業任務完成后,作業人員應進行總結,若發現工作前安全分析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時向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反饋。如果作業過程中出現新的隱患或發生未遂事件和事故,小組應審查工作前安全分析,重新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第二十八條?根據作業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情況,工作前安全分析小組提出完善該作業程序的建議。第二十九條?由作業負責人填寫工作前安全分析跟蹤評價表,判斷作業人員對作業任務的勝任程度。工作前安全分析跟蹤評價表參見附錄F。第八章?附?則第三十條本規定由質量安全環保處負責解釋。第三十一條?本規定自發文之日起施行。

篇3:天然氣處理站危險因素分析規程

天然氣處理站是石油天然氣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裝置,其主要任務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將天然氣中的重組分及其雜質脫出,工藝中有高溫、低溫、高壓、伴隨生產過程的天然氣和凝液屬甲類易燃易爆氣體和液體,所以天然氣處理站是危險性較大的生產裝置和生產場所,安全生產極其重要。本文就中石化西北分公司某天然氣處理站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一、工藝流程簡介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天然氣處理工藝流程框圖原料氣以0.20~0.30MPa、25℃進入生產分離器進行氣液分離,然后經壓縮機兩級增壓至3.0MPa、150℃后,經空冷器冷卻至50℃、水冷換熱器冷卻至30℃,以氣液混相狀態進入壓縮機出口分離器,分離出的凝液經節流降壓后輸至液烴分離器,脫水后的天然氣以2.5MPa、30℃進膨脹機增壓端增壓至4.0MPa、62℃,進水冷換熱器降溫至30℃后進入三股流換熱器,與初級吸收塔頂低溫外輸干氣及來自低溫分離器經節流降壓后的低溫液相換熱,降溫至-40℃進入低溫分離器。低溫分離器頂部氣相以4.0MPa、-40℃進入膨脹機降壓至1.3MPa、-80℃。低溫分離器底部液相以1.3MPa、-64℃進入三股流換熱升溫至25℃后去分餾裝置。經膨脹機膨脹制冷后的低溫氣體以1.3MPa、-80℃進入初級吸收塔頂部。脫乙烷塔塔頂氣以1.3MPa、0℃進初級吸收塔低部。初級吸收塔塔頂氣以1.3MPa、-80℃進三股流換熱器升溫至21℃,再與液化氣塔塔底輕油換熱升溫至32℃,作為合格產品外輸。初級吸收塔塔底液相進入脫乙烷塔頂部。二、處理站主要危險因素的辨識與分析1.工藝、設備設施的火災爆炸危險因素天然氣站在連續性生產過程中,天然氣、液化氣、穩定輕烴等易燃易爆工程物料的干燥、分離、過濾、增壓、降溫,液化以及儲運等工藝狀態以及設備設施的狀況構成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基礎條件。(1)制造、安裝及檢修缺陷。站場各儲運氣、液態可燃介質的動設備及塔器制造不合格,安裝、檢修不當,焊接有缺陷,密封損壞等原因導致開裂損壞或密封失效。各儲運氣、液態可燃介質的系統管閥及設備附屬管閥的本體、焊縫及密封件因存在缺陷而損壞。