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船舶明火作業安全管理辦法

船舶明火作業安全管理辦法

2024-07-24 閱讀 2426

船舶明火作業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船舶明火作業的安全監督管理,保障船舶、港口安全,根據國家有關法規,規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在深圳港口水域內進行明火作業的一切中外籍民用船舶,包括從事商業運輸的軍事船舶,以及承接船舶明火作業的單位及人員。

第三條專業修船廠內,以及修船廠設置的浮船塢的船舶明火作業,應遵守交通部、公安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頒布的《船舶修理防火防爆管理規定》。

第四條船舶明火作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深圳港務監督〈以下簡稱港務監督〉及其派駐各地的監督站實施統一審批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明火作業操作人員,必須持有船舶檢驗部門頒布的《焊工合格證》,船員應持有《船舶消防》培訓證書。承接船舶明火作業的單位必須持有港務監督核發的《修船廠家船舶明火作業許可證》,明火作業的主管人員和帶(領)班人員,必須經港務監督培訓,并取得港務監督簽發的《船舶明火作業安全員》證書。

第六條船舶進行明火作業,作業單位和船方應在開始作業24小時前按規定的格式向港務監督站遞交《船舶明火作業申請書》(附件一),在消防重點部位和危險處所的明火作業,還應作業單位和船方主管負責人簽名。

第七條申請明火作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為責任人,對整個明火作業負完全責任。

第八條港務監督接到船舶明火作業的申請后,應到現場進行核查,確認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在符合明火作業安全技術要求后,發給《船舶明火作業批準書》(附件二)。船方或作業單位取得港務監督簽發的《船舶明火作業批準書》后,應向有關公安消防監督機構報備。

第九條船舶進行明火作業,必須嚴格執行交通部發布的《運輸船舶消防管理規定》和國家標準GB/T13386的規定和要求,遵守有關安全操作規程。

第十條燃油、潤滑油艙(柜)、機艙,油船供油艙、泵艙、隔離艙、壓載艙等處所進行明火作業,必須封閉與其相連通無法拆卸的管系、閥門,按照船舶檢驗局《船舶浦除可燃氣體檢驗規則》的要求,清除艙內油、氣,并由船舶檢驗部門或者其認可的機構檢驗,取得《船舶可燃氣體清除證書》。

液化氣船、散裝液態化學品船和油輪的明火作業,除遵守本辦法外,還應遵守國家其他有關的特別規定。

測爆合格的艙室或處所,明火作業必須在4小時內開工,否則應重新測爆認可。作業前和作業后,應有專人對施工區域及受影響處所隨時復測可燃氣體農度。

第十二條船舶明火作業時,必須有安全員專門負責監督護,并在港務監督核定的范圍和時間內進行,不得擅自擴大明火作業范圍和超過作業時限。明火作業完畢,作業人員要徹底清理現場。在確認無殘留火種時,安全員方可撤離。

第十三條對危險性大的明火作業,港務監督可責成作業單位申請消防車、船舶實施現場監護,被監護船舶應支付有關費用。油輪、液化氣體船專用碼頭禁止船舶明火作業。

第十四條船舶在明火作業時發生火災,應立即采取一切措施組織自救,同時,迅速報告港務監督和公安消防部門,并接受港務監督和公安消防部門的調查處理。

第十五條船舶在明火作業時,如違反安全操作規程或有不安全因素,港務監督可作出停止明火作業的決定,作業單位必須服從。

第十六條船舶申請明火作業,應交納辦理審批費、現場監視費,并提供交通便利。

第十七條對違反本辦法的,港務監督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的有關處罰規定,給予處罰。

第十八條本辦法“明火作業”是指伴有裸露的火焰和熾熱工件的作業。

第壹拾玖條

本辦法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原蛇口港務監督頒布的《船舶明火作業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篇2:船舶明火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船舶明火作業的安全監督管理,保障船舶、港口安全,根據國家有關法規,規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在深圳港口水域內進行明火作業的一切中外籍民用船舶,包括從事商業運輸的軍事船舶,以及承接船舶明火作業的單位及人員。

