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塵灑水管理制度范本
為了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煤塵的產生量和避免煤塵懸浮飛揚,給廣大職工提供良好的生產、作業環境,確保干部、職工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特制定左則溝煤業井下煤塵灑水管理制度。一、礦井建立防塵靜壓水池,利用靜壓水池向井下進行供水消塵,安裝全方位的防塵管路;在對本煤層進行注水時,煤層注水必須提前回采進行充分的注水,注水設專人定時觀察流量,隨時維護注水設備、處理跑漏水,及時回收追誰器材,記錄各孔壓力、流量、起止時間及注水量等,不得隨意停住水,停住超前小于50米;二、采區所有需擴修煤巷,在擴修前必須進行巷幫、巷頂注水,沒有進行煤壁注水嚴禁擴修。發現一處罰隊長200元,當事人100元;三、采面移架、升架降柱,裝煤、放煤、放炮前后進行噴霧灑水,并堅持使用水炮泥,發現一處違規現象,對當事人罰款50-100元;四、所有放煤口,轉載點必須安設噴霧裝置,做到開機開水,無水不生產,違者罰款100元,采、掘、修、運,每班清除所轄巷道中的浮煤、清掃或沖洗煤塵,以防煤塵飛揚,清掃的煤塵要運走;定期用水沖洗巷道頂、幫和支架上的沉積煤塵,沖洗下來的煤塵要清理運出;五、對主要巷道和硐室要進行刷漿。刷漿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體積比為1:1.4,用人工或機械噴灑在巷道幫、頂上。其作用是易觀察巷道中煤塵沉積情況,同時,還可覆蓋和固結已沉積的煤塵,使之不再飛揚;六、掘進工作面必須設置灑水管路,放炮后灑水,然后進行裝載工作,減少煤塵飛揚;七、所有的采掘回采工作面,做到“炮后消沉,有裝必灑”,每班清掃和清除巷道中的浮煤,定期或不定期要對大巷沖洗、刷白,運輸巷每日要對巷道進行清洗灑水;八、掘進巷道回風口20米內和距工作面30-50米范圍內,采煤工作面進風入口處和回風巷距工作面30-50米范圍內,必須安設水幕,經常保持噴霧,凈化通風;九、井下煤塵堆積厚度不得超過2毫米,連續長度不大于5米(煤塵堆積潮濕,手捏成團,輕震動不能飛揚者,不在此列)十、回采工作面防塵及除塵1、濕式作業: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割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0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噴霧,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8.0MPa。噴霧系統應與采煤機聯動,工作面的高壓膠管應有安全防護措施。高壓膠管的耐壓強度應大于噴霧泵站額定壓力的1.5倍。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必須停機。液壓支架必須安裝噴霧裝置,降柱或移架同步噴霧。液壓支架的噴嘴,應安設向相鄰支架之間進行噴霧的噴嘴,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和噴霧裝置。工作面液壓支架選用KYP-I液壓支架用自動噴霧降塵裝置,由“YPF-I液壓支架用自動噴霧控制閥”與鋼編高壓膠管總成、KJ系列管路系統接頭及附件、噴霧桿總成等部件安裝在液壓支架的液壓控制系統、供水管路中。實現煤礦井下綜采、綜放工作面“支架”移架、降架過程中以及跟隨采煤機自動噴霧降塵。該裝置特點:(1)“噴霧控制閥”將控制乳化液路和噴霧水路分開閉鎖,不會產生竄液現象;(2)有獨特的“記憶”功能,“支架”運動(升、降、進、退)過程中,可隨意控制噴霧時間,增強降塵效果;(3)可以實現本架噴霧、兩架或多架順序聯噴、手動或自動跟隨采煤機噴霧多種功能,且管路簡單,操作方便;(4)“裝置”具有多種噴霧降塵功能。其主要技術參數:(1)工作液:液壓支架用乳化液;(2)使用環境溫度:4℃~40℃;(3)工作液壓力:≤35Mpa。2、泵站應設置兩臺噴霧泵,一臺使用,一臺備用。3、煤層注水:采煤工作面配備煤層注水設備,對煤層進行采前注水,可有效減少工作面煤塵。4、通風除塵:搞好回采工作面的通風,防治懸浮粉塵積累,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嚴格控制進回風巷道的風速,防止煤塵飛揚;加強通風管理,提高通風質量,保證用風地點的風量,以便有效地沖淡有害氣體和粉塵。十一、掘進工作面防塵及除塵1、綜掘作業防塵(1)掘進機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0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2)掘進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掘進機司機工作地點和機組后回風側總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90%,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75%,若達不到要求,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等高效防塵措施;(3)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措施時,應對含塵氣流進行有效控制,以阻止截割粉塵向外擴散。