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和范圍
為規范公司氧氣使用、管道安裝、管道置換、氧氣區域警示標識、管道脫脂等,提高氧氣使用安全,保障生產、檢修順利進行,特制定本規定。
本規定適用于公司所有使用氧氣的工序、外協單位、工程建設單位。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深度冷凍法生產氧氣及相關氣體安全技術規程》(GB16912-2008)
《脫脂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HG20202-2000)
《工業管道的基本識別色、識別符號和安全標識》(GB7231-2003)
《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公告六條規定》(安監總局令第70號)
3職責
3.1安全環保部
3.1.1負責制定氧氣安全管理規定,并監督落實。
3.1.2負責對氧氣使用單位的安全標識、警示標識進行監督和檢查。
3.1.3負責組織各單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普及氧氣安全知識。
3.2生產運行部
3.2.1負責對氧氣生產、使用單位的生產、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3.2.2負責對新增加的氧氣管線進行使用登記和審批,對管道敷設和安裝方案審核。
3.3設備管理部
3.3.1負責對氧氣設備上的相關安全附件定期校驗。
3.3.2負責氧氣設備設施的檢維修工作。
3.3.3負責審核氧氣設備設施脫脂施工方案進行審核。
3.3.4負責組織對新建氧氣管道、設施脫脂進行確認。
3.4各使用車間
3.4.1負責氧氣管道的置換、氧氣區域警示標識懸掛。
3.4.2負責對使用氧氣的設備及安全防護設施進行日常檢查和維護。
3.4.3負責對氧氣使用崗位進行氧氣安全培訓。
4管理內容和要求
4.1氧氣使用及維修要求
4.1.1氧氣使用點應遠離易燃易爆存放處(包括油庫、廢舊擦機布處理點等)。
4.1.2凡與氧氣接觸的設備、管道、閥門、儀表及零部件嚴禁沾染油脂。氧氣壓力表必須設有禁油標志。
4.1.3操作、維護、檢修氧氣生產系統的人員所用工具、工作服、手套等用品,嚴禁沾染油脂。
4.1.4氧氣閥門使用必須由專人負責,氧氣閥門開啟時必須緩慢進行,操作人員應站在閥門的側面。
4.1.5對氧氣管道或閥門等進行在檢維修作業時應將氧氣進行排空,確認壓力降為零、吹掃置換分析合格后方可進行檢維修作業,作業前必須將工具及備件等進行嚴格脫脂處理,以免發生燃燒爆炸。
4.1.6對氧氣閥門及管道進行維修時,維修人員不得戴沾有油污的手套,維修工具必須是專用銅制工具,且進行嚴格的脫脂。
4.1.7氧氣放散時,在放散口附近嚴禁煙火,氧氣的各種放散管均應引出室外,并放散至安全處。維修人員及監護人員的通信工具必須處于關閉狀態,工作外人員必須隔離到警戒范圍之外。
4.2氧氣管道安全要求
4.2.1氧氣管道在安裝、檢修后或長期停用后再投入使用前,應將管內殘留的水分、鐵屑、雜物等用無油干燥空氣或氮氣吹掃干凈,吹掃壓力不得超過容器和管道的設計壓力,流速應不小于20m/s,直至無鐵銹、塵埃及其他雜物為止。
4.2.2在吹掃前應把閥門等拆卸下來(包括已經校正的開孔和過濾器),防止受損。
4.2.3嚴禁用氧氣吹掃管道。
4.2.4吹掃期間,同一回路上要進行數次吹掃,直到無異物排出。
4.2.5空氣吹掃時,五分鐘內檢查用白布或白漆涂過的靶板,其上無鐵銹、塵土、水份及其它臟物為合格。
4.2.6廠區架空氧氣管道每隔80~100m應設有防雷、防靜電接地措施;廠房內氧氣管道應有防靜電接地措施,氧氣管道的法蘭、螺紋接口兩側應用導線作跨接,其電阻應小于0.03Ω。
