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油氣集輸安全檢查規范

油氣集輸安全檢查規范

2024-07-09 閱讀 4952

第一章?油氣集輸一般檢查內容

一、安全組織機構

1、企業應設安全生產委員會,基層設立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HSE、消防、事故應急救災等安全組織網絡;

2、各級行政正職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者,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重要單位設立一名行政副職具體負責安全工作,且對其負有直接責任;

3、油氣集輸站庫、關鍵生產裝置及要害生產部位應設立安全工程師和專職安全員,班組設有兼職安全員。

二、安全生產職責

單位應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項安全生產職責,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安全生產第一責任者職責;

2、主管安全領導職責;

3、領導承包安全職責;

4、部門安全職責;

5、工程技術人員職責;

6、專(兼)職安全員職責;

7、班組長職責;

8、崗位工人職責。

三、安全基礎資料

單位安全基礎資料應符合以下要求:

1、單位工作方針目標中應有安全生產內容;

2、上級各類安全文件、標準、規范及安全生產獎懲規定等應及時傳達,并妥善保管;

3、基層隊及班組的安全生產活動內容齊全,記錄認真,并有針對性;

4、班組有安全生產月度動態掛牌評比表;

5、生產崗位建立“三圖一表一案”(設備平面布置圖、安全巡回檢查點圖、事故原因分析圖、班組或崗位生產日報表;事故應急預案);

6、基層隊、班組應有HSE工作考核內容;

7、生產裝置、設備應有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四、安全教育

1、開展以國家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令和法規為中心內容的基本教育。

2、特種作業人員和特種設備操作人員應進行特種作業專業知識培訓與教育,并做到持證上崗。

3、新入廠人員,應進行入廠三級教育;調換工作、崗位的人員,應進行上崗前安全教育。

4、根據季節、節日特點和工作環境,對職工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

5、堅持基層隊每月一次、班組每周一次安全教育活動。

6、堅持經常性事故案例教育。

五、防火防爆

1、工業動火

工業動火嚴格執行SY5858和Q/SH10200993的規定。

2、消防

(1)按站庫危險等級設立義務消防隊,人員不少于單位職工總數的60%~70%;

(2)義務消防隊員應進行專業消防知識教育,義務消防隊一年不少于兩次實踐演習,消防人員的訓練與演習應嚴格執行SY/T6229-1996第5、6、7章的規定;

(3)消防器材、設施的配備應符合GB50183-2004第7章和GBJ140的規定;

(4)消防器材正確擺放,設專人管理,定期檢查,按標準要求報廢,嚴禁挪作他用;

(5)消防路上方的各種架空線路、管路支架,應有明顯的限高標志,消防道路嚴禁堵塞;

(6)其它應注意事項按國家消防法規和SY/T6320-1996第12章的有關規定執行。

3、易燃易爆場所的一般安全要求

(1)油氣儲運設施、設備的接地裝置應符合SY5984-1994第4、5、6章的規定。

(2)罐區防火設施的配備應符合GB50183-2004第5章第3節的規定。

(3)罐區防火堤及隔堤的設置應符合GB50183-2004第5.3.3、5.3.4的規定;油田混合烴貯罐區的防火隔墻應符合本規范6.5的規定。

(4)油田混合烴灌裝間、操作間和氣瓶庫的防火設計應符合GB50183-2004第5章、GB50160-1992第4章的有關規定。

(5)儲油罐呼吸閥、安全閥、阻火器齊全完好、靈活好用,定期維護保養;液壓呼吸閥的液位保持在規定的范圍內;安全閥每年至少檢定一次,加好鉛封,并有記錄。

(6)甲、乙類生產設備、設施和高大建(構)筑物,應有可靠的防靜電、雷電措施。

(7)有爆炸危險性的甲、乙類生產廠房,應安裝可燃氣體監測報警儀,報警儀一年至少檢定一次,并保證靈敏可靠。

(8)上崗人員應穿戴防靜電服裝。

六、鍋爐和壓力容器

1、鍋爐

(1)生產運行的鍋爐運行前應辦理注冊登記手續。

(2)運行的鍋爐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壓力表、安全閥、水位計及其他報警裝置等安全附件齊全準確,靈敏可靠,并按規定的周期校驗、檢定;