2、炮掘作業防塵(1)鉆眼采取濕式作業,供水壓力0.3MPa,但應低于風壓0.1—0.2MPa,耗水量2—3L/min,以鉆孔流出的污水呈乳狀巖漿為準。(2)炮眼內應填塞自封式水泡泥,水泡泥的裝填量應在1節級以上。(3)放炮前應對工作面10m—15m地點安裝壓氣噴霧器實行放炮噴霧。霧幕應覆蓋全斷面并在放炮后連續噴霧10min以上。(4)放炮前應對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進行沖洗。(5)放炮后,裝煤(矸)前必須對距離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和裝煤(矸)堆灑水。在裝煤(矸)過程中,邊裝邊灑水,采用鏟斗裝煤(矸)機時,裝巖機應安裝自動或人工控制水閥的噴霧系統,實行裝煤(矸)噴霧。(6)鉆眼工作面地點的總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85%,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80%,放炮15min后的工作面地點的總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95%,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85%.3、通風防塵掘進巷道排塵風速不得超過4m/s,最低不得低于0.25m/s。4、其它防塵措施(1)距離工作面50m內應設一道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距離回風口10m設一道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2)距離工作面20m范圍內的巷道,每班至少沖洗一次;20m外的巷道每天至少沖洗一次,并清除堆積浮煤。5、錨噴支護的防塵(1)打錨桿眼宜實施濕式鉆孔,采取有效防塵措施后可采用干式鉆孔。(2)錨噴支護作業的防塵①沙石混合料顆粒粒徑不得超過15mm,且應在下井前灑水預濕。②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應配備捕塵除塵裝置。③采用低風壓近距離的噴射工藝,其重點是控制以下參數:??輸料管長度小于或等于50m工作風壓0.12—0.15MPa噴射距離0.4—0.8m④距錨噴作業地點下風流方向100m內應設置兩道以上的風流凈化水幕,且噴射混凝土時工作地點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十二、轉載點防塵及除塵轉載點落差宜小于或等于0.5m,若超過0.5m,則必須安裝溜槽或導向板。在煤炭運輸的各個轉載處均設噴霧噴頭;作業時進行噴霧降塵。在裝煤點下風側20m內,必須設置一道風流凈化水幕。十三、運輸防塵運輸巷內應設置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十四、其它防塵措施1、粉塵監測。礦井配備專職防塵人員和粉塵采樣器、呼吸性粉塵采樣器、測定儀等設備,在礦井建設和生產期間及時對井下粉塵進行監測和化驗。①總粉塵: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井下每月測定3次,地面每月測定1次。粉塵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一次。②呼吸性粉塵: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一次。③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每6個月測定1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必須測定1次。2、個體防護。所有接觸粉塵作業人員均配備防塵口罩及防塵安全帽,進行個體保護。3、井下設有完善的防塵灑水管路系統。4、防塵設施不供水,不準作業,防塵設備發生故障時不準作業。5、礦井應每周至少檢查一次防塵設施,對損壞的部件應及時更換,安裝位置不合要求時,要及時調整,要把礦井綜合防塵工作為安全檢查和工程驗收的重點項目。除采、掘工作面外還應當在裝、卸載、轉載點和煤倉下口和容易產生煤塵的地點設置灑水噴霧系統,并在產生煤塵的地點設置煤塵監測探頭與主機聯網。十五、全礦防塵設施的安設與拆除統一由輔助隊管理。采煤巷道防塵工作由綜采隊、綜掘隊負責,有綜掘隊安裝,采區平巷掘進完后,管路移交給綜采隊管理。采、掘、機對對本作業區域內的防塵設施進行負責管理,通防部負責監督;十六、機電、運輸負責全礦防塵系統的防塵池、主體巷道、采區分支巷道等設施、設備的安裝維修管理工作;通防部負責對日常各區域防塵系統是否正常使用進行監督;凡是出現三天以上未正常使用的,一次處罰管理負責人50元;十七、運輸工在使用防塵設施的過程中,必須愛護、保護好防塵設施。運輸工及全礦其他員工凡出現正常性損壞的,除賠償正常損失外,另外對其罰款50元;全礦職工都必須愛護、保護好防塵設施,讓我礦有一個“健康”的防塵灑水系統,使其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煤塵的產生量和避免煤塵懸浮飛揚,給廣大職工提供良好的生產、作業環境,確保干部、職工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