4.2.7與油質、有可能泄漏腐蝕性介質的管道共架時,應設在該類管道的上方或支架兩側。除為氧氣管道服務的電控、儀控電纜(或共架敷設的為該類管道服務的專用電纜)外,其余電氣線路不準與氧氣管道共架敷設。
4.2.8氧氣管道可沿生產氧氣或使用氧氣的建筑物構件上敷設,且該建筑物應為一、二級耐火等級。
4.2.9氧氣管道安裝前必須對管道、閥門、法蘭、墊片等連接部件進行充分脫脂,脫脂合格后方可連接。
4.2.10焊接氧氣管道必須用氬弧焊打底,具有專業焊接資格人員進行焊接。
4.2.11氧氣管道安裝完畢后,利用氮氣或干燥無油壓縮空氣進行吹掃,反復吹掃分析合格后方可送氧。
4.2.12送氧時應注意緩慢送氧,逐漸提升氧氣壓力,升壓應逐級進行,先升50%的試驗壓力,經檢查后,再以10%的試驗壓力級差逐級升壓,每級停留不小于3min,達到試驗壓力后穩定5min,以無變形,無滲漏為合格。
4.2.13對氧氣管道進行動火作業,須按公司《動火作業安全管理規定》要求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和其他相關作業票證,并得到批準后方可作業。
4.3氧氣管道置換要求
4.3.1氧氣管道置換由氧氣使用單位編制置換方案。由生產運行部對置換方案進行審核,并協助氧氣使用單位進行置換工作。
4.3.2氧氣管道置換以氮氣為主,干燥無油壓縮空氣為輔助。
4.3.3氧氣管道置換,必須做到不留死角,將支管上的放散點都打開,吹掃必須持續一段時間,分析合格為標準。具體時間根據管路的復雜程度和管路的長短來決定。
4.3.5氧氣管道置換放散點周圍應有人監護,防止使用氮氣置換時,有非作業人員進入,造成人身傷害。放散點周圍應拉設警戒線、設置安全警示牌,防止無關人員意外進入。
4.3.6置換結束后應該隔離置換氣源,將置換管道內的殘余氣體排放干凈后,檢測氧氣濃度合格后方可作業。
4.4氧氣區域警示標識懸掛及管道安全色涂刷要求
4.4.1氧氣區域警示標識主要是指回避火源類,由火源弱到強的依次是,避免陽光直射、遠離熱源、遠離火源、禁止使用產生火星的工具、禁止接觸熱源、禁止接觸易燃易爆物。
4.4.2氧氣出口閥門處應該懸掛“禁油”標識(禁油閥門除外)。
4.4.3氧氣管道涂色應符合《工業管道的基本識別色、識別符號和安全標識》(GB7231)及公司有關要求。
4.5氧氣管道組成件及儀表脫脂
4.5.1已鋪設的管道,宜拆卸成管段或用循環脫脂劑的方法進行脫脂。不能拆卸或循環脫脂有困難的管道,應在鋪設前進行脫脂,脫脂后應保持不被污染。
4.5.2有明顯銹蝕的管子應經噴砂或采用其他方法清除鐵銹后,再用脫脂劑脫脂。
4.5.3管子內表面脫脂,宜在管內注入脫脂劑,管端用木堵或用其他方法封閉。
4.5.4大口徑管子宜用擦拭法擦洗,小口徑管子宜整根放在脫脂劑內浸泡1~1.5h。
4.5.5預制好的管段宜在連接后用循環脫脂的方法進行脫脂,并應在保證脫脂劑能循環到需要脫脂的全部內表面。密封面應單獨脫脂,脫脂循環的時間不少于30min。
4.5.6管子外表面的脫脂可用擦拭法擦洗。
4.5.7閥門應在研磨試驗合格后進行脫脂。脫脂前應將閥門拆成零件清除鐵銹等雜物,侵入脫脂劑1~1.5h。螺栓與金屬墊片可采用同樣方法脫脂。閥門殼體,可用擦拭法進行脫脂。
4.5.8非金屬墊片應選用適當脫脂劑進行脫脂,墊片侵入脫脂劑內1~1.5h,取出后應懸掛在空氣流通處或通風裝置內吹干,直至無脫脂劑氣味為止。管道脫脂完成后應采取紫光燈照射和白濾紙擦拭法進行檢查;脫脂完成后應采取氣相防銹塑料膜進行封口保護。
4.5.9易拆卸的儀表進行脫脂時,應拆下需脫脂的部件、附件及填料,放入脫脂劑中進行浸泡,浸泡時間應為1~2h。
4.5.10不易拆卸的儀表進行脫脂時,宜采用灌注脫脂劑的方法,灌注后浸泡時間不應少于2h。
