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船上熱工作業安全規定

船上熱工作業安全規定

2024-07-09 閱讀 5840

在電焊、氣焊割間以外的場所進行燒焊與火焰切割、烘烤作業,必須實施熱工作業許可制度,填寫“熱工作業檢查表”。在港口(包括錨地、系浮筒)進行熱工作業必須遵守港口當局的相關規定,獲取港口主管部門的許可證后,方能進行作業。

1.安全操作規定

指定的責任人、操作員及看火員在施焊前應對所進行的作業做出安全評估,并依據“熱工作業檢查表”進行檢查和填寫,下列幾種情況應予以考慮并采取防護措施。

1.1.電焊線、氧氣、乙炔管應妥善鋪設,避免在運轉的設備上方、熱源附近、及油、水中通過,避免打結、扭曲并防止砸、割、燙等造成的損壞。

1.2.熱工作業施工現場及可能危及到的處所必須配備消防器材等。

1.3.在實施燒焊、火焰切割或其他熱工作業前,仔細檢查工作區域內、區域以下或附近處所,清除可能由火花、熱力點燃的可燃固體、液體和氣體。

1.4.在蓋有油脂、污油或其他可燃物體的表面嚴禁進行熱工作業。

1.5.關閉或專人看顧火花可能飛濺到的舷窗及其他開口。

1.6.在艙壁、甲板、天花板或其附近進行熱工作業時,注意檢查隔板的另一面,以及設有電線、管道或其他設施會受到的熱力或靜電影響。

1.7.在封閉處所進行熱工作業必須遵守“進入封閉處所作業的安全規定”。

1.8.嚴禁焊、割帶有壓力的容器、管路。對有殘余易燃、易爆物質的容器作業時,必須先清洗干凈、通風并經過測氧、測爆符合作業要求后方可進行。

1.9.在對有色金屬、合金、鍍鋅件以及油漆或其他保護敷料的工件進行熱工作業時,可能會產生煙霧。空氣中的含氧量可能會降低,更可能產生有毒氣體。必須注意通風。

1.10.在空氣流通不暢的處所作業時,要特別注意通風,施焊時間不宜過長,照明燈具必須使用低壓安全燈具,引線盡可遠離施工區域,或對引線采取保護措施。

1.11.在施工完畢必須切斷焊機電源,將焊鉗、焊線、工具整理歸位,施焊工件完全冷卻后才可離去,并在以后的兩個小時內派專人對動火施工現場及周圍區域進行不定期的循環檢查,以防死灰復燃。

2.嚴格遵守“十不準燒”的安全規定

l不是電、氣焊工或無操作證且又無持證焊割工在場指導的不準燒。

l在容器或狹小艙室內無人監護不準燒。

l不了解焊、割地點周圍情況(如該處是否能動用明火,有無易燃易爆物品等)不準燒。

l不了解焊割物內部是否有易燃易爆的危險性不準燒。

l盛裝過易燃易爆的液體、氣體的容器(如鋼瓶、油箱、貯罐等)或管子等未經徹底清洗的不準燒。

l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軟木等)作保溫層、冷卻層、隔音、隔熱的部位或火星能飛濺到的地方,未經采取切實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準燒。

l有壓力或密封的容器、管子等不準燒。

l焊、割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經清理或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之前,不準燒。