②鍋爐確保在無水垢條件下運行,連續運行的鍋爐,通常年最大結垢量不應超過1mm;

③爐體保溫良好,無漏風漏煙現象,爐體表面溫度不超過35℃。

(3)備用或停用的鍋爐應采取防腐措施,搞好保養與維護。

(4)鍋爐用水應符合GB1576的規定。

2、壓力容器

(1)壓力容器應按《壓力容器使用與登記管理規定》的規定逐臺建檔、編號、注冊、辦理使用證,編制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2)壓力容器的安裝、使用、管理與維修,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5章的規定。

(3)安全閥、爆破片、壓力表、液位計等安全附件的選用,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6章的規定。

(4)壓力容器應定期檢驗。

七、電氣

1、有爆炸危險性的甲、乙類生產區域的電氣設備應是防爆型的,并符合安全等級要求。

2、架空電力線、通訊線等明線路不應跨越易燃易爆區域;當架空線路與易燃易爆區域鄰近時,其安全距離應符合GB50183-2004表3.0.4、表3.0.5及4.1.6條的規定。

3、按規定對電氣安全用具進行耐壓試驗,試驗結果記入安全用具技術檔案。

4、電機運行和低壓照明,受電端的電壓波動幅度及電流、溫升不超過下列值:

(1)35kV及以上高壓供電和對電壓質量有特殊要求的電壓變動幅度為額定電壓值的±5%;

(2)10kV及以下高壓供電和低壓電力電壓變動幅度為額定電壓值的±7%;

(3)低壓照明電壓變動幅度為額定電壓值的+5%~-10%;

(4)電流不超過設備規定的額定值;

(5)電機溫升不超過設備規定的允許值。

5、維修電器設備時,應首先切斷電源,進行可靠接地,并懸掛警示標志,經專業人員測試確認無電后方可維修。

6、進入電器設備內部維修作業時,外部應安排專人負責監護。

7、長期停用的電器設備,重新啟動前應按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檢查。

8、電氣設備應根據供電電網方式進行安全保護。

(1)保護接地

在中性點不接地電網中,下列電氣設備應當采取保護接地措施:

○1電機、變壓器及其他電器金屬的底座和外殼;

○2電氣設備的控制裝置,如開關的操作機構等;

○3屋內外配電裝置的金屬或鋼筋混凝土構架及靠近帶電部分的金屬遮欄和金屬門;

○4各種配電、控制、保護用的盤、箱、柜、臺等框架;

○5交直流電力電纜的接線盒、終端盒的金屬外殼、電纜的金屬護層和穿線的鋼管;

○6電纜線支架;

○7裝有避雷針的電力線路塔桿;

○8安裝在配電線路線桿上的電力設備。

(2)保護接零

在三相四線制中性點接地電網中,下列電氣設備應當采取保護接零措施:

○1電機、變壓器、開關及其他電氣設備的底座和外殼;

○2屋內、外配電裝置的金屬構架及靠近帶電部分的金屬遮欄,金屬門等;

○3室內、外配線的金屬管;

○4電氣設備的控制裝置;

○5配電盤與控制操作臺的金屬框架;

○6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的二次線圈;

○7電纜接頭、金屬接線盒的外殼及電纜的金屬外皮;

○8架空線路的金屬塔桿。

(3)工作接地和工作接零

在中性點不接地電網中,運轉和運行的單機電氣設備應做工作接地保護;在三相四線制中性點接地的電網中,運轉和運行的單機電氣設備應做工作接零保護。

9、在低壓配電系統中,采用接零保護方式時,應注意下列要求:

(1)三相四線制低壓電源的中性點必須良好接地,工作接地電阻值應符合技術要求;

(2)采用接零保護方式的同時,還應裝設符合安全要求的重復接地裝置;

(3)同一低壓電網中(指同一臺配電變壓器的供電范圍內),在選擇采用保護接零方式后,不應再采用保護接地方式(對其中任一設備);

