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防溜車管理辦法
一、機車車組防溜措施
1、機車運行前必須嚴格執行機車車輛操作規程行車,認真檢查機車機況是否良好,特別是機車剎車系統是否安全可靠,嚴禁車輛帶病運行。
2、機車組運行過程中嚴格執行有軌運輸管理辦法要求中“三不超、五不開”之要求。
3、機車組運行必須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機車組接班后嚴格檢查車輛防溜車設備與器具是否齊全(鐵楔、撬棍)。
4、機車在進洞需經調度室安排方可進入施工隧道內,機車組進入隧道內進行摘掛作業時必須嚴格執行車輛摘掛作業順序(安設好鐵楔阻車器)要求方可摘掛。嚴禁在運行中進行摘掛作業和利用慣性進行自然摘掛作業。嚴禁溜放所有車輛。
5、機車拖掛平板或砼罐車作業時,因施工需較長時間停車時司機不得下車,必須不間斷監視制動風缸風壓,當總風缸風壓低于500kpa時要及時補風,在線路坡度超過2.5‰作業時,且停車時間超過20分鐘時,調車員下車放置雙止輪器止輪,止輪器應放在車輛一側的兩端,必須緊貼車輪踏面,防止制動失靈時軌道車溜逸。
6、當需要摘掛單獨停放的平板車或其他車輛時,必須在車輛前后安設止輪器必須要安好壓實一側雙止輪器止輪,防止車輛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溜逸。
二、工區防溜車安全管理措施
1、洞內作業人員如發現有車輛溜車,應該盡快躲避至附近避車洞內并及時提醒周圍的工作人員主動避讓。
2、洞內作業人員在沒有施工作業時嚴禁在軌道上坐、臥、停留或休息。
三、防溜車其他要求
1、長陡坡應有防止溜車傷人的嚴密的安全措施,如:反坡隧道在襯砌、撿底、掌子面在等人員相對集中適當處,正坡隧道在洞口附近設置人員警戒或強制翻車顛覆裝置等。
2、嚴禁無軌機動車輛進洞,如確需,則必須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并認真執行。
3、非機動車無牽引車牽引下坡時,嚴禁溜放。
篇2:隧道防溜車管理辦法
一、機車車組防溜措施
1、機車運行前必須嚴格執行機車車輛操作規程行車,認真檢查機車機況是否良好,特別是機車剎車系統是否安全可靠,嚴禁車輛帶病運行。
2、機車組運行過程中嚴格執行有軌運輸管理辦法要求中“三不超、五不開”之要求。
3、機車組運行必須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機車組接班后嚴格檢查車輛防溜車設備與器具是否齊全(鐵楔、撬棍)。
4、機車在進洞需經調度室安排方可進入施工隧道內,機車組進入隧道內進行摘掛作業時必須嚴格執行車輛摘掛作業順序(安設好鐵楔阻車器)要求方可摘掛。嚴禁在運行中進行摘掛作業和利用慣性進行自然摘掛作業。嚴禁溜放所有車輛。
5、機車拖掛平板或砼罐車作業時,因施工需較長時間停車時司機不得下車,必須不間斷監視制動風缸風壓,當總風缸風壓低于500kpa時要及時補風,在線路坡度超過2.5‰作業時,且停車時間超過20分鐘時,調車員下車放置雙止輪器止輪,止輪器應放在車輛一側的兩端,必須緊貼車輪踏面,防止制動失靈時軌道車溜逸。
6、當需要摘掛單獨停放的平板車或其他車輛時,必須在車輛前后安設止輪器必須要安好壓實一側雙止輪器止輪,防止車輛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溜逸。
二、工區防溜車安全管理措施
1、洞內作業人員如發現有車輛溜車,應該盡快躲避至附近避車洞內并及時提醒周圍的工作人員主動避讓。
2、洞內作業人員在沒有施工作業時嚴禁在軌道上坐、臥、停留或休息。
三、防溜車其他要求
1、長陡坡應有防止溜車傷人的嚴密的安全措施,如:反坡隧道在襯砌、撿底、掌子面在等人員相對集中適當處,正坡隧道在洞口附近設置人員警戒或強制翻車顛覆裝置等。
2、嚴禁無軌機動車輛進洞,如確需,則必須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并認真執行。
3、非機動車無牽引車牽引下坡時,嚴禁溜放。
篇3: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一、目的
為保證臨床路徑工作持續有效深入開展。
二、范圍
適用于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成員。
三、內容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由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主任主持。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主要分為日常工作和召開會議兩部分。
1、 日常工作
(1)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所有成員在各自崗位上對于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負責收集各自崗位上發現的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報給委員會秘書,由秘書負責匯總整理。
(2各成員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學習,積極參加各相關專業的學術活動及臨床路徑方面的會議,不斷更新知識。
2、 召開會議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各相關部門工作協調會議;每年組織相關專家,對本院臨床路徑實施效果的評估與分析。
(1)由主任委員主持會議,如主任委員不能參會,可由主任委員指定副主任委員主持。
(2)會前成員根據所在醫院分管的工作范圍,收集資料,歸納分析后做出議題。
(3)議題遞交大會秘書,呈遞主任委員審核,并確定會議時間、地點。
(4)會議參會委員盡可能全部參加,部分議題范圍確實局限,可按相關成員選擇參會人員。
(5)建立專門會議登記本,記錄各委員發言,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路徑實施科室。
四、支持性文件
1、《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細則(2011年版)》
2、《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衛生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