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瓶充裝使用管理辦法
1.氨瓶充裝前須有專人進行檢查,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準充裝:漆色、字樣和所裝氣體不符,字樣不易識別氣瓶種類的;安全附件不全,損壞或不符合規定的;不能判別裝過何種氣體或瓶內沒有余壓的;超過檢查期限的;鋼印標志不全,不能識別的;瓶體經外觀檢查有缺陷,不能保證安全使用的。氨瓶不得用貯氨器或其他容器代替。
2.氨瓶充裝時須遵守下列規定:氨瓶充裝系數不大于0.53公斤/升,嚴禁超量充裝,嚴格執行充裝重量復驗制度,發現充裝過量的必須立即作減量處理;認真填寫充裝記錄,其內容應包括:充裝日期,氨瓶編號,實際充裝量,充裝者和復驗者姓名等;稱重衡器應保持準確,稱重衡器的最大稱值應為常用值的1.5~3倍,稱重衡器的校驗期限不得超過三個月。
3.氨瓶每三年必須交當地勞動部門指定的檢驗單位進行技術檢驗,檢驗合格后,由檢驗單位打上鋼印,方可使用。
4.氨瓶在使用中須遵守下列規定:禁止敲擊、碰撞;瓶閥凍結時,不得用火烘烤;不得靠近熱源,與明火的距離不得少于10米;不得用電磁起重機搬運;夏季要防止日光曝曬;瓶內氣體不能用盡,必須留有剩余壓力。
5.氨瓶運輸須遵守下列規定:旋緊瓶帽、輕裝、輕卸、嚴禁拋、滑或撞擊;氨瓶在車上應妥善加以固定,用汽車裝運時應橫向排列,方向一致,裝車高度不得超過車幫;夏季要有遮陽設施,防止曝曬;車上禁止煙火,禁止坐人,車上應備有防氨用具;嚴禁與氧氣瓶、氯氣瓶等及易燃易爆物品同車運輸。
6.儲存氨瓶須符合下列規定:旋緊瓶帽,放置整齊,妥善固定,留有通道,氨瓶臥放應頭部朝向一方,防止滾動,堆放不應超過五層,瓶帽、防震圈等附件必須完整無缺;氨瓶嚴禁與氧氣瓶、氯氣瓶同室儲存,以免引起燃燒、爆炸,并在附近設有搶救和滅火器材;儲存氨瓶的倉庫必須在距離廠房25米、距離住宅和公共建筑物50米以外的地方,倉庫內不應有明火或其他取暖設備,氨瓶倉庫的建筑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禁止將有氨的氨瓶貯存在機器、設備間內,臨時存放在室外的氨瓶也要遠離熱源,并防止陽光曝曬。
安全管理
1.注意氨制冷裝置的安全技術,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和技術培訓時,要同時列入安全技術的內容。
2.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安全技術機構,或配備安全技術管理人員,從組織上保證落實安全技術工作。
3.必須建立關于氨制冷裝置的設計、安裝、調試、維修、更新、事故等技術檔案,機械設備應具備產品合格證、并作永久性保存;制冷裝置的車間運行記錄至少應保存五年。
4.對從事氨制冷系統操作的新工人,必須進行安全生產的入廠教育、車間教育和現場教育。徒工必須在老工人指導下才能進行操作;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的技術訓練,并由地方商業部門會同勞動部門發給合格證書,無證不準獨立操作。企業職工應自覺遵守安全生產制度,
不違章作業并有權阻止他人違章作業,積極參加各項安全生產活動,愛護和正確使用機器、設備、工具及防護用品。
5.氨制冷裝置發生事故,應按勞動部門的有關規程辦理。凡屬重大事故,企業必須立即報告當地勞動部門、直接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單位。企業的各級主管部門在接到每一起重大事故報告時,也應立即報告上級部門。發生事故不準隱瞞、虛報或拖延不報。同時,企業或企業的主管部門要迅速組織專門調查,做出結論和處理意見。
安全防護
1.氨壓縮機必須設置高壓、中壓、低壓、油壓差等安全防護裝置。安全防護裝置一經調整、校驗后,應做好記錄并鉛封。
