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公司事故管理制度
1、總則
1.1、為了規范安全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落實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根據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第493號令)和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所稱的“安全事故”,是指沒有達到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規定
的“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的等級事故,僅僅發生在生產現場的所有造成人員傷害或帶來經濟損失的事故。
1.3、根據安全事故(以下簡稱事故)造成的人員傷害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事故一般分為以下類別:
(1)一類事故。是指發生輕傷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0元(含)以下的;
(2)二類事故。是指發生輕傷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0~50000元(含)以下的;
(3)三類事故。是指發生重傷或直接經濟損失50000元以上的;
(4)四類事故。是指雖未造成人員受傷或一定經濟損失,但影響較大給企業帶來一定信譽損失的。
1.4、事故報告應當及時、準確、完整,任何人對事故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及時、準確地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和事故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對事故責任人按照規定追究責任。
2、事故報告
2.1、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總經理;總經理接到報告后,應先后及時向集團分管領導與主管領導匯報。
(1)發生一類事故與二類事故,項目經理應在48小時內上報;
(2)發生三類、四類事故,項目經理應在24小時內上報。
2.2、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2)事故簡要經過;
(3)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害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4)已經采取的措施;
(5)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6)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3、事故應急處置
總經理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險,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事故發生后,總經理應該指定相關人員如實做好影像記錄,或者繪制現場簡圖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
4、事故調查
4.1、事故調查組成立權限:
(1)發生一類事故與二類事故,公司責成發生事故的項目部自行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2)發生三、四類事故,由公司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4.2、事故調查組履行下列職責:
(1)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害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
(2)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
(3)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4)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4.3、事故調查組有權向項目部和個人了解與事故有關的情況,并要求其提供相關文件、資料。
4.4、提交報告的時間:
(1)發生一類和二類事故,項目部在事故發生后7日內向公司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2)發生三類和四類事故,調查組在調查結束后7日內向公司領導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4.5、事故調查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1)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2)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3)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4)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5)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6)事故調查報告應當附具有關證據材料。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在事故調查報告上簽名。
5、事故處理
5.1、總經理與部門經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每發現一起,除扣除《生產經營主要指標績效考核責任狀》
“安全獎”的10%外,另按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予以罰款(發生影響較大事故的處1000元罰款):
(1)不立即組織事故搶救的;
(2)遲報或者漏報事故的;
(3)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不積極配合或者抵制調查的。
5.2、總經理與部門經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每發現一起,除扣除《生產經營主要指標績效考核責任狀》
“安全獎”的20%外,另按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予以罰款(發生影響較大事故的處2000元罰款):
(1)謊報或者瞞報事故的;
(2)拒絕接受調查或者拒絕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的。
5.3、總經理與部門經理未履行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導致事故發生的,按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一定比例予以罰款:
(1)發生一類事故的,免于處罰;
(2)發生二類事故的,按1%予以罰款;
(3)發生三類事故的,按2%予以罰款;
(4)發生四類事故,視情處3000-5000元罰款。
發生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的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第493號令)的等級事故,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從其規定。
篇2:港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效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應急預案,系指安全生產事故預案。應急預案管理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制定、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條應急預案必須經制定單位組織論證和審查,并經實施應急預案有關單位認可,由制定單位發布,印送與應急預案實施有關的單位。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2)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及其組成單位、組成人員、職責分工;(4)事故報告的程序、方式和內容;(5)發現事故征兆或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行動和措施;(6)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傷員救治)資源信息,包括隊伍、裝備、物資、專家等有關信息的情況;(7)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有關的具體通信聯系方式;(8)相關的保障措施;(9)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10)應急預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上一級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各級單位都應當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和有關作業崗位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單位和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經上一級管理單位審查。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的應急預案,以及生產經營單位涉及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報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涉及輻射、城市公用事業、道路交通、火災、鐵路、民航、水上交通、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種設備、電網安全等事故的應急預案,依據有關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抄報安全監管部門。
第六條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對與實施應急預案有關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對本單位其他人員和相關群眾進行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生產經營單位還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應急措施的培訓;應急預案所涉及的有關單位對應急預案中明確的與其相關的職責應當組織落實。
第七條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修訂。
第八條應急預案的演練與實施。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轄區內安全生產工作重點領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生產經營單位,每年應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各自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旦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應按照“分級、屬地”的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損失。
篇3:事故案例學習管理制度
1.隊部統一管理和掌握員工的案例學習,每月學習3次,每旬一次。學習內容和時間由隊內指定安排。
2.隊內由技術員負責制定學習計劃。
3.以班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副隊長和班長負責組織。
4.群安員負責記錄,記錄在本班的班組安全活動記錄上。
5.案例學習以觀看事故案例電影、案例文件、員工親身講述為主。
6.員工認真學習案例,每次學習完事故案例,留出員工分析討論的時間,每位員工針對本工作崗位認真吸取教訓,并認真記錄,尤其是安全,要提出預防改進措施。
7.學習完后,員工要在班組安全活動記錄本上簽名。
8.對于未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班組,將扣班組考核分數,對責任人罰款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