篇2:S礦防煤塵管理制度
1、生產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防塵用水量每年進行核算一次,地面要建立永久性防塵靜壓水池,其容量不小于200m3,并有備用水池。每年必須對水池進行一次清理。
2、井下所有主要進回風巷、主要運輸、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掘進巷道都必須敷設防塵灑水管路,每隔30-50米設一個三通閥門,保證正常的循環灑水滅塵,灑水管理要安設屏障,吊掛牢固,不拐死彎,接頭嚴密不漏水,并有專職管路維修工。采掘工作面巷道管路安設距工作面距離不得大于20m,且工作面供水壓力保證在1.5MPa以上,保證采掘工作面灑水滅塵,任何灑水管路不得兼作排水管。
3、井下各轉載點:溜子機頭、皮帶機頭、煤倉、裝載點都必須安設噴霧灑水裝置,保證正常噴霧灑水,設施要靈敏可靠,霧化程度好,并逐步實現噴霧灑水自動化。
4、井下所有主要進、回風巷,主要運輸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掘進工作面都必須安設凈化風流水幕,霧化后覆蓋巷道全斷面,保證靈敏可靠,使用正常,并逐步實現自動化。
5、采煤工作面綜合防塵距工作面回風50米范圍內安裝使用噴霧裝置,連續噴霧不小于10分鐘,霧化好,保證正常使用,綜采工作面要實行煤層注水,并建立注水臺賬,采掘工作面作業人員必須佩帶防塵口罩,并實現濕式打眼。
6、機采和機掘的工作面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采煤機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小于4MPa,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必須停機。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水壓不小于3MPa,外噴霧水壓不小于1.5MPa。如果內噴霧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外噴霧必須用噴咀霧化,噴霧流量每個滾筒不低于15L/min,霧化要覆蓋滾筒。綜采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移架噴霧裝置,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或除塵器,機掘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除塵器或防塵風機或其它有效的降塵措施。
7、建立灑水滅塵制度,配備足夠的專職灑水工,對井下所有巷道必須每周循環灑水一次,對煤塵易堆積的死角必須隨時進行灑水滅塵,對轉載點及易產生煤塵飛揚的地點必須及時進行灑水滅塵,確保各類巷道無煤塵堆積。各主要進風巷、運輸大巷必須每年刷白一次,每月必須填繪防塵系統圖,建立防塵設施管理臺賬,防塵設施檢查記錄。
8、礦井必須有煤塵爆炸性鑒定檢驗報告,確定煤塵爆炸指數。我礦3#、4#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必須集中布置隔爆水棚,并符合井下要求,主隔爆水棚設置地點:礦井兩翼與井筒相聯通的主要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相鄰采區之間的運輸巷和回風巷。輔助隔爆水棚設置地點:回采工作面進回風順槽和掘進巷道。隔爆水棚必須符合《煤礦用隔爆水棚通用技術條件》的規定,經國家質檢部門檢驗合格。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積計算,主要隔爆水棚不少于400L/m2,輔助隔爆水棚不小于200L/m2。水棚排間距應為1.2m-3m,主要水棚區長度不小于30m,輔助水棚區長度不小于20m,水棚之間的間隙與水棚同支架或巷壁之間的間隙之和不得大于1.5m,水棚邊與巷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1m,水棚距巷道軌面不應小于1.8m,水棚區內各排水棚的安裝高度應保持一致,水棚區巷道需挑頂時,其斷面積和形狀應與其前后各20m長度的巷道保持一致。水棚應設在巷道的直線段內,與巷道的交叉口、轉彎處距離不得小于50m,當水棚采用易脫鉤的布置方式時,水棚的掛鉤位置要對正,每對掛鉤的方向要相向布置(鉤尖與鉤尖相對)掛鉤角度為60-65度,鉤尖長度為25mm。水棚要經常保持完好和規定水量應每周檢查一次,并建立隔爆設施管理臺賬,檢查記錄。
9、礦井要配備足夠的測塵人員,并成立粉塵化驗室負責測塵和粉塵化驗工作。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對井上、下作業場所的粉塵進行測定,按規定井上測點每月測定一次,井下每個測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兩次,在測定全塵濃度的同時,還必須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測點布置要按規定布置,并開展個體粉塵測定工作,按規定還必須對粉塵分散度每半年測定一次,對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每次采樣后及時填寫采樣記錄,采樣結果帶回化驗室進行數據處理,必須當天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填寫在測塵記錄表中,上報有關領導及科室。