特別是高壓天然氣管道,壓力較高,管道焊縫和閥門出現缺陷的危險性較大,如果不能嚴格控制焊接、安裝質量,可能發生泄漏,導致重大的火災爆炸事故發生。(2)腐蝕損壞系統儲運的氣、液態可燃介質中含硫、含水,可造成設備、管路和閥門腐蝕損壞。(3)系統憋壓損壞高效旋流分離器、再生氣分離器和低溫分離器等設備可能因下述因素造成系統憋壓:分離器內部堵塞造成流層不暢;操作不當;低壓用戶站停車或用氣量驟減。系統憋壓若不能及時發現,嚴重時可能導致系統設施損壞。因上述原因造成的設備設施損壞均可導致可燃介質泄漏,遇火源引起火災爆炸事故。(4)低溫損壞低溫分離器、低溫換熱器以及膨脹機等設備及配套管閥儲運-80℃低溫液態可燃介質,可發生如下低溫損壞:低溫設備和管路選材不當,發生低溫斷裂損壞;液態可燃介質放空入火炬線,可能因大量汽化降溫造成火炬線及管架承受很大的溫度應力而引起斷裂損壞;液態可燃介質急劇汽化可形成高速氣流,對管路彎頭、法蘭造成沖蝕損壞。低溫損壞常可造成低溫液態可燃介質泄漏,低溫液態介質一旦泄漏,會發生急劇汽化,達到爆炸極限,遇火源引起火災爆炸事故。(5)加熱爐火災爆炸加熱爐是明火危險源之一,以下因素可能引起火災爆炸事故:①爐管在高溫下可能發生燒穿損壞;原料氣中的硫介質可能造成爐管腐蝕損壞;爐管、彎頭材質選錯或連接部位有缺陷可能造成開裂損壞,造成漏氣。②燃料氣帶液可造成爐嘴結焦,風門調節不當可造成爐內混合氣比例不當,采用人工點火(點火棒)可能出現誤動作。這些因素常常會引起爐膛爆炸。③操作流程倒錯,可能把系統的1.7MPa高壓氣導入爐管進氣口,引起憋壓,并造成損壞漏氣。④加熱爐燃料系統出現泄漏,且環境通風不良。(6)重沸器內漏危害重沸器采用了導熱油介質,若泄漏,主要造成塔內急劇汽化升溫升壓,也可能引起塔器泄漏爆燃事故。(7)機泵泄漏危害液化氣回液泵出口壓力1.3MPa,導熱油泵介質溫度可達280℃;天然氣壓縮機和膨脹機的操作壓力達3MPa,膨脹機內液態天然氣介質溫度為-80℃。各機泵的安裝、檢修及操作不當等可造成部件和機械密封損壞泄漏。其中若液化氣、天然氣的泄漏量較大,會形成“蒸氣云”。可燃介質機泵泄漏,遇火可引起泵房內火災,液化氣、天然氣泄漏嚴重時出現“蒸氣云”爆炸。因室內油氣火災較難撲救,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釀成嚴重后果。(8)輕烴和液化氣裝車危險輕烴產品采用敞開式裝車,操作不當或機具故障可能導致泄漏,裝車現場可能遇車輛電氣打火、排氣管火星以及產品液流靜電、人體靜電和其他明火而起火。液化氣采用密封裝車,相對危險較小,但液流靜電和人體靜電有可能引起火災爆炸。2.電氣、儀表的火災爆炸危險因素(1)電氣、儀表火花站場電氣設備可能因接地設施失效,線路絕緣損壞,短路,接點接觸不良,設備和線路、照明不符合防爆要求等原因引起電打火;電動儀表可能因能量積聚產生并泄放火花。電氣、儀表火花是造成易燃介質火災爆炸的重要點火源。(2)自動儀表及聯鎖保護失效調節閥等儀表出現故障,表信號受到電磁干擾,出現錯誤顯示或產生誤動作;DCS自控系統及自動聯鎖保護系統功能出現故障,可造成壓縮機,脫乙烷塔、脫丁烷塔、吸收塔以及其他設備的溫度、壓力、流量、液面的儀表指示失真,可能導致超壓、超溫、操作失控、物料溢出等后果,進而引發火災爆炸。(3)可燃氣體報警器失靈站場各部位的可燃氣體報警器失靈,可能導致泄漏的可燃氣體聚集,不易發現,延誤可燃氣體泄漏事故的處理時機,導致火災爆炸事故。3.