l在特殊區域內,未經消防和港口安全部門批準不準燒。

l附近如有與明火作業相抵觸的工種在作業(如裝油、油漆、噴涂202膠水等)不準燒。

3.電焊作業安全注意事項

3.1.操作員必須熟知電焊設備的性能、操作程序和安全使用須知。

3.2.操作員必須穿戴燒焊頭盔或燒焊護目罩、皮質防護手套、專用電氣焊保護服和絕緣鞋。

3.3.操作員站在水中,或身體的任何部分浸在水里時,不得進行燒焊作業。

3.4.操作員衣服尤其是所戴的手套盡量保持干爽,以免觸電。

3.5.在狹窄的場地內,電焊操作員身體可能會碰觸到周圍的金屬結構,應使用干絕緣墊及其他非導電材料隔離身體和周圍的金屬結構。

3.6.操作員應盡量避免在潮濕及高熱下施焊,這樣極易發生觸電危險。

3.7.燒焊完成時,或暫停工作,應將焊條從電焊鉗上取出并切斷電源。

3.8.在敲打焊渣時必須戴防護眼鏡,并注意敲打的角度以防碎屑飛濺傷人。

3.9.電焊機應保持干燥,金屬外殼必須可靠接地,電焊機及其周圍禁止堆放雜物。

3.10.電焊鉗,電纜絕緣必須保持完好,沒有任何一個帶電體外露,以免發生觸電危險。

3.11.電焊機和接線的各部分接頭要牢固,導電良好;在發生故障或拆、接電纜線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后再進行檢修作業。

3.12.禁止在施焊過程中調整工作電流,開機后應逐步調整電流,施焊間隙應注意防止焊鉗、焊條碰地,必須在絕緣物體上安放穩妥。

4.氣焊(割)作業安全注意事項

4.1.氣焊(割)操作員必須熟知氣焊(割)設備的性能、構造及操作規程和安全使用規定。

4.2.必須使用合格的氧氣、乙炔瓶及氧氣、乙炔膠管,氧氣、乙炔瓶一定要分開存放,并固定。空、重瓶分別存放并有明顯的標記。船舶均以船殼為電焊的公共地線,氣瓶的放置應有可靠絕緣鋪墊以防氣瓶帶電,并配置回火器。

4.3.在移動、儲存和使用氣瓶的全過程嚴禁碰撞和敲擊氣瓶。氣瓶放置、使用應遠離高溫、明火、熔融金屬飛濺物和易燃、易爆物品,相距不得小于10米,禁止爆曬。

4.4.使用前必須對氣瓶外部進行檢查,重點檢查瓶閥、接口螺紋,如發現異常須及時妥善處理后才能使用。氣瓶內氣體不得用盡,氧氣瓶至少保留0.2Mpa,乙炔瓶余氣要大于0.05Mpa。

4.5.氣瓶、氣閥不得沾有油脂,不得使用沾有油污的手套、棉紗、工具及穿著油污工作服接觸氣瓶。焊(割)炬及其零件不得沾有油污,防止氧氣遇油脂劇烈燃燒。

4.6.安裝減壓器前,必須首先使瓶口朝著避開人體、火源的方向稍微打開瓶閥吹除瓶口雜質,開閥應緩慢。裝卸減壓閥時必須注意連接螺絲是否滑絲,以免旋裝不牢泄漏而發生事故。

4.7.減壓器表面要清潔,嚴禁油污,氣壓表要準確。減壓器如遇凍結時應用蒸汽或熱水解凍,嚴禁火烤。定期檢查減壓器,。

4.8.施焊(割)時應正確調整氧氣、乙炔的出口壓力(氧氣0.3-0.5Mpa,乙炔0.01-0.05Mpa)。

焊(割)炬使用前必須進行吸射檢查。無吸射能力嚴禁使用。檢查膠管與焊(割)炬間連接有否漏氣,確認無漏氣方能使用。開啟順序先開乙炔氣閥→點火→逐漸打開氧氣閥;關閉順序先關氧氣閥,再關乙炔閥。

4.9.焊(割)炬作業使用時間過長,如有發熱必須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冷卻措施防止回火。

4.10.在氧氣、乙炔閥均開啟狀況下,嚴禁用手或其它物體堵住焊嘴,以防氧氣進入乙炔管倒流入乙炔瓶,引起爆炸。

4.11.焊(割)炬在操作間歇時必須關閉氣源,放置于空氣流通的地方。嚴禁放在容器(桶、柜)艙口等空氣流通不暢的地方,以免焊(割)炬泄漏的易燃混合氣體滯留引起燃爆事故。

4.12.焊(割)炬使用完畢應徹底切斷氣源,掛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嚴禁帶氣源的焊(割)炬放入工具箱、物料間。