篇3:煤塵灑水管理制度范本
為了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煤塵的產生量和避免煤塵懸浮飛揚,給廣大職工提供良好的生產、作業環境,確保干部、職工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特制定左則溝煤業井下煤塵灑水管理制度。一、礦井建立防塵靜壓水池,利用靜壓水池向井下進行供水消塵,安裝全方位的防塵管路;在對本煤層進行注水時,煤層注水必須提前回采進行充分的注水,注水設專人定時觀察流量,隨時維護注水設備、處理跑漏水,及時回收追誰器材,記錄各孔壓力、流量、起止時間及注水量等,不得隨意停住水,停住超前小于50米;二、采區所有需擴修煤巷,在擴修前必須進行巷幫、巷頂注水,沒有進行煤壁注水嚴禁擴修。發現一處罰隊長200元,當事人100元;三、采面移架、升架降柱,裝煤、放煤、放炮前后進行噴霧灑水,并堅持使用水炮泥,發現一處違規現象,對當事人罰款50-100元;四、所有放煤口,轉載點必須安設噴霧裝置,做到開機開水,無水不生產,違者罰款100元,采、掘、修、運,每班清除所轄巷道中的浮煤、清掃或沖洗煤塵,以防煤塵飛揚,清掃的煤塵要運走;定期用水沖洗巷道頂、幫和支架上的沉積煤塵,沖洗下來的煤塵要清理運出;五、對主要巷道和硐室要進行刷漿。刷漿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體積比為1:1.4,用人工或機械噴灑在巷道幫、頂上。其作用是易觀察巷道中煤塵沉積情況,同時,還可覆蓋和固結已沉積的煤塵,使之不再飛揚;六、掘進工作面必須設置灑水管路,放炮后灑水,然后進行裝載工作,減少煤塵飛揚;七、所有的采掘回采工作面,做到“炮后消沉,有裝必灑”,每班清掃和清除巷道中的浮煤,定期或不定期要對大巷沖洗、刷白,運輸巷每日要對巷道進行清洗灑水;八、掘進巷道回風口20米內和距工作面30-50米范圍內,采煤工作面進風入口處和回風巷距工作面30-50米范圍內,必須安設水幕,經常保持噴霧,凈化通風;九、井下煤塵堆積厚度不得超過2毫米,連續長度不大于5米(煤塵堆積潮濕,手捏成團,輕震動不能飛揚者,不在此列)十、回采工作面防塵及除塵1、濕式作業: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割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0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噴霧,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8.0MPa。噴霧系統應與采煤機聯動,工作面的高壓膠管應有安全防護措施。高壓膠管的耐壓強度應大于噴霧泵站額定壓力的1.5倍。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必須停機。液壓支架必須安裝噴霧裝置,降柱或移架同步噴霧。液壓支架的噴嘴,應安設向相鄰支架之間進行噴霧的噴嘴,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和噴霧裝置。工作面液壓支架選用KYP-I液壓支架用自動噴霧降塵裝置,由“YPF-I液壓支架用自動噴霧控制閥”與鋼編高壓膠管總成、KJ系列管路系統接頭及附件、噴霧桿總成等部件安裝在液壓支架的液壓控制系統、供水管路中。實現煤礦井下綜采、綜放工作面“支架”移架、降架過程中以及跟隨采煤機自動噴霧降塵。該裝置特點:(1)“噴霧控制閥”將控制乳化液路和噴霧水路分開閉鎖,不會產生竄液現象;(2)有獨特的“記憶”功能,“支架”運動(升、降、進、退)過程中,可隨意控制噴霧時間,增強降塵效果;(3)可以實現本架噴霧、兩架或多架順序聯噴、手動或自動跟隨采煤機噴霧多種功能,且管路簡單,操作方便;(4)“裝置”具有多種噴霧降塵功能。其主要技術參數:(1)工作液:液壓支架用乳化液;(2)使用環境溫度:4℃~40℃;(3)工作液壓力:≤35Mpa。2、泵站應設置兩臺噴霧泵,一臺使用,一臺備用。3、煤層注水:采煤工作面配備煤層注水設備,對煤層進行采前注水,可有效減少工作面煤塵。4、通風除塵:搞好回采工作面的通風,防治懸浮粉塵積累,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嚴格控制進回風巷道的風速,防止煤塵飛揚;加強通風管理,提高通風質量,保證用風地點的風量,以便有效地沖淡有害氣體和粉塵。十一、掘進工作面防塵及除塵1、綜掘作業防塵(1)掘進機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0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2)掘進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掘進機司機工作地點和機組后回風側總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90%,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75%,若達不到要求,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等高效防塵措施;(3)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措施時,應對含塵氣流進行有效控制,以阻止截割粉塵向外擴散。