第三條專業修船廠內,以及修船廠設置的浮船塢的船舶明火作業,應遵守交通部、公安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頒布的《船舶修理防火防爆管理規定》。

第四條船舶明火作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深圳港務監督〈以下簡稱港務監督〉及其派駐各地的監督站實施統一審批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明火作業操作人員,必須持有船舶檢驗部門頒布的《焊工合格證》,船員應持有《船舶消防》培訓證書。承接船舶明火作業的單位必須持有港務監督核發的《修船廠家船舶明火作業許可證》,明火作業的主管人員和帶(領)班人員,必須經港務監督培訓,并取得港務監督簽發的《船舶明火作業安全員》證書。

第六條船舶進行明火作業,作業單位和船方應在開始作業24小時前按規定的格式向港務監督站遞交《船舶明火作業申請書》(附件一),在消防重點部位和危險處所的明火作業,還應作業單位和船方主管負責人簽名。

第七條申請明火作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為責任人,對整個明火作業負完全責任。

第八條港務監督接到船舶明火作業的申請后,應到現場進行核查,確認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在符合明火作業安全技術要求后,發給《船舶明火作業批準書》(附件二)。船方或作業單位取得港務監督簽發的《船舶明火作業批準書》后,應向有關公安消防監督機構報備。

第九條船舶進行明火作業,必須嚴格執行交通部發布的《運輸船舶消防管理規定》和國家標準GB/T13386的規定和要求,遵守有關安全操作規程。

第十條燃油、潤滑油艙(柜)、機艙,油船供油艙、泵艙、隔離艙、壓載艙等處所進行明火作業,必須封閉與其相連通無法拆卸的管系、閥門,按照船舶檢驗局《船舶浦除可燃氣體檢驗規則》的要求,清除艙內油、氣,并由船舶檢驗部門或者其認可的機構檢驗,取得《船舶可燃氣體清除證書》。

液化氣船、散裝液態化學品船和油輪的明火作業,除遵守本辦法外,還應遵守國家其他有關的特別規定。

測爆合格的艙室或處所,明火作業必須在4小時內開工,否則應重新測爆認可。作業前和作業后,應有專人對施工區域及受影響處所隨時復測可燃氣體農度。

第十二條船舶明火作業時,必須有安全員專門負責監督護,并在港務監督核定的范圍和時間內進行,不得擅自擴大明火作業范圍和超過作業時限。明火作業完畢,作業人員要徹底清理現場。在確認無殘留火種時,安全員方可撤離。

第十三條對危險性大的明火作業,港務監督可責成作業單位申請消防車、船舶實施現場監護,被監護船舶應支付有關費用。油輪、液化氣體船專用碼頭禁止船舶明火作業。

第十四條船舶在明火作業時發生火災,應立即采取一切措施組織自救,同時,迅速報告港務監督和公安消防部門,并接受港務監督和公安消防部門的調查處理。

第十五條船舶在明火作業時,如違反安全操作規程或有不安全因素,港務監督可作出停止明火作業的決定,作業單位必須服從。

第十六條船舶申請明火作業,應交納辦理審批費、現場監視費,并提供交通便利。

第十七條對違反本辦法的,港務監督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的有關處罰規定,給予處罰。

第十八條本辦法“明火作業”是指伴有裸露的火焰和熾熱工件的作業。

第壹拾玖條本辦法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原蛇口港務監督頒布的《船舶明火作業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篇3:船舶明火的消防管理措施

船舶明火作業消防管理是船舶消防安全管理中火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謂明火作業,在日常生產中也叫動火作業,是指使用電焊、氣焊和噴燈烘烤、熬煉等熱工作業,其顯著特征是在作業過程中有明火焰產生。在船舶修理中,焊接與切割是最常見的明火作業。由于此類作業通常要與易燃易爆物質、可燃物質以及壓力容器等在一起共同使用,存在著較大的火災爆炸危險性,必須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為此,筆者對船舶明火作業中的消防安全管理淺談幾點拙見。