4.13.氧氣管與乙炔管不準互為代用,不準用氧氣吹除乙炔管內的阻塞物。氧氣管為藍色,乙炔管為紅色,嚴禁用其它膠管代用。

4.14.進行氣(焊)割作業要嚴格遵守“十不準燒”規定。

5.相關記錄:

“熱工作業檢查表”(SHI/002/006-01-Rev.3.0)

篇2:船上熱工作業安全規定

在電焊、氣焊割間以外的場所進行燒焊與火焰切割、烘烤作業,必須實施熱工作業許可制度,填寫“熱工作業檢查表”。在港口(包括錨地、系浮筒)進行熱工作業必須遵守港口當局的相關規定,獲取港口主管部門的許可證后,方能進行作業。

1.安全操作規定

指定的責任人、操作員及看火員在施焊前應對所進行的作業做出安全評估,并依據“熱工作業檢查表”進行檢查和填寫,下列幾種情況應予以考慮并采取防護措施。

1.1.電焊線、氧氣、乙炔管應妥善鋪設,避免在運轉的設備上方、熱源附近、及油、水中通過,避免打結、扭曲并防止砸、割、燙等造成的損壞。

1.2.熱工作業施工現場及可能危及到的處所必須配備消防器材等。

1.3.在實施燒焊、火焰切割或其他熱工作業前,仔細檢查工作區域內、區域以下或附近處所,清除可能由火花、熱力點燃的可燃固體、液體和氣體。

1.4.在蓋有油脂、污油或其他可燃物體的表面嚴禁進行熱工作業。

1.5.關閉或專人看顧火花可能飛濺到的舷窗及其他開口。

1.6.在艙壁、甲板、天花板或其附近進行熱工作業時,注意檢查隔板的另一面,以及設有電線、管道或其他設施會受到的熱力或靜電影響。

1.7.在封閉處所進行熱工作業必須遵守“進入封閉處所作業的安全規定”。

1.8.嚴禁焊、割帶有壓力的容器、管路。對有殘余易燃、易爆物質的容器作業時,必須先清洗干凈、通風并經過測氧、測爆符合作業要求后方可進行。

1.9.在對有色金屬、合金、鍍鋅件以及油漆或其他保護敷料的工件進行熱工作業時,可能會產生煙霧。空氣中的含氧量可能會降低,更可能產生有毒氣體。必須注意通風。

1.10.在空氣流通不暢的處所作業時,要特別注意通風,施焊時間不宜過長,照明燈具必須使用低壓安全燈具,引線盡可遠離施工區域,或對引線采取保護措施。

1.11.在施工完畢必須切斷焊機電源,將焊鉗、焊線、工具整理歸位,施焊工件完全冷卻后才可離去,并在以后的兩個小時內派專人對動火施工現場及周圍區域進行不定期的循環檢查,以防死灰復燃。

2.嚴格遵守“十不準燒”的安全規定

l不是電、氣焊工或無操作證且又無持證焊割工在場指導的不準燒。

l在容器或狹小艙室內無人監護不準燒。

l不了解焊、割地點周圍情況(如該處是否能動用明火,有無易燃易爆物品等)不準燒。

l不了解焊割物內部是否有易燃易爆的危險性不準燒。

l盛裝過易燃易爆的液體、氣體的容器(如鋼瓶、油箱、貯罐等)或管子等未經徹底清洗的不準燒。

l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軟木等)作保溫層、冷卻層、隔音、隔熱的部位或火星能飛濺到的地方,未經采取切實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準燒。

l有壓力或密封的容器、管子等不準燒。

l焊、割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經清理或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之前,不準燒。

