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標準解釋

2024-07-10 閱讀 6162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

8.5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

標準條文

為確保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的過程能力和有效性,組織應識別、確定和提供適宜的監視和測量裝置。這些裝置應:

a)具有滿足監視和測量要求的能力;

b)按規定進行校準或檢定;

c)標識校準或檢定狀態,以防止非預期使用;

d)得到正確的使用、調整和維護。

監視和測量裝置校準、檢定和維護的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當計算機軟件用于規定要求的監視和測量時,應確認其滿足預期用途的能力,確認應在初次使用前進行,必要時再確認。

目的和意圖

監視和測量裝置直接影響監視和測量結果的正確性和作業的有效性。本要素條款規定了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點

●監視和測量裝置是指為實現監視和測量過程所必須的監視和測量儀器、軟件、測量標準、標準物質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組合。在測量過程中,測量設備用來確定量值。監視的結果可能要依據測量確定的量值來判斷,測量過程可能為監視過程提供數據依據,作為監視設備也可能存在不斷的測量過程,所以監視設備在測量的狀態下又屬于測量設備。

●組織應對以下用于識別提高成本因素、成本動量控制、成本發生過程控制和業績測量目的的監視和測量裝置進行控制:

――計量器具(如:各種長度的、質量的、溫度的等計量器具和裝置、計數器等);

――比較用的標準物質;

――各種儀器儀表;

――自制量具;

――檢驗和試驗設備;

――用于測量的計算機軟件

――與成本有關的監視裝置(如:數量監視裝置)。

●為確保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的過程能力和有效性,組織應識別、確定和提供適宜的監視和測量裝置。這些裝置應:

a)具有滿足監視和測量要求的能力;

b)按規定進行校準或檢定;

――必要時,組織應編制形成文件的測量設備的校準或檢定計劃,其內容包括:校準或檢定的職責和權限、校準或檢定周期、自行校準或外部檢定、送檢時機和進度安排、測試方法、標識和可追溯性、對校準或檢定證據的要求等;

――測量設備的校準或檢定應在適當的條件下進行,對于關鍵的校準或檢定,組織可編制校準或檢定的程序,并按程序對設備進行校準或檢定;

――已建立國際或國家測量基準的,應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校準或檢定。無國際或國家測量基準的,組織應自行建立校準或檢定規范(包括校準或檢定的項目、方法、設備、周期、條件和合格標準等),實施校準或檢定并予以記錄;

――當委托外部檢定時,應評價其供方的量值傳遞是否滿足國家或國際標準。

c)標識校準或檢定狀態,以防止非預期使用;

――為了確保監視和測量裝置是否處于校準狀態得到識別,組織應標識其校準狀態,防止誤用不符合的監視和測量裝置;

――校準狀態標識應能表明當前的校準狀態;

――校準狀態標識應清晰、位置明顯和易于識別。

d)得到正確的使用、調整和維護。

――監視和測量裝置在使用時,可能需要進行調整或再調整,組織應對這種調整進行控制,防止調整時偏離校準狀態,必要時,編制指導書,并由有資格的操作人員進行操作,以確保調整在受控的狀態下進行;

――在搬運、日常使用和貯存等過程中,組織應采用適宜的手段(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提供適宜的貯存條件等)對監視和測量裝置進行維護,防止其損壞或失效;

――必要時,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對維護的方式、方法、頻次、約束條件、責任人等進行規定,為監視和測量裝置的維護提供依據。

――當發現監視和測量裝置不符合要求時(如失準或損壞),應對該設備此前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做好記錄。同時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校準、修理或報廢等,并保持相應的記錄。

●監視和測量裝置校準、檢定和維護的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當計算機軟件用于規定要求的監視和測量時,應確認其滿足預期用途的能力,確認應在初次使用前進行,必要時再確認。確認通常參照功能測試的方式進行。組織應保持確認的證據,以證明其是適宜的。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監視和測量裝置控制為以下要素條款的實施提供保證:

――6.2產品成本設計;

――7.2流程和作業控制;

――7.3資源預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風險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8.3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

篇2: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動量裝置控制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動量裝置控制

成本動量裝置控制

標準條文

組織應識別和確定利用裝置控制成本動量的需求和可能性,如果可行,應盡可能的在流程和作業中提供和使用這些決定和保證成本動量的裝置。并確保這些裝置:

a)得到必要的標識,以識別唯一性和使用狀態,防止非預期使用;

b)如何正確使用得到規定;

c)得到必要的檢查、維護、保養和修理;

d)有能力滿足動量標準要求。

目的和意圖

成本動量裝置是控制成本動量的重要手段,是實現預期成本水平的必要條件。控制成本動量裝置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動量,以保持成本動量的合理性和穩定性。

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動量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組織應識別和確定利用裝置控制成本動量的需求和可能性,如果可行,應盡可能的在流程和作業中提供和使用這些決定和保證成本動量的裝置,如加工漢堡用的模具,控制時間動量的定時器,控制資源動量的計數器,自動感應裝置等。并確保這些裝置:

a)得到必要的標識,以識別唯一性和使用狀態,防止非預期使用;

組織應識別使用這些裝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高管理者應知道提供這些必要的成本動量裝置對控制成本水平的重要意義。

b)如何正確使用應得到規定(規定可以在具體的操作文件中進行描述);

c)得到必要的檢查、維護、保養和修理,以保持這些成本動量裝置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持續的有效性;

d)有能力滿足動量標準要求。

動量裝置和動量標準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動量標準可以以動量裝置為依據,也可以對動量裝置提出要求;動量裝置應滿足動量標準的實現,動量裝置的先進(創新或引進新的裝置)或改進也可能導致動量標準的更改或調整。

●無論是生產制造型的組織還是服務型的組織,生產和服務提供的裝置是很多的(多種多樣的),具體哪些屬于控制動量的裝置,組織應認真地進行識別和定義,定義成本動量裝置的關鍵詞主要有三個:決定(成本動量)、驅動(成本動量)、保證(成本動量)。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條款支持6.4成本動量標準條款,同時也是7.3資源預算控制條款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