4.5.11脫脂劑使用前應進行含油量分析。含油量分析要求:油量100~500mg/l時僅用于粗脫脂,>500mg/l時不得使用,使用脫脂劑必須采用分析,含油量不超過0.03%。含油量檢驗:不定期取樣送專檢部門化驗。
4.5.12脫脂后的設備、管道,不得使用含油的介質進行壓力試驗及吹掃。
4.5.13脫脂檢驗標準:
(1)凡經脫脂的管材及附件都要進行外觀檢查,不得有任何外來物或殘余物粘在上面。
(2)檢驗方法:
用清潔干燥的白色濾紙擦抹脫脂件表面,無油脂熒光為合格。
(3)對檢驗不合格的脫脂件,必須重新脫脂。
(4)所有脫脂件必須經有關人員檢驗合格后,再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式,未經認證的,視不脫脂不合格,必須重新脫脂。
4.5.14除銹、脫脂后的管道應用塑料布將管端封好,防止再被污染。
4.5.15對已經脫脂的管道及管件存放時嚴禁與帶油類物質放在一起。應設置已脫脂管道、管件區。
4.5.16酸洗脫脂之前不得將管子、管件與閥門開口端的蓋帽拆除。
5考核
各部門、車間執行本規定的情況由安全環保部進行監督、檢查,結果按公司相關安全管理考核辦法進行考核。
篇2:氧氣天然氣集中供氣系統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了加強天然氣和氧乙炔集中供氣系統的管理,安全使用天然氣和氧乙炔氣體,防止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特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企業船舶建造天然氣和氧乙炔氣體集中供氣的安全管理工作。
3基本要求
3.1氧氣、天然氣管道設計、安裝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經公司安全、保衛、設備、總務、生產等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后才能使用。
3.2管道氣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消防知識的培訓,熟悉本崗位操作要求、各種氣瓶技術特性和可能發生的故障和事故以及應采取的應急措施和處理方法。
3.3氣站應建成能遮陽、遮雨、通風良好的結構,有良好的防雷設施,房內嚴禁煙火,確保消防器材始終處在有效期內,周圍20米內禁止熱工作業,氣站周圍做好嚴禁煙火的標識。
3.4站管理部門和氣體使用維護部門應建立有關安全管理須知和操作規程。
3.5送氣站內所有電器設備必須采用防爆型,壓力表必須是法定計量單位的防爆型壓力表。
3.6管道氣瓶站內不準放置任何可燃物品,要配備足夠適用的消防器材和設施,設有禁火標志。
3.7操作工禁止穿有鐵釘的鞋及可能引起靜電火花的衣物,并嚴禁吸煙和帶入火種。
3.8操作者在使用中必須經常對管道氣情況作認真檢查,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輸氣使用。使用中必須確保管道和連接口不漏氣,天然氣和乙炔接口必須安裝防止回火裝置,接口膠管必須牢固(用鐵線或卡馬綁好),接口管附近不得隨意動火。
3.9管道總送氣站內氣瓶放置要平穩,預留人行通道,任何高壓連接閥不得有漏氣現象(包括瓶咀與管道口之間),減壓表輸入氣壓情況必須正常。
3.10禁止戴有油污的手套和工具操作氣瓶,以防引起爆炸。
3.11在開啟瓶閥和減壓器時,人要站在側面,開啟的速度要緩慢,防止材料零件溫度過高或氣流過快而產生靜電火花,造成燃燒。
3.12使用人員不準任意修改氣壓調節閥,如有故障應交由專業人員修理。
3.13操作者在作用中發現氣瓶管道有漏氣現象和其它異常情況,應馬上停止供氣,并報有關部門修理。
3.14空瓶寫上標記或放置在空瓶區域,牢固堆放在一邊,不得妨礙任何通道和造成某些隱患。