l在特殊區域內,未經消防和港口安全部門批準不準燒。

l附近如有與明火作業相抵觸的工種在作業(如裝油、油漆、噴涂202膠水等)不準燒。

3.電焊作業安全注意事項

3.1.操作員必須熟知電焊設備的性能、操作程序和安全使用須知。

3.2.操作員必須穿戴燒焊頭盔或燒焊護目罩、皮質防護手套、專用電氣焊保護服和絕緣鞋。

3.3.操作員站在水中,或身體的任何部分浸在水里時,不得進行燒焊作業。

3.4.操作員衣服尤其是所戴的手套盡量保持干爽,以免觸電。

3.5.在狹窄的場地內,電焊操作員身體可能會碰觸到周圍的金屬結構,應使用干絕緣墊及其他非導電材料隔離身體和周圍的金屬結構。

3.6.操作員應盡量避免在潮濕及高熱下施焊,這樣極易發生觸電危險。

3.7.燒焊完成時,或暫停工作,應將焊條從電焊鉗上取出并切斷電源。

3.8.在敲打焊渣時必須戴防護眼鏡,并注意敲打的角度以防碎屑飛濺傷人。

3.9.電焊機應保持干燥,金屬外殼必須可靠接地,電焊機及其周圍禁止堆放雜物。

3.10.電焊鉗,電纜絕緣必須保持完好,沒有任何一個帶電體外露,以免發生觸電危險。

3.11.電焊機和接線的各部分接頭要牢固,導電良好;在發生故障或拆、接電纜線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后再進行檢修作業。

3.12.禁止在施焊過程中調整工作電流,開機后應逐步調整電流,施焊間隙應注意防止焊鉗、焊條碰地,必須在絕緣物體上安放穩妥。

4.氣焊(割)作業安全注意事項

4.1.氣焊(割)操作員必須熟知氣焊(割)設備的性能、構造及操作規程和安全使用規定。

4.2.必須使用合格的氧氣、乙炔瓶及氧氣、乙炔膠管,氧氣、乙炔瓶一定要分開存放,并固定。空、重瓶分別存放并有明顯的標記。船舶均以船殼為電焊的公共地線,氣瓶的放置應有可靠絕緣鋪墊以防氣瓶帶電,并配置回火器。

4.3.在移動、儲存和使用氣瓶的全過程嚴禁碰撞和敲擊氣瓶。氣瓶放置、使用應遠離高溫、明火、熔融金屬飛濺物和易燃、易爆物品,相距不得小于10米,禁止爆曬。

4.4.使用前必須對氣瓶外部進行檢查,重點檢查瓶閥、接口螺紋,如發現異常須及時妥善處理后才能使用。氣瓶內氣體不得用盡,氧氣瓶至少保留0.2Mpa,乙炔瓶余氣要大于0.05Mpa。

4.5.氣瓶、氣閥不得沾有油脂,不得使用沾有油污的手套、棉紗、工具及穿著油污工作服接觸氣瓶。焊(割)炬及其零件不得沾有油污,防止氧氣遇油脂劇烈燃燒。

4.6.安裝減壓器前,必須首先使瓶口朝著避開人體、火源的方向稍微打開瓶閥吹除瓶口雜質,開閥應緩慢。裝卸減壓閥時必須注意連接螺絲是否滑絲,以免旋裝不牢泄漏而發生事故。

4.7.減壓器表面要清潔,嚴禁油污,氣壓表要準確。減壓器如遇凍結時應用蒸汽或熱水解凍,嚴禁火烤。定期檢查減壓器,。

4.8.施焊(割)時應正確調整氧氣、乙炔的出口壓力(氧氣0.3-0.5Mpa,乙炔0.01-0.05Mpa)。

焊(割)炬使用前必須進行吸射檢查。無吸射能力嚴禁使用。檢查膠管與焊(割)炬間連接有否漏氣,確認無漏氣方能使用。開啟順序先開乙炔氣閥→點火→逐漸打開氧氣閥;關閉順序先關氧氣閥,再關乙炔閥。

4.9.焊(割)炬作業使用時間過長,如有發熱必須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冷卻措施防止回火。

