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建議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建議

2024-07-24 閱讀 3518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關于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建議我是一名在政法機關工作十余年后調到縣級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的新兵,接觸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屆滿兩年。在強大的、無形的工作壓力下,身心疲憊之余,感觸頗深。現談談愚己的一些意見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全國同仁的普遍關注。

一、目前安全生產管理體制存在的突出弊端

(一)安全與生產倒置。所謂“安全生產”,字面理解就是在滿足安全的條件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也就意味著安全是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前提,可以理解為“先安全、再生產”。可除了危化類、礦山等極少部分企業必須履行前置安全審批程序外,大量工礦商貿企業都是先生產,再補安全課。這可以說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的致命“硬傷”,造成了多種不利局面:其一,因為沒有明確的安全要求,企業從成本角度出發,往往會忽略安全投入以降低原始成本,“安全起點”低,安全隱患廣泛而大量存在。其二,因沒安全照樣可以先生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明顯滯后于生產經營活動,出現安全管理的“空檔期”。其三,因諸項安全生產管理措施(如標準化、規范化、企業安全文化、應急預案備案等工作)由我們主推,并層層量化工作指標,一是導致了基層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為完成各項量化指標疲于應付,工作質量難以保證;二是導致了企業認為我們與中介類公司有利益瓜葛、是利益共同體等,部門形象受損之余,與我們之間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部門權威嚴重受挫,安全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其四,讓因人情而出現的“干預”有了“說詞”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比如:“某某企業沒達到這個標準沒事,某某某企業卻要整改、處罰?你們看能不能通融通融?”),增加了我們工作的難度,量化指標推進舉步為艱。

(二)權利與責任失?。社會評價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權力大,什么生產經營單位都能管,其實此管非彼管,此管并非權力而是超越常規的責任。近年來,安監線因所謂的“監管不力”被問責的案例屢見不鮮,因責任難以承受而集體辭職的事件亦偶有所聞,因高度緊張導致出現周末、節假日、夜晚電話恐懼癥的不在少數。常常聽到我們內部這樣議論:“從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如履薄冰,能否順利過關更多靠的是運氣。”今年我市黨政機構領導換屆,很多崗位多人競爭,唯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無人問津,這都是權、責不對應的真實寫照。一是責任超限。我們不怕承擔責任,但有些責任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權力范圍,如消防事故責任、交通事故責任、建筑事故責任、特種設備事故責任等等,這絕對不符合權責對應的原則,更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原則。二是責任偏失。從事政法工作多年,從沒聽說哪個地方刑事發案超過多少、重大惡性案件超過多少、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低過多少,要追究公安部門主要領導的責任;在黨委政府部門工作多年,從未聽說哪個地方領導干部出問題數量超過多少,要追究組織人事部門考察不力責任,要追究紀檢監察部門和反貪部門監督不力責任。愚己之見,社會對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政府職能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界定有所偏失,導致權、責不相對應,責任被無限擴大化。造成界定偏失的核心原因,是混淆了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以下簡稱“兩類責任”)。愚己之見,職能部門在安全生產事前(事故發生前)階段:主要職能應界定為監督檢查(必須量化指標)、嚴格把關(行政審批領域)、責令整改、整改復查、行政處罰、應急管理等;在事中(事故發生時)階段,主要職能是代表政府組織救援、避險;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在事后(事故發生后)階段,主要職能是代表政府協助災后重建,查處事故責任,總結經驗教訓等。如果相關職能部門不依法履行以上職責,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企業負責按法定標準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詳見下文),并為此負擔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

二、今后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改進的相關建議

(一)完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我們要始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基本國策,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要堅持從根源上消除安全生產隱患,不能再走哪類行業(問題)突出便重點整治哪類行業(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老路,以三個“規范”為抓手,變被動為主動。