(4)零線不應裝設開關和熔斷器,其安全要求與相線相同;

(5)零線截面積,應能保證在低壓電網中任何一處短路時,都能承受大于熔斷器額定電流(2.5~4)倍及自動開關額定電流(1.25~2.5)倍的短路電流,且不小于相線截流量的二分之一;

(6)所有電氣設備的保護接零,應以“并聯”方式連接到零干線上。

八、安全保衛

1、一、二級石油、天然氣及輕烴站庫應建立安全保衛制度,門衛24h有專人值班。

2、站庫大門外兩側設置“入站需知”和安全警示標志。

3、外來辦公人員,憑證件辦理進站手續,閑雜人員嚴禁入內。

4、生產用機動車輛進入站庫,應戴防火帽,駕駛人員服從門衛指揮,車輛在指定位置停放,非生產用機動車輛嚴禁進入生產區。

5、站庫內禁帶火種,煙火交門衛統一存放。

九、站容站貌

1、站內排水溝應暢通、無積油、雜物。

2、罐區、裝置區內無雜草及易燃物。消防路鄰近罐區、裝置區一側不應栽種攀高植物及樹木。

3、站內??钭龅健叭?、四無、五不漏”(三清:??钋?、設備清、管匯清;四無:無油污、無雜草、無明火、無易燃易爆品;五不漏:不漏水、不漏油、不漏電、不漏氣、不漏火)。

第二章?工程項目承包商管理

一、工程項目承包商(以下簡稱承包商)資質審查

1、工程主管部門負責審查承包商的施工資質。

2、安全部門負責審查承包商的安全資質。

3、承包商憑施工資質和安全資質進入油田市場。

二、承包商安全要求

1、承包商與生產單位簽訂的合同中應有安全協議,明確雙方應負的責任。

2、進入油氣站庫等易燃易爆生產場所施工作業,施工前施工人員應辦理入站手續,接受生產單位的安全教育后方可進入作業現場。

3、現場設置安全施工標志牌,按程序作業,在立體、交叉作業場所,遵循“地面避開高空,高空避開動火”的原則。

4、施工現場應設置安全防護設施,關鍵要害部位設立安全警戒區。施工區域內的生產設備、設施、閥門、刀閘及電氣儀表等安全裝置嚴禁亂動。

5、站庫內施工,應保證消防道路暢通,并根據現場情況,配備足量的滅火器材。

6、未經生產單位批準,嚴禁在站庫內隨意搭設工棚和夜間留人值守。

7、施工現場嚴禁使用汽油、穩定輕烴等易燃易爆或其它揮發性溶劑洗刷機具、配件和工作服。

8、拆卸含有易燃易爆物料的設備、部件,應使用防爆工具。

9、施工車輛進入生產區應配戴防火帽和辦理進站通行證,并停放在指定的區域。

10、動火作業嚴格執行SY5858和Q/S10200993的規定,其他特殊作業,如登高作業、破土作業、進入容器設備內作業、臨時用電作業等,嚴格執行中石化集團公司《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

第三章?原油集輸

一、原油礦場集輸

1、井口裝置

(1)井口及平面布置防火間距應符合GB50183-2004第5.2.3的規定。

(2)井口裝置所有閥門、法蘭符合安全要求,開關靈活,連接處、盤根盒無滲漏。

(3)壓力表齊全,靈活可靠。

(4)井場低壓控制柜接線符合要求。

2、礦場集輸管網

(1)礦場集輸管網和與其配套鍋爐、加熱爐平面布置應符合GB50183-2004第5章第2節的規定,且走向清楚、標志明顯。

(2)管網壓力表、溫度計齊全、完好,批示在規定范圍,按時檢查并有記錄。

(3)鍋爐、加熱爐的油、水、氣管線連接處無滲漏。

3、計量站

(1)計量站平面布置、防火間距應符合GB50183-2004第5章第3節的規定。

(2)計量間防火、防爆要求應符合SY5225-1994第8.1條的規定,且通風良好。

(3)計量閥組無滲漏,壓力表齊全、完好,每半年檢定一次。

(4)計量站周圍30m范圍內無雜草、無油污、無明火、無土油池。

二、集輸泵站及原油穩定站

1、脫水器

(1)脫水器的安全管理應符合壓力容器的規定。

○1脫水器應按《壓力容器使用與登記管理規定》的規定逐臺建檔、編號、注冊、辦理使用證,編制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2脫水器的安裝、使用、管理與維修,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5章的規定。

