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可燃氣體安全管理規定

可燃氣體安全管理規定

2024-07-09 閱讀 5786

1目的

為了杜絕因可燃氣體泄露導致生產過程中員工中毒、氣體爆炸等事件發生,確保生產安全、有序運行,特制訂本規定。

2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公司各類可燃氣體作業區域的員工、設備設施。

3職能部門

可燃氣體安全小組為公司可燃氣體安全管理的最高部門,對公司可燃氣體安全管理負最高責任;安全小組負責每月組織一次專項檢查并組織召開會議,各單位向安全小組匯報本單位對隱患的排查方案、員工教育、整改措施、再檢查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決定可燃氣體及設施的相關安全操作問題,根據需要召開臨時會議,對檢查出的重大隱患做出安全風險評價,討論、決定責任單位的具體考核方案,制訂相應的整改方案。

4各單位管理職責

4.1安環科:負責對公司可燃氣體設備定期監察,組織安全檢查,不定期對可燃氣體區域人員、設備設施進行檢查。對查出的各單位未檢查到位的問題給予考核,作好記錄存檔;負責對各單位的安全制度、整改方案落實情況監督、監察,對未按安全制度、整改方案落實執行的給予加倍考核。

4.2安全員:每日到現場巡查可燃氣體區域的設備、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情況,發現隱患及時整改,消除不安全因素。建立隱患排查臺賬。

4.3生產運營部:負責檢查各單位對可燃氣體設備、設施的維護、保養、日常管理、檢修工作及設備安全的周檢查;負責保障可燃氣體設備、設施、配件的及時性和安全性。

4.4分廠:分廠廠長對本廠涉及可燃氣體區域的人員安全、設備設施的完好性及安全性全面負責,每月組織一次對設備設施,管件,閥門氣密性檢查,組織涉及可燃氣體員工的年度安全教育培訓,使員工清楚涉及可燃氣體崗位的危險源點。

4.5作業長:每日必須要班前、班中檢查本作業區的危險源點,必須保證可燃氣體的各類閥門、法蘭盤、可燃氣體設備、安全防護設施安全有效并定期維護保養,報警裝置嚴禁消音斷電,電動氣動閥靈活可靠,無泄漏;發現隱患及時整改,整改措施要以臺賬的形式記錄備查;作業前做好安全交底,班中做好員工的聯保互保,作業過程中做好安全檢查,杜絕違章操作,在涉及可燃氣體的區域檢修、維修要按照煤氣區域、煤氣設施多工種檢修作業安全操作規程、高危作業管理規定執行;維修后由使用方驗收,雙方負責人以書面形式簽字確認后方可使用。

4.6班組長: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工作前開好安全會,做好安全臺賬規范記錄,作業前要做好安全交底并認真填寫,隨時掌握本班組人員的情緒波動情況,確保生產安全運行,做好班后會的設備、安全設施總結。

4.7可燃氣體崗位工:應按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操作,遵守公司規定,可燃氣體區域崗位執行人員掛牌制,嚴禁無人值守、單人作業,進入可燃氣體區域作業、巡查必須佩戴便攜式報警儀,報警儀報警后立即查明原因,及時處理,做好超報記錄。

4.8財務部:負責保障可燃氣體設備、設施資金及時的投入到位。

5可燃氣體區域技術要求?

5.1各單位對可燃氣體區域相關設備的嚴密性負責,保證各配件材質、質量、耐壓設計復合國家標準,相關部位必須設置可靠隔斷、逆止和緊急切斷裝置,保證可燃氣體放散、通風排氣裝置的正常運行。

5.2各單位對可燃氣體區域相關管道應標有明顯的氣體流向標志、編號以及所有可能泄漏氣體的地方均應掛有提醒員工注意的警示標志,且各單位每年應對相關管道進行壁厚檢測,做好記錄。

6應急事故處置措施

6.1各生產運營單位結合實際制定可燃氣體應急事故預案,建立應急設施,配備應急裝備,儲備應急物資,對應急設施、裝備和物資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維護、保養,確保其完好可靠。

6.2制定可燃氣體應急事故的處置方案,制定演練計劃,每年演練應急事故處置方案不少于2次,對應急演練的效果進行評估。

6.3發生事故后,主要負責人應立即到現場組織搶救,啟動相關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展事故救援,防止事故擴大,應急結束后應編制應急救援報告。

7考核

7.1各單位沒有按照本規定執行的,發現一次考核責任員工200元、班長400元、作業長600元、安全員800元、主管領導1500元、廠長3000元。

7.2上述各職責部門均適用該考核規則。

8附則

本規定由綜合管理部起草并負責解釋,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篇2:可燃氣體氧氣含量檢測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規范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艙室可燃氣體和含氧量檢測要求,確保船舶建造安全,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適用于船舶建造密閉艙室含氧量和含有易燃易爆或可燃氣體艙室氣體含量的檢測。(以下稱測氧和測爆)

3檢測儀器

測氧儀和測爆儀應經國家或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合格并按規定的檢驗周期進行檢驗。每次使用前應依照其使用說明書或有關資料的規定檢查儀器是否正常,待確認該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后,方可開始測檢工作。測檢結束后,再一次復核儀器的正確性,證明儀器在測檢的全過程處于正常狀態。

4檢測人員

4.1測氧和測爆由經過培訓取得檢測資質的人員實施。

4.2檢測時實行雙人工作制。檢測人員在檢測時必須有一人進行監護。監護人不需有檢測資質。

4.3檢驗人員要穿好勞動保護服裝、防滑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根據情況使用合格的呼吸器以及安全帶或安全索。所用手電筒或照明設備應為防爆型。