4.10.在氧氣、乙炔閥均開啟狀況下,嚴禁用手或其它物體堵住焊嘴,以防氧氣進入乙炔管倒流入乙炔瓶,引起爆炸。

4.11.焊(割)炬在操作間歇時必須關閉氣源,放置于空氣流通的地方。嚴禁放在容器(桶、柜)艙口等空氣流通不暢的地方,以免焊(割)炬泄漏的易燃混合氣體滯留引起燃爆事故。

4.12.焊(割)炬使用完畢應徹底切斷氣源,掛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嚴禁帶氣源的焊(割)炬放入工具箱、物料間。

4.13.氧氣管與乙炔管不準互為代用,不準用氧氣吹除乙炔管內的阻塞物。氧氣管為藍色,乙炔管為紅色,嚴禁用其它膠管代用。

4.14.進行氣(焊)割作業要嚴格遵守“十不準燒”規定。

5.相關記錄:

“熱工作業檢查表”(SHI/002/006-01-Rev.3.0)

篇3:熱工安全工作規程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電力企業生產區域熱工作業分類、安全防火要求、熱工分析及合格規程、《熱工安全作業證》的管理等。

本規程適用于電力企業生產區域易燃易爆場所的熱工作業。

本規程不適用于電力企業生產區域的固定熱工區作業和固定用火作業。

2.引用規程

下列規程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規程中引用而構成本規程的條文,在頒布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規程若被修改,所有密閉空間相關作業應執行新規程。

·GBJ16-87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HG23012-1999廠區設備內作業安全規程

·HG23014-1999廠區高處作業安全規程

3.定義

本規程采用下列定義。

3.1熱工作業

在禁火區進行焊接與切割作業及在易燃易爆場所使用噴燈、電鉆、砂輪等進行可能產生火焰、火花和赤熱表面的臨時性作業。

3.2易燃易爆場所

生產和儲存的物品的場所符合GBJ16-87中火災危險分類為甲、乙類的區域。

4.熱工作業分類

熱工作業分為特殊危險熱工作業、一級熱工作業和二級熱工作業三類。

4.1特殊危險熱工作業

在生產運行狀態下的易燃易爆物品生產裝置、輸送管道、儲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它特殊危險場所的熱工作業。

4.2一級熱工作業

在易燃易爆場所進行的熱工作業。

4.3二級熱工作業

除特殊危險熱工作業和一級熱工作業以外的熱工作業。

4.4凡廠、車間或單獨廠房全部停車,裝置經清洗置換、取樣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離措施后,可根據其火災、爆炸危險性大小,經廠安全防火部門批準,熱工作業可按二級熱工作業管理。

4.5遇節日、假日或其它特殊情況時,熱工作業應升級管理。

5.熱工作業安全防火要求

5.1一級和二級熱工作業安全防火要求

5.1.1熱工作業必須辦理熱工安全作業證,進入設備內、高處等進行熱工作業,還須執行HG23012、HG23014的規定。

5.1.2廠區管廊上的熱工作業按一級熱工作業管理,帶壓不置換熱工作業按特殊危險熱工作業管理。

5.1.3凡盛有或盛過化學危險物品的容器、設備、管道等生產、儲存裝置,必須在熱工作業前進行清洗置換,經分析合格后,方可熱工作業。

5.1.4凡在處于GBJ16-87規定的甲、乙類區域的管道、容器、塔罐等生產設施上熱工作業,必須將其與生產系統徹底隔離,并進行清洗置換,取樣分析合格。

5.1.5高空進行熱工作業,其下部地面如有可染物、空洞、陰井、地溝、水封等,應檢查分析,并采取措施,以防火花濺落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5.1.6拆除管線的熱工作業,必須先查明其內部介質及其走向,并制訂相應的安全防火措施;在地面進行熱工作業,周圍有可燃物,應采取防火措施。熱工點附近如有陰井、地溝、水封等應進行檢查、分析,并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防火措施。

5.1.7在生產、使用、儲存氧氣的設備上進行熱工作業,其氧含量不得超過20%。

5.1.8五級風以上(含五級風)天氣,禁止露天熱工作業。因生產需要確需熱工作業時,熱工作業應升級管理。

5.1.9熱工作業應有專人監火,熱工作業前應清除熱工現場及周圍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配備足夠適用的消防器材。

