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普查制度范本
(一)為查明隱蔽致災地質因素,及時處理煤礦地質災害,有效預防煤礦事故,根據《煤礦安全規程》(2016)第22條“煤礦企業應當設立地質測量部門,配備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儀器設備,及時編繪反映煤礦實際的地質資料和圖件,建立健全礦井地測工作規章制度”以及《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試行)》中地質災害與測量專業“制度建設”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二)總工程師具體負責煤礦地質災害普查及防治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技術管理。
(三)地測部門要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地質工作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程的要求做好地質災害普查具體工作,及時查明致災地質因素并提出防治建議。
(四)煤礦地質災害普查需要查明的致災地質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區、廢棄老窯(井筒)、封閉不良鉆孔,斷層、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區,井下應力集中區,導水裂縫帶,地下含水體、斷層滯后導水、采動離層水,井下火區,古河床沖刷帶、天窗等不良地質體及地表巖移沉降區、地面裂縫、地面塌陷區,排矸場,危坡,河流(水利設施)、
防洪排水設施等。
(五)采空區普查,應采用調查訪問、物探、化探和鉆探等方法進行,查明采空區分布、形成時間、范圍、積水狀況、自然發火情況和有害氣體等。應將采空區相關信息標繪在采掘(剝)工程平面圖和煤礦充水性圖上,建立煤礦和周邊采空區相關資料臺賬。
(六)廢棄老窯(井筒)和封閉不良鉆孔普查,應收集廢棄老窯(井筒)閉坑時間、開采煤層、范圍,是否開采煤柱和充填情況等資料。井田內及周邊施工的所有鉆孔都要標注在圖上,分析每個鉆孔封孔的質量。建立井田內廢棄老窯(井筒)、水源井、封閉不良鉆孔臺賬。
(七)斷層、裂隙和褶曲普查,應查明煤礦邊界斷層和井田內落差大于5m的斷層,查明煤礦內主要褶曲形態,收集煤礦裂隙發育資料,總結規律,編制煤礦構造綱要圖。其中,斷層普查主要包括斷層性質、走向、傾角、斷距,斷層帶寬度及巖性,斷層兩盤伴生裂隙發育程度,斷層富水性、與強含水層導通等情況。
(八)陷落柱普查,了解周邊煤礦陷落柱發育規律,查明煤礦內直徑大于30m的陷落柱,主要包括陷落柱發育形態、巖性、周邊裂隙發育程度、導水性等。
(九)瓦斯富集區普查,應查明煤層厚度、變化規律、煤質和瓦斯含量及賦存狀況,系統收集煤礦所有的瓦斯資料和地質資料,編制瓦斯地質圖,對煤礦瓦斯賦存情況進行分區,開展瓦斯防突預測預報工作。
(十)應力集中區普查,對煤層直接頂板堅硬的煤層要觀察其頂板垮落步距,防止頂板垮落步距過大造成沖擊地壓事故。對受集中應力影響的巷道、硐室要定期觀測變形量,防止崩塌破壞。
(十一)導水裂縫帶、底板擾動裂隙帶普查,應采用物探、鉆探實測和理論計算等方法確定煤礦導水裂縫帶高度和底板擾動裂隙帶高度,合理留設防隔水煤(巖)柱。如果煤層頂板受開采破壞,其導水裂縫帶波及范圍內存在富水性中等以上的含水層(體)時,在掘進、回采前,應當對含水層(體)進行疏干。
(十二)地下含水體、斷層滯后導水、采動離層水普查,應查明影響煤礦安全開采的水文地質條件,各種含水體的水源、水量、水位、水質和導水通道等,預測煤礦正常和最大涌水量。
(十三)井下火區普查,應查明火區范圍、密閉、氣體成分等情況,查明因采礦活動或地壓影響易造成漏風、煤體松散的地段。
(十四)古河床沖刷帶、天窗等不良地質體普查,應采用物探、鉆探等方法查明井田內巖漿巖侵入體分布范圍、古河床沖刷帶、古隆起、天窗等,將查出的不良地質體標繪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
(十五)地面致災因素普查,要對地面工業廣場、生活區及礦區范圍內的地表巖移沉降區、地面裂縫、地面塌陷區,排土(排矸)場,危坡,河流(水利設施)、防洪排水設施等進行定期巡查,加強重點部位的監測預防,確保不發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災害。
(十六)露天煤礦地質災害普查需查明的致災地質因素主要包括:邊坡,斷層、褶曲等地質構造,松散層、風化層、軟弱層,含水層,滑坡體及地表水體等。
(十七)對地質災害普查結果要進行建檔管理,查出的重大致災地質因素要及時向
上級企業匯報。
(十八)對查出的煤礦致災地質因素要按照定措施、定責任、定時限、定資金、定人員的“五定”原則進行防治。
(十九)對因地質災害普查及防治工作不到位,導致發生事故的,對相關責任人、責任單位按照《安全獎懲制度》進行處罰。
篇2:礦井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制度
第一節?總則
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是煤礦生產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防治地質災害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加強礦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尖兵”作用,超前、準確地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結合礦井生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節?職責劃分
一、生產技術科職責
(1)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
(2)編制礦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及臨時預報,并跟蹤驗證分析和總結。
(3)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編制上報工作。
(4)負責督促施工隊組按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或臨時地質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5)負責施工隊組超前探放水、地質鉆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務的安排及報工工作。