現場管理及其他因素(1)現場作業管理以下違章作業行為可能引發火災爆炸事故:①正常生產期間,人員在工藝操作中違反操作規程,倒錯流程;在站場易燃易爆區私動明火,使用非防爆工具。如在本站一、二級分離器排液作業中,人員直接接觸易燃易爆的輕烴排液,若有上述違章作業行為,很可能在作業現場引發火災爆炸。②檢修作業期間,施工者不嚴格執行有關檢修規程,不堅持用火票制度,安全措施不力,系統吹掃不凈。如在本站的儲罐、塔內進行清洗、清掃和檢修作業時,如果未作徹底的介質置換和通風,就動火施爆或進行其他作業,可能發生有限空間內的爆燃事故。(2)靜電系統管路、設備中物料流速過大,尤其在液化介質泄漏汽化時,可產生高速氣流,導致產生物流靜電;進裝置人員因著裝不符合防靜電要求可產生人體靜電,靜電集聚產生放電火花,構成火災爆炸事故的重要點燃源。(3)硫化亞鐵自燃站場原料和產品中的硫化氫長期存在于系統中,會與金屬器壁發生反應生成硫化亞鐵(FeS),在長期生產過程中,裝置的容器內壁可能形成硫化亞鐵垢層,當在站場開停工過程中,使用蒸汽吹掃或其他原因造成升溫條件時,有可能發生硫化亞鐵自燃火災。4.機械傷害站場有燃氣天然氣壓縮機、導熱油泵、膨脹機、液化氣回流泵、混烴泵、潛污泵等轉動設備,這些設備具有轉速較高、結構較復雜等特點,其中燃氣天然壓縮機和導熱油爐軸功率較大(分別為51.75kW和38.25kW)。轉動設備調試、檢修有一定難度,易發生機械故障,存在著發生機械傷人,設備損壞、停工停產事故的危險。尤其是設備的轉動軸防護罩不完善時,可能發生人員絞傷事故。5.高處墜落站場各塔高度在5m以上,其中脫乙烷塔、脫丁烷塔高12.8m,放空火炬高40m,人員在操作、巡檢、檢修作業中,有發生滑跌、墜落的危險。6.灼燙及凍傷(1)高溫灼燙站場各設備中,加熱爐、導熱油爐、脫丁烷塔及重沸器、分子篩脫水塔、再生氣分離器、再生氣換熱器等設備的操作溫度在220~330℃,在設備及附屬管道出現損壞,保溫層破損以及操作不當時,人員有高溫介質噴出燙傷和高溫接觸灼傷的危險。(2)分子篩接觸灼燙使用的分子篩干燥劑極易吸水并放熱,人員在運輸、裝卸該物器時,皮膚或呼吸道接觸時可造成灼燙傷害。(3)液化物料汽化凍傷站場制冷設備、低溫分離器中存在低溫液化天然氣,脫丁熔塔產出產品液化氣,在生產、儲運過程中,可能因操作不當,設備、管閥故障等因意外泄漏,發生急劇汽化降溫,造成人員凍傷事故。7.其他危害(1)防雷、防靜電接地站場設備和建(構)筑物的防雷、防靜電接地設備的設置和配備不合格,致使發生雷擊和靜電放電,可能導致設備設施損壞和火災爆炸事故。(2)管路加藥和酸洗①因水質原因,系統管路易于結垢。管路結垢需要酸洗清除。酸洗中含硫垢層會分解釋放出硫化氫,有可能引起硫化氫中毒傷亡事故。②系統循環水添加阻垢劑、緩蝕劑和殺菌劑等化學藥品。人員接觸阻垢劑、緩蝕劑可對皮膚、眼睛產生刺激和腐蝕。其中的有機膦表面活性劑組分有增加人體皮膚細胞滲透性的副作用,可導致毒物和病菌易于進入人體,有可能降低加藥人員的免疫力。(3)水化物凍堵站場低溫系統易出現水化物,造成設備或管路凍堵凍裂,可能造成設備設施損壞、停工停產,若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引發火災爆炸、窒息中毒等其它事故。(4)意外停電站場因供配系統及電器故障發生意外停電,會導致停工停產,處理不當還可能造成設備、設施及部件損壞,甚至引發火災爆炸、窒息中毒等其他事故。三、結束語通過危險因素分析,可以針對所找出的各種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