○3安全閥、爆破片、壓力表、液位計等安全附件的選用,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6章的規定。

○4脫水器應定期檢驗。

(2)脫水器放水總管上安全閥的起跳壓力應確定在(0.4~0.5)Mpa。

(3)脫水器頂部放空閥應暢通,開關靈活。

(4)安全門的聯鎖保護開關每季度至少檢查一次,保持動作靈敏可靠,且有“高壓危險”字樣警示牌。

(5)脫水變壓器及高壓硅整流器的接地裝置每半年檢查一次。

(6)脫水器供電線路和配電盤的接線符合要求。

(7)每年對絕緣棒做一次預防性工頻交流耐壓試驗,并有記錄。

(8)脫水器操作間的防火防爆,應符合SY5225-1994第8.1條的規定。

(9)脫水器投產與運行,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

2、油氣分離器

(1)油氣分離器的安全管理應符合壓力容器的規定。

○1油氣分離器應按《壓力容器使用與登記管理規定》的規定逐臺建檔、編號、注冊、辦理使用證,編制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2油氣分離器的安裝、使用、管理與維修,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5章的規定。

○3安全閥、爆破片、壓力表、液位計等安全附件的選用,應符合《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第6章的規定。

○4油氣分離器應定期檢驗。

(2)在用油氣分離器至少每2小時巡回檢查一次,并有記錄。

(3)油氣分離器的浮漂連桿機構、出油閥保持靈活好用。分離器液面控制在玻璃管液面計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處。

(4)壓力表完好,每半年檢定一次。

(5)分離器本體及各部件連接處無滲漏。

3、輸油泵站

輸油泵站的平面布置圖、泵房、罐區、加熱爐、原油化驗室和配電室等檢查內容及要求執行第一章第五~九部分的規定。

4、原油穩定站

(1)場區平面圖布置及防火間距應符合GB50183-2004第5章第2節的規定。

(2)壓縮機場區防火防爆符合SY5225-1994第7.1.1條的規定。

(3)穩定輕烴罐區平面布置和防火堤符合GB50351-2005第3章第3節的規定。

(4)原油穩定塔、換熱器、冷凝器、分離器、穩定輕烴罐等壓力容器按第一章第六部分壓力容器的規定建檔管理。

(5)原油穩定站試運投產應有嚴密的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6)站內生產裝置、設施、管線的連接處無滲漏。