5.1.10熱工作業前,應檢查電、氣焊工具,保證安全可靠,不準帶病使用。

5.1.11使用氣焊割熱工作業時,氧氣瓶與乙炔氣瓶間距不小于5米,二者與熱工作業地點均不小于10米,并不準在烈日下曝曬。

5.1.12在鐵路沿線(25米以內)的熱工作業,遇裝有化學危險物品的火車通過或停留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

5.1.13凡在有可燃物或難燃物構件的涼水塔、脫氣塔、水洗塔等內部進行熱工作業時,必須采取防火隔絕措施,以防火花濺落引起火災。

5.1.14熱工作業完畢,應清理現場,確認無殘留火種后,方可離開。

5.2特殊危險熱工作業的安全防火要求

特殊危險熱工作業在符合5.1條規定的同時,還須符合以下規定。

5.2.1在下列情況下不準進行帶壓不置換熱工作業。

?5.2.1.1生產不穩定。

5.2.1.2設備、管道等腐蝕嚴重。

5.2.2必須制定施工安全方案,落實安全防火措施。熱工作業時,車間主管領導、熱工作業與被熱工作業單位的安全員、廠主管安全防火部門人員、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必須到現場,必要時可請專職消防隊到現場監護。

5.2.3熱工作業前,生產單位要通知工廠生產調度部門及有關單位,使之在異常情況下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5.2.4熱工作業過程中,必須設專人負責監視生產系統內壓力變化情況,使系統保持不低于100毫米水柱正壓。低于100毫米水柱壓力應停止熱工作業,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熱工作業。嚴禁負壓熱工作業。

5.2.5熱工作業現場的通排風要良好,以保證泄漏的氣體能順暢排走。

6.熱工分析及合格規程

6.1熱工分析應由熱工分析人進行。凡是在易燃易爆裝置、管道、儲罐、陰井等部位及其它認為應進行分析的部位熱工時,熱工作業前必須進行熱工分析。

6.2熱工分析的取樣點,均應由熱工所在單位的專(兼)職安全員或當班班長負責提出。

6.3熱工分析的取樣點要有代表性,特殊熱工的分析樣品應保留到熱工結束。

6.4取樣與熱工間隔不得超過30分鐘,如超過此間隔或熱工作業中斷時間超過30分鐘,必須重新取樣分析。

如現場分析手段無法實現上述要求者,應由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簽字同意,另做具體處理。

6.5使用測爆儀或其它類似手段進行分析時,檢測設備必須經被測對象的規程氣體樣品標定合格。

6.6熱工分析合格判定

6.6.1如使用測爆儀或其它類似手段時,被測的氣體或蒸汽濃度應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

6.6.2使用其它分析手段時,被測的氣體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時,其被測濃度小于等于0.5%;當被測的氣體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4%時,其被測濃度小于等于0.2%。

7.《熱工安全作業證》的管理

7.1《熱工安全作業證》為兩聯,特殊危險熱工、一級熱工、二級熱工安全作業證分別以三道、二道、一道斜紅杠加以區分。《熱工安全作業證》的格式見附錄。

7.2《熱工安全作業證》的辦理程序和使用要求

7.2.1《熱工安全作業證》由申請熱工單位指定熱工項目負責人辦理。辦證人須按《熱工安全作業證》的項目逐項填寫,不得空項;然后根據熱工等級,按7.4條規定的審批權限辦理審批手續;最后將辦理好的《熱工安全作業證》交熱工項目負責人。

7.2.2熱工負責人持辦理好的《熱工安全作業證》到現場,檢查熱工作業安全措施落實情況,確認安全措施可靠并向熱工人和監火人交代安全注意事項后,將《熱工安全作業證》交給熱工人。

7.2.3一份《熱工安全作業證》只準在一個熱工點使用,熱工后,由熱工人在《熱工安全作業證》上簽字。如果在同一熱工點多人同時熱工作業,可使用一份《熱工安全作業證》,但參加熱工作業的所有熱工人應分別在《熱工安全作業證》上簽字。