1、規范安全生產條件。國家應將企業主體責任精細化、法制化,統一規范、出臺不同類型生產經營單位的安生生產標準,如《化工行業安全生產標準》、《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建筑行業安全生產標準》、《特種設備安全生產標準》等等,以下簡稱《安全生產標準》,將企業標準化、規范化、企業安全文化、應急預案備案、企業安全生產制度、企業安全生產規程、安全生產培訓等諸多安全生產管理舉措有機整合到《安全生產標準》中,對所有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管理硬件(人、物、環境)、管理軟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管理規范等)予以規范,并通過立法予以固定和保障。所有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符合法定的安全生產條件,否則不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全面消除安全隱患,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責任事故的發生。對于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領域的創新,不再搞誰創新誰推行,避免出現工作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避免有“假工作之名,謀私己之利”之嫌,避免讓社會誤解我們的創新與經濟利益掛鉤,避免企業與我們之間對立。有創新之舉一律按?>4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定程序、經相關部門審查確認并采納之后,創新者不論身份國家一律予以獎勵,創新之舉一律納入各類《安全生產標準》,并利用《安全生產報》這個平臺,定期公平《安全生產標準》變動情況。要嚴格堅持全國“一盤棋”,不分區域、不搞試點,有效避免因政策差異導致企業遷到異地求寬松、求發展。

篇2:安全生產管理組織形式

一、企業法定代表人

經理(廠長)是企業法定代表人,企業建立的是以經理(廠長)為首的生產經營管理系統。經理(廠長)在企業中處于中心地位,他對企業的人員、物資、資金等各方面均在最高指揮權和調度權。因此,企業法定代表人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負有全面責任。

二、企業分級管理

分級管理就是把企業從上至下分為若干個安全生產管理層次,明確各自在安全生產方面的責任,有效地實現全面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層次與企業規模有關。一般企業的管理層次可分為三層:總公司(公司)、車間(建設工程施工項目)、班組。無論何種規模企業,安全管理層次都可歸納為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

決策層主要起決策、指揮作用,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根據法律法規制定本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落實制定安全生產規劃、計劃;建立健全安全機構、配備人員;保證安全資金和物資投入;為職工提供安全衛生的工作場所。

管理層主要對安全生產進行日常管理,貫徹落實企業生產規章制度,并負責檢查落實。

操作層應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遵守操作規程,杜絕違章,防止事故發生。操作層是安全生產的基礎環節。

篇3: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原則

(一)長效原則。通過多重保險、后援系統等措施,提高全公司勞動安全系數,增加安全余量。

(二)距離防護原則。遵守“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的安全規律,當危險和有害因素的傷害作用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弱時,應盡量使人與危險源距離遠一些。

(三)時間防護原則。使員工暴露于危險、危害因素的時間盡可能縮短到安全程度之內。

(四)屏障原則。人、物與危險之間必須設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體和物體上,以保證人和設備的安全。(焊接作業時,相鄰兩臺設備間必須有隔離板)

(五)閉鎖原則。在系統中使用電氣互鎖,作為安全保證條件。(如探傷室大小鉛門的互鎖裝置,以及大型鏜床的操作系統等)

(六)清除隱患原則。查找隱患源,加以排除和預警,從根本上消除發生事故的條件。

(七)個體防護原則。根據不同作業區域配備相應的保護用品和用具,必要時加裝隔離板、滅火器等。

(八)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則。采用多種標識、標志作為傳遞安全信息的目標,以保證安全。

(九)群體原則。嚴格遵守各類操作規程,嚴禁違章、違規操作,人人警惕,相互照應,群策群力,搞好安全生產。

(十)規范化原則。杜絕私拉亂接,不懂不能裝懂,不準強行要求員工違規操作。人人有權拒絕接受違章作業要求。

(十一)檢查和監督原則。安全生產管理小組每月進行一次公司安全文明生產全區域檢查,每旬進行重點區域隱患排查,每日進行安全生產工作監督,發現問題嚴令整改,任何人不得違背。出現問題,按責任分攤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