(7)防靜電、雷電安全裝置應定期檢查、測試,裝置的接地電阻應小于10Ω。

(8)穩定輕烴儲罐上部應設防曬棚或噴淋裝置。

(9)穩定輕烴裝車鶴管符合SY5984-1994第6.5的要求,裝車時鶴管插入油罐底部,流速不大于1.3m/s。雷雨天氣嚴禁裝卸作業。

(10)系統放空閥門開關靈活,系統排污采取管線密閉方式收集到統一的污水回收系統,嚴禁隨地或排入其它溝渠。

三、含油污水處理站

1、站內建(構)筑物火災危險性分類及平面布置

站內建(構)筑物火災危險性分類、平面布置和防火間距符合GB50183-2004第5章第2節的規定。

2、泵房

(1)污油回收泵房的建筑設施及安全距離符合國家二級防爆等級要求。

(2)含油污水泵未采用防爆電機不宜與污油回收泵設計在同一個泵房內。

(3)污油回收泵及安裝在含油污水池的立式沉沒泵應使用防爆電機并符合防爆等級要求。

(4)含油污水泵房內應設機械通風設施。泵房內架空管道不應妨礙通道和跨越電氣設備。

(5)泵機組軸承溫度、盤根溫度、電機溫升不超過設備允許值。

3、含油污水管網

(1)含油污水管道平面布置、間距應符合Q/S10200481-20**第9章第2節的規定。

(2)含油污水的收集、輸送應采用管道密閉輸送,嚴禁采用明溝輸送。

(3)含油污水管道嚴禁與生活飲用水管道連通。

4、含油污水處理構筑物

(1)平流式隔油池的蓋板應選用非燃燒材料制成。

(2)立式除油、緩沖、回收罐應設置泡沫發生器、帶法蘭人孔、通氣孔、放空管,采用天然氣密閉時,還應設天然氣置換管、安全閥和機械呼吸閥。

(3)壓力除油罐、壓力濾罐等容器應設置安全閥,并按本規定鍋爐和壓力容器的規定建檔管理。

5、天然氣密閉系統

(1)采用調壓閥調壓時壓力應控制在(0.8~1.2)kPa之間,并設置極限報警裝置。

(2)采用氣柜調壓時,天然氣壓力不應高于1.4kPa,氣柜應設高、低位報警裝置。

(3)立式含油污水罐采用天然氣密閉時,應啟用罐頂安全閥;與泵吸入管相連的罐應設置液位上、下限報警及聯鎖保護裝置。

(4)密閉用氣源為天然氣干氣,若采用濕氣時,應設有凝結水及污油排出管口定時排污,且有防凍措施。天然氣進入調壓系統前應進行過濾凈化處理。

(5)天然氣密閉系統投產時應有嚴密的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6)站內按GB50183-2004第8章的規定設置消防設施,與原油脫水站或注水站合建時可采用統一的消防系統。

四、原油庫

1、油罐區

(1)油罐區防火堤、隔堤的設置,油罐總容量及排列,應符合GB50183-2004第5章第3節的規定。

(2)油罐區內嚴禁安裝、使用非防爆型電氣設備。

(3)油罐及附件

①油罐呼吸閥、液壓安全閥、阻火器應建立技術檔案,定期檢查,記錄詳實;

②油罐透光孔、檢尺孔的蓋子、墊片保持完好,不漏氣;

③油罐應在安全液位范圍內運行;

④油罐頂部保持無油污、無積水,油罐進出口管線、閥門應采取防凍保溫措施;

⑤油罐與管線應做等電位連接,采用的金屬導線應滿足有關技術要求。對浮頂罐,應將浮頂與罐體、擋雨板與罐頂、活動扶梯與罐頂進行等電位連接;