二、調度室職責
(1)負責井下開掘及回采過程中出現的地質條件變化時信息的傳遞。
(2)負責地質構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關協調工作。
三、通風隊職責
負責提供各采掘開頭面實測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數據、分析預測結果,用來作為地質預測預報資料。
四、隊組職責
(1)根據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2)根據職能部門的指令安排,負責本單位作業頭超前探放水、地質構造的鉆探施工。
(3)負責在掘進或回采過程中水文發生異常時,及時向礦調度室和地質測量科匯報。
第三節預測預報的主要依據
一、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依據
(1)根據《地質報告》中已經查明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陷落柱、沖刷帶、褶曲、薄煤區、查明的水文地質情況等進行預測預報。
(2)根據巷道在掘進、回采過程中實際揭露水文地質情況,利用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的規律,對相鄰巷道或工作面進行預測預報。
(3)根據超前鉆探探查結果,發現地質構造或富水區,進行補充臨時水文地質預報。
(4)根據精查地質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質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5)根據巷道施工過程中實際揭露巷道頂板淋水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6)利用有關水文地質科研成果進行預測預報工作。
(7)探查井田地質構造的導水性,總結地質構造的導水規律,預測預報礦井涌水情況。
第四節預測預報工作要求
一、工作要求
(1)生產技術科按《煤礦防治地質災害規定》及《防治地質災害安全質量標準化標準及考核評級辦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礦井地質、水文地質等原始資料,作為開展預測預報的基本工作內容。
(2)生產技術科在年、季、月初根據礦井生產銜接安排,編制年度、季度、月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部門審核后經總工程師簽字,于下一年度、季度、月度的第一個月日前報送有關職能部門及礦領導。
(3)生產技術科對上年度、季度、月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進行總結,評價預報準確率。分析預測預報不準確的原因,同時將總結備案。
(4)根據施工單位及調度室的反饋信息,施工現場出現地質構造時,地質工程技術人員應及時深入現場觀測,編寫臨時地質預報并發放施工隊組及相關職能科室。
(5)各施工單位生產技術員要認真參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并納入到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中,及時向職工學習貫徹,使生產作業人員了解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情況。學習要有記錄、簽字。生產技術科要不定期檢查貫徹學習記錄。
(6)相關施工隊組在預報下發后要嚴格按地質災害預報執行,當工作面水文地質情況發生異常變化時,必須及時向生產技術科反饋現場情況。
(7)地質人員必須跟蹤收集水文地質資料,現場情況變化較大時,及時跟蹤補充預報。
(8)生產技術科要嚴格按防治地質災害安全質量標準化要求,及時收集編錄原始地質資料、涌水資料,并分析總結規律,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預報的結果應能保證煤礦正常生產,不因預報錯誤造成工程事故。
(9)生產技術科要積極與有關科研單位開展防治地質災害科研工作,引進推廣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預測預報手段,提高預測預報的水平及準確度。
(10)《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必須在綜合分析各種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要做到及時、準確,能夠有效指導生產。
二、預測預報內容要求
(1)基本預測預報內容
①采掘工作面(巷道)名稱,現采掘位置,下月(季)計劃采掘范圍。
②頂板巖性,頂板裂隙發育程度。
③地質構造情況。
④對影響采掘的斷層、陷落柱、沖刷帶等地質構造要進行專門臨時預報。
⑤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2)斷層預測預報內容
斷層位置、性質、產狀、落差、影響范圍、含水性、導水性、建議或處理意見。
(3)陷落柱預測預報內容
陷落柱的位置、形狀、大小,陷落柱體與圍巖接觸部位的充填物性質和特征,陷落柱內巖塊的性質及充填物的密實程度。陷落柱裂隙和導水富水情況。
(4)沖刷帶預測預報內容
沖刷帶的位置,沖刷變薄帶方向和范圍,沖刷帶切割深度、范圍。富水情況。
(5)水文預測預報內容
充水因素分析:預測積水范圍、積水量、預測涌水范圍及涌水量大小。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篇3:防治地質災害資料技術報告等審批制度
1、地質、測量工作計劃、工程設計、報告、儲量變化等,必須按有關規程規定的審批制度進行。
2、組每年初應根據礦下達的生產計劃和生產實際編制該年度工作計劃,經總工程師批準后執行。
3、礦井地質報告每8~10年修編一次,完成后并經省一級煤炭管理部門審批。水平延伸地質報告在工程竣工半年內提交,并報總工程師審批。
4、組必須按設計部門提交并經總工程師批準后訴“委托書“要求的內容認真編寫地質說明書,完成后經總工程師批準交采掘區隊使用。
5、儲量的轉入、轉出、注銷、報損等,由組提供有關資料,經總工程師審查后,報礦及上級有關部門批準。
6、組在年初根據礦井實際情況負責編制該年度防治地質災害工作計劃,經總工程師批準后組織實施。防治地質災害計劃中已批準的防治地質災害工程設計由技術科負責編制。
7、地面防洪工程、汛期防水、排水、放水、堵水、探水、截水的施工與實施計劃、防治地質災害工作總結、成果報告等總工程師組織編制,礦長審批后執行,并報上級備案。
8、除井田邊界煤柱以外的其它各類防水煤柱以及排、放、堵、探水的施工設計由技術科編制,經科長簽字后報礦總工程師批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