2.氨壓縮機水套和冷凝器須設冷卻水斷水保護裝置。蒸發式冷凝器須另增設風機故障保護裝置。
3.為防止氨壓縮機濕沖程,必須在氨液分離器、低壓循環器、中間冷卻器上設液位指示、控制、報警裝置。低壓貯液器設液位指示、報警裝置。
4.在機器間門口或外側方便的位置,須設置切斷氨壓縮機電源的事故總開關,此開關應能停止所有氨壓縮機的運轉。若機器控制屏設于總控制間內,每臺機器旁應增設按鈕開關。
5.機器間和設備間應裝有事故排風設備,其風機排風量應不小于8次/小時換氣次數的要求。事故排風用的風機按鈕開關須設在機器間門口,并應用事故電源供電。
6.氨壓縮機聯軸器或傳動皮帶、氨泵、油泵、水泵等的轉動部位,均需設置安全保護罩。
7.禁止閑人進入機器間和設備間。
8.設在室外的冷凝器、油分離器等設備,應設有防止非操作人員進入的圍墻或欄桿。貯氨器(即高壓貯液器)設在室外時,應有遮陽棚。
9.檢修氨壓縮機、輔助設備、庫房內冷風機、蒸發管道、閥門等,必須采用36伏以下電壓的照明用具,潮濕地區采用12伏及以下的。
10.機器間外應設有消火栓。機器間應配置氧氣呼吸器、防毒衣、橡皮手套、木塞、管夾、檸檬酸等必須的防護用具和搶救藥品,并設在便于取得的位置,專人管理,定期檢查,確保使用。操作班組的工人,應熟練地掌握氧氣呼吸器等的使用和搶救方法。
儀表和閥門
1.每臺氨壓縮機的吸排氣側、中間冷卻器、油分離器、冷凝器、貯氨器、分配站、氨液分離器、低壓循環器、排液器、低壓貯氨器、氨泵、集油器、充氨站、熱氨管道、油泵、濾油裝置以及凍結裝置等,均須裝有相應的氨壓力表。
2.氨壓力表不得用其他壓力表代替,且必須有制造廠的合格證和鉛封。氨壓力表量程應不小于最大工作壓力的1.5倍,不大于最大工作壓力的3倍,精度不得低于2.5級。蒸發壓力側應采用能測量真空度的氨壓力表。壓力表每半年須經法定的檢驗部門校正一次,其他儀表應符合有關部門的規定。
3.氨壓力表的裝設位置應便于操作和觀察,須避免凍結及強烈震動。若指示失靈,刻度不清,表盤玻璃破裂,鉛封損壞等,均須立即更換。
4.每臺氨壓縮機、氨泵、水泵、風機,都應單獨裝設電流表,應有過載保護裝置。
5.氨壓縮機間應設有電壓表,并定時記錄電壓數值。當電網電壓波動接近規定幅度時,要密切注意電流變化、電機溫升,防止電機燒毀。
6.經常檢查電氣設備的完好性。電纜管用不燃的絕緣材料包裹,大功率負荷電纜不得直接與聚苯乙烯或聚氨脂隔熱板型建筑物接觸。
7.氨壓縮機的吸排氣側、密封器端、分配站供液、熱氨站的集管上,應設置溫度計,以便觀察和記錄制冷裝置的運轉工況。
8.氨壓縮機上的高壓安全閥在吸排氣側壓力差達到16公斤力/厘米時應自動開啟;雙級壓縮機之低壓機(缸)上的中壓安全閥,當吸排氣側壓力差達到6公斤力/厘米時,應能自動開啟,以保護氨壓縮機。
9.冷凝器、貯氨器、排液器、低壓循環器、低力貯氨器、中間冷卻器等設備上均須裝有安全閥。當高壓設備壓力達到18.5公斤力/厘米,中、低壓設備壓力12.5公斤力/厘米時,安全閥應能自動開啟。
10.制冷系統安全管公稱管徑應不小于安全閥的公稱通徑。幾個安全閥共用一根安全管時,總管的通徑應不小于D32毫米,不大于D57毫米,安全閥泄壓管應高出氨壓縮機間房檐,不小于1米;高出冷凝器操作平臺,不小于3米。
11.氨壓縮機和制冷設備上的安全閥,每年應由法定檢驗部門校驗一次,并鉛封。安全閥每開啟一次,須重新校正。
12.在氨壓縮機的高壓排氣管道和氨泵出液管上,應分別裝設氣、液止回閥,以避免制冷劑倒流。
13.冷凝器與貯氨器之間應設均壓管,運行中均壓管應呈開啟狀態。兩臺以上貯氨器之間應分別設氣體、液體均壓管(閥)。
14.貯氨器、中間冷卻器、氨液分離器、低壓貯氨器、低壓循環器、排液器、集油器等設備,均應裝設液面指示器。玻璃液面指示器應采用高于最大工作壓力的耐壓玻璃管,并具有自動閉塞裝置。采用板式玻璃液面指示器則更好。
八、相關記錄
1、《氨機房運行記錄》—記錄機組運行、庫溫、容器、管道和設備操作情況—制冷操作工。
2、《氨機房維修記錄》—記錄機組、輔助設備、管道等維修情況—制冷維修工。