⑥油罐接地良好,有電阻測試記錄。接地點數量按SY5984-1994第4.2的規定設置。

2、泵房

(1)泵房內有通風換氣裝置,電氣、照明應達到防爆等級要求。

(2)有防爆隔墻的泵機組,傳動軸通過處應有良好密封措施。

(3)泵房、電機房內噪聲不應超過91dB,值班室內噪聲不應超過75dB。

(4)泵機組連軸器應有防護罩。

(5)泵的啟動、停止按鈕應涂色,啟動按鈕涂綠色,停止按鈕涂紅色。

3、加熱爐

(1)加熱爐點火前應對爐膛進行吹掃或自然通風,排除爆炸性混合物,點火時人員應側向爐門。

(2)加熱爐爐管應無鼓包、無明顯變形。

(3)煙囪避雷設施齊全完好,有測試記錄。

(4)冬季停用加熱爐應有防凍、防凝措施。

(5)新投產或大修后的加熱爐應作強度、嚴密性試壓,資料齊全。

4、化驗室

(1)化驗室應通風良好,門窗向外開。

(2)盛裝藥品的器皿應貼上品名標簽,不應混放。

(3)室內汽油存放量不超過一晝夜的用量。

(4)廢油樣應倒入密閉容器內,下班前集中回收處理。

(5)電爐調壓器應有可靠接地,調壓操作時動作應緩慢。

(6)電烘箱內不應烘烤易燃易爆物品及食物。

(7)油品化驗操作過程中嚴禁離崗,化驗完畢及時切斷電源、水源。

5、火車裝油現場

(1)鐵路棧橋、鐵軌、匯油管、鶴管應按SY5984-1994第6章的規定接地,接地電阻應小于10Ω。

(2)開啟罐蓋應輕開輕放,鶴管插入罐體底部,原油流速不超過4.0m/s。

(3)充裝作業時,人員應站在上風向,夜間裝車使用的探照燈具應防爆。

(4)罐蓋上緊螺栓不少于3只,嚴禁用黑色金屬器具敲打罐體。

6、長輸管道

(1)管道建成后,應設置永久性標志。管道中心線兩側及上方不應有以下行為:

①在中心線兩側5m范圍內取土、挖塘、修渠、修建養殖水場,排放腐蝕性物質,堆放大宗物資,采石、蓋房、建溫室、壘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構筑物或種植深根植物;

②在中心線兩側50m范圍內從事爆破、開山和修筑大型建筑物、構筑物工程;

③在埋地管道上方的巡查便道上行駛機動車輛或在地面管道、架空管道設施上行走。

(2)穿越河流的管段,兩端應設置警示標志,其附近不應從事修建碼頭、掏沙、挖泥、筑壩、爆破等可能危及管道安全的作業。

(3)穿越鐵路、公路、河道的管道保護應按SY0401-1998中第10章的規定執行。

(4)在管道中心線兩側(50~500)m范圍內進行爆破時,應采取安全保護措施。

第四章?天然氣集輸處理

一、采氣

1、氣井及井場平面布置距居民區、村鎮的防火間距按GB50183-2004中表3.0.5的規定執行。

2、井場、井口裝置及設備應按本標準3.9條做到“三清、四無、五不漏”。

3、氣井放空,觀察天然氣流量讀數時,人員應站在上風向位置。夜間作業使用的照明燈具應防爆。

4、氣井水套爐使用燃料氣時,爐前應進行油氣分離。爐火熄滅后,及時切斷供氣閥門;再次點火前應先通風,排凈爐膛內可燃混合氣體。

二、天然氣集輸

1、集輸工程建設防火、防爆的基本要求按GB50183的規定執行。

2、集輸場站、管線投產前的試壓吹掃按Q/S10200742-1998第5.2的規定執行。

3、集輸場站、管網的安全運行按Q/S10200742-1998第5.3的規定執行。

4、集輸場站、管網的改、擴建及檢修、搶修按Q/S10200742-1998第5.4的規定執行。

三、天然氣加壓

1、壓縮機房

(1)廠房結構宜為敞開式或半敞開式,如為封閉式,應滿足SY0025-1995第5.6.2.2規定的換氣次數。

(2)采用機械通風方式換氣時,所采用的通風換氣設備應符合GBJ16-1987第9章第1節、第3節的規定。

(3)封閉式廠房應有符合防爆要求的泄壓面積。泄壓面積與廠房體積之比值,應符合GBJ16-1987第3.4.3的規定。

(4)壓縮機及其廠房的電氣、照明設計及其他設備、建筑平面的防火間距,應符合GB50160-1992第4章和GB50058的有關規定,自控儀表箱、配電箱應選用防爆型。

(5)壓縮機房應設置安裝可燃氣體報警器。

2、發動機

(1)采用電機驅動,應選用防爆電機。

(2)用天然氣發動機,則對發動機的排氣管出口采取引出至室外安全地帶或在出口處采取消除火花的措施。

(3)壓縮機和發動機的傳動設施應采用三角(楔形)皮帶或連軸器,不應使用平皮帶。

3、壓縮機

(1)壓縮機及其連接的管匯應接地,天然氣排出管應設止回閥。

(2)壓縮機系統應設有可靠的聯鎖保護裝置。

(3)壓縮機投產前或大修后均應進行氣體置換及試運行,用于置換的氣體宜為惰性氣體。置換完畢,應取樣分析,含氧量小于2%為合格。

四、天然氣處理

1、外輸天然氣應符合GB17820的規定。

2、天然氣生產裝置區域,應建立嚴格的防火制度,設置醒目的防火標志。

3、各類設備(塔、容器、管匯等)應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各類壓力容器的使用應執行本標準3.6.2的規定。