2、炮掘作業防塵(1)鉆眼采取濕式作業,供水壓力0.3MPa,但應低于風壓0.1—0.2MPa,耗水量2—3L/min,以鉆孔流出的污水呈乳狀巖漿為準。(2)炮眼內應填塞自封式水泡泥,水泡泥的裝填量應在1節級以上。(3)放炮前應對工作面10m—15m地點安裝壓氣噴霧器實行放炮噴霧。霧幕應覆蓋全斷面并在放炮后連續噴霧10min以上。(4)放炮前應對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進行沖洗。(5)放炮后,裝煤(矸)前必須對距離工作面30m范圍內的巷道周邊和裝煤(矸)堆灑水。在裝煤(矸)過程中,邊裝邊灑水,采用鏟斗裝煤(矸)機時,裝巖機應安裝自動或人工控制水閥的噴霧系統,實行裝煤(矸)噴霧。(6)鉆眼工作面地點的總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85%,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80%,放炮15min后的工作面地點的總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95%,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不小于85%.3、通風防塵掘進巷道排塵風速不得超過4m/s,最低不得低于0.25m/s。4、其它防塵措施(1)距離工作面50m內應設一道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距離回風口10m設一道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2)距離工作面20m范圍內的巷道,每班至少沖洗一次;20m外的巷道每天至少沖洗一次,并清除堆積浮煤。5、錨噴支護的防塵(1)打錨桿眼宜實施濕式鉆孔,采取有效防塵措施后可采用干式鉆孔。(2)錨噴支護作業的防塵①沙石混合料顆粒粒徑不得超過15mm,且應在下井前灑水預濕。②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應配備捕塵除塵裝置。③采用低風壓近距離的噴射工藝,其重點是控制以下參數:??輸料管長度小于或等于50m工作風壓0.12—0.15MPa噴射距離0.4—0.8m④距錨噴作業地點下風流方向100m內應設置兩道以上的風流凈化水幕,且噴射混凝土時工作地點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十二、轉載點防塵及除塵轉載點落差宜小于或等于0.5m,若超過0.5m,則必須安裝溜槽或導向板。在煤炭運輸的各個轉載處均設噴霧噴頭;作業時進行噴霧降塵。在裝煤點下風側20m內,必須設置一道風流凈化水幕。十三、運輸防塵運輸巷內應設置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十四、其它防塵措施1、粉塵監測。礦井配備專職防塵人員和粉塵采樣器、呼吸性粉塵采樣器、測定儀等設備,在礦井建設和生產期間及時對井下粉塵進行監測和化驗。①總粉塵: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井下每月測定3次,地面每月測定1次。粉塵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一次。②呼吸性粉塵: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一次。③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每6個月測定1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必須測定1次。2、個體防護。所有接觸粉塵作業人員均配備防塵口罩及防塵安全帽,進行個體保護。3、井下設有完善的防塵灑水管路系統。4、防塵設施不供水,不準作業,防塵設備發生故障時不準作業。5、礦井應每周至少檢查一次防塵設施,對損壞的部件應及時更換,安裝位置不合要求時,要及時調整,要把礦井綜合防塵工作為安全檢查和工程驗收的重點項目。除采、掘工作面外還應當在裝、卸載、轉載點和煤倉下口和容易產生煤塵的地點設置灑水噴霧系統,并在產生煤塵的地點設置煤塵監測探頭與主機聯網。十五、全礦防塵設施的安設與拆除統一由輔助隊管理。采煤巷道防塵工作由綜采隊、綜掘隊負責,有綜掘隊安裝,采區平巷掘進完后,管路移交給綜采隊管理。采、掘、機對對本作業區域內的防塵設施進行負責管理,通防部負責監督;十六、機電、運輸負責全礦防塵系統的防塵池、主體巷道、采區分支巷道等設施、設備的安裝維修管理工作;通防部負責對日常各區域防塵系統是否正常使用進行監督;凡是出現三天以上未正常使用的,一次處罰管理負責人50元;十七、運輸工在使用防塵設施的過程中,必須愛護、保護好防塵設施。運輸工及全礦其他員工凡出現正常性損壞的,除賠償正常損失外,另外對其罰款50元;全礦職工都必須愛護、保護好防塵設施,讓我礦有一個“健康”的防塵灑水系統,使其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煤塵的產生量和避免煤塵懸浮飛揚,給廣大職工提供良好的生產、作業環境,確保干部、職工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