一、氣焊、氣割及電弧焊的火災危險性

氣焊的設備和器具包括氧氣瓶、乙炔瓶、回火防止器、焊炬、減壓器、橡皮管等。氣割的設備和器具除割炬外,其它與氣焊相同。主要使用氧氣和乙炔、丙烷和氫氣,它們都是易燃易爆的氣體。

氧氣的化學性質活潑,既能助燃,又能促使一些物質自燃,它的火災危險性屬于乙類。乙炔是不飽和的碳氫化合物,性能極其活潑,在下列情況下可能會發生燃燒爆炸:

1、溫度達到300~450℃或壓力超過1.5公斤/厘米2時,乙炔分子產生“聚合”發熱而引起自燃。溫度超過580℃或壓力超過1.5公斤/厘米2時,會發生爆炸。

2、乙炔與銅、銀長期接觸,會生成爆炸性化合物乙炔銅和乙炔銀,當受到劇烈震動或溫度達到110~120℃時,就能引起爆炸。

3、電石中的磷化鈣遇水會產生自燃點極低的磷化氫,當乙炔中的磷化氫含量超過0.15%時,就能引起自燃。

4、乙炔與空氣混合,當乙炔含量在2.5~81%時,接觸明火會發生爆炸。乙炔與氧氣混合,當乙炔含量(按體積計算)在2.8~93%時,接觸明火會發生爆炸。

在焊割金屬材料作業時,大量高溫的熔渣四處飛濺,在設備安裝和檢修中進行焊割作業,還會遇到許多可燃、易燃、易爆的物質以及各種壓力容器和管道,其中隱性的火災隱患較多,可以說在諸多的明火作業中氣焊和氣割的火災危險性最大。

電弧焊是利用電弧熱能來加熱金屬的一種熔焊方法,通常稱為電焊。在作業中雖然不用高壓氧氣和易燃易爆的乙炔氣,但焊接電弧比氣焊火焰溫度高,這是容易引起火災的一個因素。如明弧焊的焊接電弧可達4200℃以上,焊條、焊件以及焊條上的藥皮會蒸發、凝結和氣化,產生大量的煙塵和有毒氣體;作業點附近時常存在可燃、易燃物質;化工設備管道、罐艙的檢修焊補中,因為清洗不凈,在高溫下,都有發生火災爆炸的危險;另外,電焊設備自身的故障,也可能導致火災爆炸事故或觸電危險。

二、明火作業主要設備的防火安全措施

(一)乙炔氣瓶

1、不得擅自生產和灌裝乙炔氣。

2、灌乙炔氣前,必須對氣瓶進行認真的檢查,嚴格掌握丙酮的數量和活性碳填料的變化情況。

3、乙炔氣瓶應直立使用,不能橫躺臥放,防止丙酮流出。搬運時,應輕裝輕放。

4、乙炔氣瓶不能放在高溫設備附近,應距離明火10米以上,不能放在太陽下曝曬,使用中應與氧氣瓶保持5米以上間距。

5、使用前必須安裝和檢查阻火器,保證阻火器完好有效。

(二)氧氣瓶

1、禁止與油脂接觸,操作人員不得戴沾有油脂的手套去開關瓶閥。

2、氧氣瓶應直立使用,應輕裝輕放,不得與油脂一類物質以及可燃氣體鋼瓶同車運輸和一起存放。

3、氧氣瓶應防止受熱,避免靠近高溫與明火,夏季要防止陽光直射。

(三)電焊機

1、電焊工應了解本工種有關的電氣設備的構造、原理,掌握安全用電知識。

2、單位應制定安全用電等的規章制度,建立崗位責任制,及時消除設備故障。

3、電焊機應在規定的電壓下使用,旋轉式直流電焊機不得使用閘刀開關直接啟動。

4、電焊機應有良好的隔離防護裝置,絕緣電阻不得小于1兆歐,使用的電源線應保持絕緣良好。

5、電焊機應放置在避雨干燥的地方,防止接觸腐蝕性和導電性的氣體和塵埃,不得與乙炔發生器、氧氣等易燃易爆物品和容器混放,作業前應檢查電焊機的安全情況,并設置醒目的標志,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三、明火作業審批中的監督管理