4、設置在天然氣處理裝置(塔及容器)上的安全閥,應符合技術設計要求。安全閥用于排放含油天然氣(濕氣)或高溫油氣時,應接入放空系統。排放干氣時,排放口高出操作平臺(或地坪)2m以上。嚴禁朝15m內有明火或散發火花的地點排放。安裝在室內的安全閥排放管應引至室外安全地點。

5、使用天然氣加熱爐應遵循下列要求:

(1)建立加熱爐使用、維修技術檔案與操作規程等安全管理制度。

(2)加熱爐壓力表、溫度表等附件安裝齊全、性能良好。

(3)加熱爐燃料系統應有穩壓、調壓裝置。

(4)含水燃料氣進爐前應進行氣、水分離并及時排放污水。

(5)加熱爐熄滅后,再次點燃前應切斷電源,爐膛用蒸汽吹掃或強制通風排氣。

(6)加熱爐的防爆門及風門齊全完好,性能良好。

6、天然氣處理裝置區的緊急放空管線應直接與火炬連通。

7、火炬放空時應點火燃燒,并設置可靠的點火裝置。

8、天然氣處理站的工業污水排放應密閉輸送至污水處理站。

9、雷雨天氣應停止裝、卸液態烴(即穩定輕烴和油田混合烴)。

10、氣溫低于0℃的地區,應對氣、水分離器、設備、管匯等采取防凍措施,排除凍結、堵塞時嚴禁用明火烘烤。

五、液態烴的儲存及裝卸

1、儲罐總量超過2500m3時,應分組布置,相鄰罐組的間距不小于16m。

2、同一罐組內儲罐布置不應超過兩排,兩排臥罐的間距不小于3m。

3、儲罐之間的防火間距,按GB50160-1992表5.2.3的規定執行。

4、儲罐區宜設不高于0.6m的非燃燒體防火堤,防火堤距儲罐不應小于3m,堤內應采用現澆混凝土地面,并宜坡向四周,防火堤內的隔堤不宜高于0.3m。

5、管線穿越防火墻時應用非燃燒材料密封,防護墻內應設置可燃氣體報警裝置。

6、油田混合烴儲罐應符合下列要求:

(1)油田混合烴儲罐應設溫度計、壓力表、高低液位聯鎖報警裝置及兩組全封閉、全啟式安全閥,無隔熱措施時,應設噴淋冷卻設施;

(2)儲罐進、出口管應安裝可遙控的緊急控制閥,進口管安裝緊急注水閥,出口管安裝過流閥;

(3)與儲罐相連的法蘭墊子應為金屬纏繞式墊片。

7、灌裝、灌裝點和瓶庫應符合下列要求:

(1)裝瓶間和瓶庫宜為敞開式或半敞開式建筑物,如為封閉式建筑物時,應設置有效的通風設施;

(2)灌裝點、裝瓶間、倒瓶間和泵房不應有地溝通往其它房間;

(3)灌裝點、裝瓶間的地面應鋪設能防止因碰撞引起火花的面層;

(4)裝有油田混合烴的氣瓶不得露天存放;

(5)氣瓶庫的總容量不宜超過10m3;

(6)油田混合烴的殘液應密閉回收。

8、儲罐外30m范圍內的生產操作區域,所有管道應在地上敷設。

9、罐車灌裝前必須做到“四證”齊全(駕駛證、準運證、押運證、罐車檢驗合格證),搭好靜電接地,充裝流速應控制在:油田混合烴不大于1m/s,穩定輕烴不大于1.3m/s。