3、《設備及安全裝置維保和檢查記錄》—安全自檢和維保記錄—值班人員。
篇2:液氧液氮液氬充裝安全管理辦法
充裝場所應由槽車或消防車出入通道,并有足夠寬度,便于槽車或消防車通行。
充裝液氧容器的場所內的隔墻、屋頂建筑,不得低于GBJ16中的二級防火、耐熱的規定;建筑物的防雷要求,應符合GB50057的規定。
液氧的貯存、汽化、充裝、使用場所易設圍墻或柵欄;安全出口必須布置適當,一般需有分別布置在兩側的出入口,一旦發生危險時能使人員迅速撤離;氣化器的場所允許設一個出入口。門窗必須向外開。
液氧、液氮、液氬的特性及其危險
液氧、液氮、液氬均為低溫液化氣體,在101.325KPa壓力下,液氧沸點為-182.83℃;液氮沸點為-195.65℃;液氬沸點為-185.71℃。當與人體皮膚、眼睛接觸會引起凍傷(冷燒灼)。
低溫液體液體汽化為氣體時,體積會迅速膨脹,在0℃,101.325KPa狀態下。1L液體汽化為氣體:氧為800L;氮為647L;氬為780L。在密閉容器內,因液化汽體使壓力升高,易引起容器超壓危險。
液氧和氣氧是一種強助燃劑。
氮氣、氬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不可燃的惰性氣體,有很強的窒息性,會引起窒息危險。
充裝安全管理規定
安裝場所必須有良好的通鳳條件或設有換氣通風裝置,并能安全排放液體、氣體。
充裝場所必須設有安全出口,周圍應設置安全標志,安全標志的要求應符合GB2894的有關規定。
充裝容器的基礎必須堅實牢固,并應防火耐熱;安裝液氧設備的基礎必須無油脂及其它可燃物,嚴禁使用瀝青地面。
充裝場所附近必須有充足的水源,場所必須有滅火器材,場所周圍5m內不得有易燃易爆物,保持場地清潔干凈。
充裝場所應由槽車或消防車出入通道,并有足夠寬度,便于槽車或消防車通行。
充裝液氧容器的場所內的隔墻、屋頂建筑,不得低于GBJ16中的二級防火、耐熱的規定;建筑物的防雷要求,應符合GB50057的規定。
液氧的貯存、汽化、充裝、使用場所易設圍墻或柵欄;安全出口必須布置適當,一般需有分別布置在兩側的出入口,一旦發生危險時能使人員迅速撤離;氣化器的場所允許設一個出入口。門窗必須向外開。
液氧容器間的充裝間距,應不小于相鄰兩容器中較大容器者的半徑,且最小間距不小于1m。
液氧容器與其他建筑物、貯罐、堆場的建筑防火間距必須符合GBJ16的有關規定。當防火間距不能達到時,應建筑高于容器及防火物0.5m的防火隔墻,可減少防火間距到上述規定的1/2。
操作人員在充裝或處理低溫液體時,應戴上干凈易脫的皮革、凡布或棉手套。若有產生液體噴射或飛濺可能,應戴上護目鏡或面罩。處理大量低溫液體或低溫液體嚴重泄漏時,應穿上無釘皮靴,褲腳套在皮靴外面。
操作人員在充裝或處理液氧時,不得穿戴被油脂沾污的工作服和個人防護裝備,凡被油脂沾污過的衣服和防護用品必須更換;不得穿著有靜電效應的化纖服裝;不得穿有釘鞋。操作人員的服裝若已滲透了氧,則不得進入有明火的場所。必要時,必須更換衣服或經過充分的吹除,在大氣中至少吹除15min。
在進入通鳳不良有發生窒息危險場所處理液氮、液氬及其氣體時必須分析大氣含氧量,當含氧量低于18%時,操作員必須戴上自供式防護面具,并需在有專人監護下進行操作處理。空氣中含氧檢測方法可用"化學分析法"來測定。
操作人員的皮膚因接觸低溫液體或低溫氣體而被凍傷時,應及時將受傷部位放入溫水中浸泡或沖洗,切勿干加熱。嚴重的凍傷應迅速到醫院治療。
槽車容器管路系統有微小泄漏時,應及時檢修處理;有嚴重泄漏時,必須將槽車開到人稀、空曠安全處,逐漸排放,并應嚴格監護;排放時,人、車應處在上風向。排放液氧時,必須關閉汽車發動機;液氧波及區內嚴禁明火。
當槽車在途中發生重大事故,須及時報告當地有關部門進行處理,同時須做應急措施。
容器附近發生火災,若環境溫度有可能加速液體汽化時,可使用冷卻水噴射到容器外殼上進行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