7.2.4《熱工安全作業證》不準轉讓、涂改,不準異地使用或擴大使用范圍。

7.2.5《熱工安全作業證》一式兩份,終審批準人和熱工人各持一份存查;特殊危險《熱工安全作業證》由主管安全防火部門存查。

7.3《熱工安全作業證》的有效期限特殊危險熱工作業的《熱工安全作業證》和一級熱工作業的《熱工安全作業證》的有效期為24小時。

7.3.1二級熱工作業的《熱工安全作業證》的有效期為120小時。

7.3.2熱工作業超過有效期限,應重新辦理《熱工安全作業證》。

7.4《熱工安全作業證》的審批

7.4.1特殊危險熱工作業的《熱工安全作業證》由熱工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初審簽字,經主管安全防火部門復檢簽字后,報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終審批準。

7.4.2一級熱工作業的《熱工安全作業證》由熱工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初審簽字后,報主管安全防火部門終審批準。

7.4.3二級熱工作業的《熱工安全作業證》由熱工地點所在單位的主管領導終審批準。

8.職責要求

8.1熱工項目負責人對熱工作業負全面責任。必須在熱工作業前詳細了解作業內容和熱工部位及周圍情況,參與熱工安全措施的制訂、落實,向作業人員交代作業任務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項。作業完成后,組織檢查現場,確認無遺留火種,方可離開現場。

8.2獨立承擔熱工作業的熱工人,必須持有特殊工種作業證,并在《熱工安全作業證》上簽字。若帶徒作業時,熱工人必須在場監護。熱工人接到《熱工安全作業證》后,要核對證上各項內容是否落實,審批手續是否完備,若發現不具備條件時,有權拒絕熱工,并向單位主管安全防火部門報告。熱工人必須隨身攜帶《熱工安全作業證》,嚴禁無證作業及審批手續不完備的熱工作業。熱工前(包括熱工停歇期超過30分鐘

再次熱工),熱工人應主動向熱工點所在單位當班班長呈驗《熱工安全作業證》,經其簽字后方可進行熱工作業。

8.3監護人由熱工點所在單位指定責任心強、有經驗、熟悉現場、掌握消防知識的人員擔任。必要時,也可由熱工單位和熱工點所在單位共同指派。新項目施工熱工,由施工單位指派監護人。監護人所在位置應便于觀察熱工和火花濺落,必要時可增設監火人。監護人負責熱工現場的監護與檢查,隨時撲滅熱工飛濺的火花,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熱工人停止熱工作業,及時聯系有關人員采取措施。監火人必須堅守崗位,不準脫崗。在熱工期間,不準兼作其它工作;在熱工作業完成后,要會同有關人員清理現場,清除殘火,確認無遺留火種后方可離開現場。

8.4被熱工單位班組長(值班長、工段長)為熱工部位的負責人,對所屬生產系統在熱工過程中的安全負責。參與制定、負責落實熱工安全措施,負責生產與熱工作業的銜接,檢查《熱工安全作業證》。對審批手續不完備的《熱工安全作業證》有制止熱工作業的權力。在熱工作業中,生產系統如有緊急或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停止熱工作業。

8.5熱工分析人對熱工分析手段和分析結果負責。根據熱工地點所在單位的要求,親自到現場取樣分析,在《熱工安全作業證》上填寫取樣時間和分析數據并簽字。

8.6執行熱工單位和熱工點所在單位的安全員負責檢查本規程執行情況和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隨時糾正違章作業。特殊危險熱工、一級熱工,安全員必須到現場。

8.7各級熱工作業的審查批準人審批熱工作業時必須親自到現場,了解熱工部位及周圍情況,確定是否需作熱工分析,審查并明確熱工等級,檢查、完善防火安全措施,審查《熱工安全作業證》的辦理是否符合7.2要求。在確認準確無誤后,方可簽字批準熱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