10、罐車充裝量不應超過的罐體總容積的85%。

六、天然氣儲罐

1、氣柜應有明顯的容積刻度標志,儲氣量控制在氣柜設計容積的15%~85%,雷雨天氣應控制在氣柜設計容積的三分之二以下。

2、加強氣柜的使用與維護,應經常檢查氣柜的導輪系統;水槽內應保持正常水平位,冬季有防凍保溫措施。

3、天然氣壓力儲罐(球罐、臥式罐)應裝有緊急放空安全泄壓裝置及壓力顯示儀表。

4、天然氣儲罐應有良好的防雷、防靜電接地裝置,接地電阻小于10Ω。

5、儲罐區應有醒目的“禁止煙火”的標志。

6、儲罐與建筑物、堆積物的間距應符合GBJ16-1987第4.5.1的規定。

參考文獻:

1《油氣集輸安全檢查規范》Q/SH10201001-2004,中國石化集團勝利石油管理局;

2《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183-200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

3《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

4《壓力容器使用與登記管理規定》;

5SY5858石油企業工業動火安全規程;

6Q/S10200993工業動火安全技術規程(Q/SL0993);

7SY/T6320-1997;

8SY/T6229-1996;

9

篇2:企業安全生產檢查

安全檢查是一項綜合性的安全生產管理措施,是建立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業防止事故、減少職業病的有效方法。

1.安全檢查的分類

安全檢查可分為日常性檢查、專業性檢查、季節性檢查、節假日前后的檢查和不定期檢查。

(1)日常性檢查,企業一般每年進行2至4次;車間工程每月至少一次;班組每天進行檢查;專職安全人員的日常檢查。

(2)班組長和工人應嚴格履行交接班檢查和班中檢查;

(3)專業性檢查是針對特種作業、特種設備、特種場所進行的檢查,如電焊、起重設備、運輸車輛、爆破品倉庫、鍋爐等。

(4)季節性檢查是根據季節特點,為保障安全生產的特殊要求所進行的檢查。如冬季的防火、防寒防凍;夏季的防汛、防高溫盛暑、防臺風。

(5)節假日前后的檢查包括節前的安全生產檢查,節后的遵章守紀檢查。

(6)不定期檢查是指在設備裝置試運行檢查、設備開工前和停工前檢查、檢修檢查等。

2、安全檢查表

安全檢查表的類型有:

(1)公司級安全檢查表,供公司安全檢查時用。其主要內容包括車間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情況;現場作業人員的遵章守紀情況;各重點危險部位;主要設備裝置的靈敏性可靠性,危險性倉庫的貯存、使用和操作管理。

(2)車間工地安全檢查表,供工地定期安全檢查或預防性檢查時使用。其主要內容包括現場工人的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機電設備安全裝置的靈敏性可靠性;電器裝置和電纜電線安全性;作業條件環境的危險部位;事故隱患的監控可靠性;通風設備與粉塵的控制;爆破物品的貯存、使用和操作管理;工人的安全操作行為;特種作業人員是否到位等。

(3)專業安全檢查表,指對特種設備的安全檢驗檢測。危險場所、危險作業分析等。

3、安全檢查表的制定

1.確定檢查項目和內容;

2.確定檢查標準和要求;

3.確定檢查進間;

4.設計檢查表式;

5.檢查表應充分依靠職工討論,提出建議,多次修改,由安全技術部門審定后實施。

篇3:船舶安全檢查工作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我局船舶安全檢查監督管理工作,明確我局各有關科、室在船舶安全檢查工作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船舶安全檢查工作是海事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全局有關科室及各海事處應協調配合,根據各自職責共同努力來完成。

第三條局屬各簽證站、點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簽證管理規則》的要求,對簽證船舶的《安全檢查記錄簿》進行檢查,督促存在缺陷的船舶糾正缺陷和申請復查,在該船舶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前,不予簽證放行。

第四條船舶發生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如船體或船舶航行操縱設備受損嚴重并直接影響航行安全,通航保障科應要求事故船舶接受安全檢查,并通知船舶監督科,安檢結束后安檢人員應將檢查情況及時反饋到通???并由監督科上報長江海事局監督處進入《船舶黑名單》。

第五條各單位、部門應加強船舶安全檢查以及相關工作的管理,有關船舶安全檢查的工作臺帳記錄應規范,各部門負責人應定期對本部門的船舶安全檢查管理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安檢人員不斷完善安檢工作。

第六條本制度自印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