1、船舶明火作業審批是相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主要依據《消防法》第十八條:“禁止在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場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況需要使用明火作業的,應當按照規定事先辦理審批手續。作業人員應當遵守消防安全規定,并采取相應的消防安全措施。”《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公安部61號令)第二十條:“單位應當對動用明火實行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場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況需要進行電氣焊等明火作業的,動火部門和人員應當按照單位的用火管理制度辦理審批手續,落實現場監護人,在確認無火災、爆炸危險后方可動火施工。動火施工人員應當遵守消防安全規定,并落實相應的消防安全措施。”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消防管理的法規、規章等。

2、明火作業實行動火的分級管理。動火作業按照作業區域火災危險性的大小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個級別。船舶特級動火是指在處于運行狀態的機(爐)艙和裝載易燃易爆物品的艙室等重要部位的具有特殊危險的動火作業。特殊危險是相對的,如果絕對危險,就必須堅持生產服從安全的原則,絕對不能動火。凡是特級動火區域內的動火必須辦理特級動火證。一級動火是指在甲、乙類火災危險區域內動火作業。二級動火是指特級動火、一級動火以外的場所的動火。也就是指除特級及一級動火區域外的動火和其它丙類火災危險場所范圍內的動火。凡是在二級動火區域范圍內的動火均應辦理二級動火證。

3、動火許可證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動火等級、動火有效期、申請辦證單位、動火詳細位置、工作內容、動火手段、安全防火措施和動火起止時間,責任人、各級審批人的簽名及意見等項目。動火許可證的有效期一般應為特級和一級動火許可證有效期應不超過1天、二級動火許可證的有效期可為6天,時間均應從火災危險性動火分析后不超過30分鐘的動火時間算起。

4、審批程序和終審權限:(1)特級動火:由動火部位所屬部門申請,經過有船舶防火安全委員會復查后,報船舶單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責任人簽字審批。(2)一、二級動火:由動火部位所屬部門負責人復查后,報有船舶防火安全委員會終審后船長批準。動火作業還應當遵守《船舶港內安全作業監督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船舶港內安全作業的報備程序規定履行有關報備手續。

5、嚴格按照程序審批報備,重點抓好作業前的準備、作業中的具體實施、作業后的現場清理三個環節,落實各項安全措施。

(1)沒有動火許可證、操作人員崗位操作證或動火許可證手續不齊、已過有效期、未按照要求落實安全措施、擅自改變動火作業時間、部位以及范圍的不準動火。

(2)動火前應與有關部門聯系,明確動火的設備、位置,指定專人負責動火設備的置換、掃線、清洗清掃工作,并做好書面記錄。

(3)將動火地點周圍10米以內的一切可燃物移到安全地點。

(4)動火現場配置適用的足量的滅火器材,對火災危險性大的重要部位的動火,應有消防車和消防戰斗人員到現場保護。

(5)動火前和動火期間大副(輪機長)應到現場檢查動火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已經落實,并落實動火監護人和動火項目負責人,向其交待安全注意事項。

(6)動火前30分鐘應作氣體抽樣分析。如果動火中斷30分鐘以上,應重作動火分析,分析數據應作記錄,分析人員應在分析化驗報告上簽字。

(7)嚴格執行“三不動火

”、“十不焊割”的操作規定,應注意火星的飛濺方向,可采取不燃材料或難燃材料作遮擋避免火星的飛濺,如果發生異常情況,監護人員應立即指令停止動火,動火作業結束后要認真清理現場,無隱患后,方可離開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