3.15天然氣萬一發生泄漏會聚集在一定的空間內,應在事故現場周圍劃出禁火區域。嚴禁火種入內,消除泄漏后采取有效通風措施,再測爆測氧合格后,才能解除警戒。
3.16機動車輛不允許進入集中送氣站內。
4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
篇3:乙炔氧氣使用儲存管理規定
1乙炔、氧氣的使用
1.1進行乙炔、氧氣焊割工作的人員必須持有相應的“特種作業”資格證書。
1.2使用中的氧氣瓶和乙炔瓶應垂直固定放置,放置在露天的氣瓶,應用帳棚或輕便的板棚遮護,以免受到陽光的爆曬。
1.3嚴禁將電源線搭放在氧氣瓶、乙炔瓶設備和管線上。
1.4乙炔和氧氣軟管在工作中應防止沾染油脂或觸及金屬熔渣。
1.5禁止把乙炔及氧氣軟管放在高溫管道上。不得把重物、熱物壓在軟管上,也不得把軟管放在運輸道上,不得把軟管和電焊用的導線敷設在一起。
1.6乙炔氣瓶禁止放在高溫設備附近,應距離明火10米以上,使用中應與氧氣瓶保持8米以上距離。
1.7乙炔瓶上應裝阻火器,防止回火并經常檢查,以防阻火器失靈。
1.8乙炔管道應裝薄膜安全閥,安全閥應裝在安全可靠的地點,以免傷人及引起火災。
1.9在連接減壓器前,應將氧氣瓶的輸氣閥門開啟四分之一轉,吹洗1-2秒鐘,然后用專用的扳手安上減壓器。工作人員應站在閥門連接頭的側方。
1.10氣瓶上的閥門或減壓氣門,若發現有毛病時,應立即停止工作,進行修理。
1.11在接受氧氣瓶時,應檢查印在瓶上的試驗日期及試驗機構的鑒定。過期或未經過水壓試驗或試驗不合格者不準使用。
1.12運到現場的氧氣瓶,必須驗收檢查。如有油脂痕跡,應立即擦拭干凈;如缺少保險帽或氣門上缺少封口螺絲或有其它缺陷,應在瓶上注明“注意!瓶內裝滿氧氣”,退回發貨單位。
1.13氧氣瓶應涂天藍色,用黑顏色標明“氧氣”字樣;乙炔氣瓶應涂白色,并用紅色標明“乙炔”字樣。氣瓶在保管、使用中,嚴禁改變氣瓶的涂色和標志,以防止層涂色脫落造成誤充氣。
1.14氧氣瓶內的壓力降到0.196千帕,不準再使用。用過的瓶上應寫明“空瓶”。
1.15氧氣閥門只準使用專用扳手開啟,不準使用鑿子、錘子開啟。乙炔閥門須用特殊的鍵開啟。
1.16在工作地點,最多只許有兩個氧氣瓶;一個工作,一個備用。
1.17嚴禁使用沒有減壓器的氧氣瓶。
1.18在焊接中禁止將帶有油跡的衣服、手套或其它沾有油脂的工具、物品與氧氣瓶軟管及接頭相接觸。
2乙炔瓶、氧氣瓶儲存:
2.1儲存氣瓶的倉庫應具有耐火性能,門窗應向外開,裝配的玻璃應用毛玻璃或涂以白漆,地面應該平坦不滑,撞擊時不會發出火花。
2.2儲存氣瓶倉庫周圍10米以內不得堆置可燃物品,不得進行鍛造、焊接等明火工作,也不得吸煙。
2.3倉庫內應設架子,使氣瓶垂直立放,空的氣瓶可以平放堆疊,但每一層都應墊有木制或金屬制的型板,堆疊高度不得超過1.5米。
2.4氧氣瓶不準與乙炔氣瓶或其它可燃氣體的氣瓶儲存在同一倉庫內。
2.5儲存氣瓶的倉庫內不準有取暖設備。
2.6儲存氣瓶的倉庫內,必須備有消防用具,并應采取防爆的照明,室內通風良好。
3乙炔瓶、氧氣瓶的搬運:
3.1氣瓶搬運應使用專門的抬架或手推車。
3.2運輸氣瓶時應做好防止互相撞擊的措施。
3.3全部氣瓶的氣門都應朝向一面。
3.4用汽車運輸氣瓶時,氣瓶不準順車廂縱向放置,應橫向放置。氣瓶押運人員應坐在司機駕駛室內,不準坐在車廂內。
3.5為防止氣瓶在運輸途中滾動,應將其可靠地固定住。
3.6用汽車敞車運輸氣瓶時,應用帆布遮蓋,以防止烈日爆曬。
3.7不論是已充氣或空的氣瓶,應將瓶頸上的保險帽和氣門側面連接頭的螺帽蓋蓋好后才許運輸。
3.8運送氣瓶時,必須保證氣瓶不致沾染油脂、瀝青等。
3.9嚴禁把氧氣瓶及乙炔瓶放在一起運送,也不準與易燃物品或裝有可燃氣體的容器一起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