4.4進入油艙、油柜進行測氧和測爆人員嚴禁攜帶火種、手機、對講機等物品,嚴禁穿著化纖服裝和穿帶釘鞋,禁止帶黑色金屬下艙,應佩帶防毒面具。

5含氧量檢測要求

5.1合格的氧氣含量在19.5%~23%。檢測合格的艙室應在其道門口處懸掛醒目的檢測數據板,應注明船舶名稱、艙室位置、檢測數據、是否允許進入、檢測人及檢測日期等參數。

5.2船舶建造過程中,凡被封閉的油艙、隔離空艙、箱柜、容器罐等需進行作業,作業前應進行含氧量檢測,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艙作業。

5.3檢測時應先在道門口檢測,確認合格后方可深入艙室或容器內檢測。檢測人員發現測氧儀報警必須馬上撤離,待進行有效通風后繼續進行檢測;也可利用長檢測管代替人員進入艙內進行檢測(具體操作方法由各企業自定,但是有人作業的艙室必須下到艙底檢測)。

5.4已加油的油艙等存有可燃氣體的艙室進入前還應滿足可燃氣體檢驗要求。

6可燃氣體檢測

6.1凡屬下列部位,確因需要進行熱工作業及使用非防爆型電動、氣動工具和內燃機設備等,必須到所屬企業安全部門申請檢測,取得《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氧量檢測證書》后,方可施工:

6.1.1船舶建造盛裝過易燃液體、氣體的容器、管道(如油艙、油柜、油罐及液化石油氣貯罐);

6.1.2乙炔站(發生器、瓶)、制氧站、液化石油氣庫(站)周圍禁區內;

6.1.3易燃易爆和危險化學品貯存場所以及加油站、油漆間等;

6.1.4油漆、泡沫噴涂作業和使用丙酮、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及其周圍禁區內;

6.1.5動力管系的動力溝。

6.2申請測爆應分別符合下列條件:

6.2.1船舶分段、艙室噴涂作業后,保持了至少四小時的有效的機械排風,油漆表面基本固化,并將該艙室的通風設備關停20分鐘后再進行檢測。

6.2.2要進行熱工工作的燃油艙(柜)、污油艙(柜)、滑油艙(柜)等,已進行有效的清洗和通風除氣,所有連通的管系閥門應關閉。

6.2.3要進行熱工工作的含油管系和其它可能存在可燃物的管系及閥門等附件,必須用熱水或蒸汽沖洗,清除管系內部油氣,保持與大氣流通,并與含油艙柜拆開、隔離。

6.2.4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倉庫、區域和場所應定期申請檢測,必要時,也可隨時申請檢測。

6.3檢測程序

6.3.1測爆人員接到檢測任務后,應掌握檢測艙室存在可燃性氣體的種類及爆炸極限和所檢測部位及其相臨艙室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和有毒有害氣體,在不了解情況時,不準盲目進入。

6.3.2凡進入危險作業艙室(場所)檢測前,應先校準儀器,然后在進口處檢測氧氣和可燃氣體的濃度,當氧氣濃度在19.5%-23%,可燃氣體的濃度在爆炸下限的5%以下時,方可進入艙內檢測。

6.3.3可燃氣體檢測點選擇:

a.艙外探測:將取樣管或探頭從洗艙孔放入艙內,取樣部位每艙應至少選艙的前后端各一處,每處一般測上、中、下三點。

b.進艙探測:在艙外探測可燃氣體的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5%,艙內測量選擇的測點應為油管口附近、洗艙“盲區”和艙內油氣積聚處所。

c.在艙室各測點的讀數中選大者為該艙記錄。

7允許熱工作業檢測條件

需熱工作業的艙室或場所,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7.1艙內或容器內含氧量達到19.5%~23%;

7.2已經檢測可燃氣體未超過爆炸下限的1%且再無產生易燃氣體的途徑,并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方可進行。

8檢測證書的簽發和失效

8.1每次檢測完畢,測爆、測氧人員必須在《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量檢測證書》上根據測得數據做出準確的鑒定,合格后簽證。

8.2可燃氣體檢測證書,只能證明檢測后簽發證明書上所指艙室(場所)內的可燃氣體處于相應的安全范圍,并不保證該艙室內的可燃氣體(石油氣、油漆溶劑)在檢測后保持永遠不變。因此,對允許熱工工作的艙室(場所)及周圍區域內,在施工前(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復測,發現疑問應立即停止施工,再次申請復測。待可燃氣體排出并經檢測合格符合要求時方可繼續施工。施工前要認真檢查現場各種消防設施的完備性,以便采取應急措施。證書簽發后,如在證書所指的艙室(場所)內發現任何在檢測時已關閉或關緊的管道和閥門被開啟、損壞致使油類或石油氣重新進入時,證書則失效。

8.3證書簽發的部位,不應包括各種管系、泵及其人員進不去和儀器擺不進的狹小部位,所以對這些部位的熱工工作應特別注意。事前必須采取通風和一端拆開等措施。

8.4熱工工作的標準,必須嚴格要求,嚴加控制。熱工工作的艙室(處所)可燃氣體濃度不準超過可燃氣體爆炸下限的1%。

8.5熱工作業的艙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必要時,應采取機械排風和開工藝孔等措施。

9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