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用電監護檢查制度
1、在帶電設備附近工作時必須設專人監護。
2、在狹窄及潮濕場所從事用電作業時必須設專人監護。
3、登高用電作業時必須設專人監護。
4、監護人員應時刻注意作業人員的活動范圍,督促其正確使用工具,并與帶電設備保持安全距離;發現違反電氣安全規程的作法應及時糾正。
5、監護人員的安全知識及操作技術水平不得低于操作人。
6、監護人員在執行監護工作時,應根據被監護工作情況攜帶或使用基本安全用具或輔助安全用具,不得兼做其它工作。
篇2:現場作業監護管理規定
危險作業的現場監護管理應根據危險作業的特點來制定,應使作業程序規范化、設備與工具使用規范化、作業(施工)現場規范化,確保作業按操作規程進行和安全措施的落實。
(1)作業程序規范化
危險作業程序包括申請、審批、作業、監督、總結等過程,整個程序一定嚴格、規范。對于危險性大的危險作業(如動火作業),應嚴格執行作業證制度。需要進行危險作業的部門應首先提出申請,說明要求作業的理由、時間、地點、規模和作業內容。申請一般應逐級進行,即班組向車間,車間向廠提出申請。
作業審批,根據作業的危險等級由車間級或廠級進行審批。審批應主要由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或人員負責進行,并按安全檢查表進行。作業審批合格后,發給作業證,明確作業時間,參加作業人員,作業分工以及指定作業負責人和作業監護人。
在開始作業前,應做好作業前的準備和檢查工作。準備工作包括:作業前的培訓,熟悉作業標準,掌握安全要點和異常情況的對策等;作業現場的清理整頓;工具設備準備;服裝護具準備;確定并熟悉作業中的指揮、聯絡方式等。作業前的檢查包括:自檢、領導檢查和安技人員檢查。檢查合格后才能開始作業,作業中,指揮人員和作業人員均應嚴格按預定方案要求進行;監護人員應在作業現場進行監督檢查,以確保作業安全。
(2)設備與工具使用的規范化
作業中使用的設備與工具應嚴格按施工設計要求配備,并嚴格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設備、工具完好情況、作業場所清理整頓情況、作業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情況、安全防護裝置、安全標志配備情況等。
(3)施工(作業)組織設計的規范化
施工(作業)組織設計是整個施工或作業中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危險性作業開工前必須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應嚴格按有關規程要求進行,并做好技術交底。
(4)作業(施工)現場的規范化
危險性作業很多帶有臨時性,其作業(施工)現場的布設、安全防護、作業過程等,通常不像固定地點的重復性作業那樣規范,這也是造成危險性作業事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應加強對作業(施工)現場的管理,使之規范化。作業環境布置及防護要規范化,應根據作業內容,合理確定各種設備、構件等大件吊裝的走向路線;作業中需臨時拆卸的欄桿、扶梯和翻移開的格欄板等部位,應及時拉上警示欄繩,鋪墊行走跳板;作業中的各種工藝孔、洞必需加防護蓋或圍欄;使用的電焊機、廢物箱等設備或物體,必須放在現場安全員指定位置,不得影響施工人員的安全通道;對所有使用的高壓線應懸掛明顯警示標志,對氧氣、乙炔氣膠管應架空,防止破損造成事故隱患;高空作業下部應設置警戒區域,拉好防護欄繩。
作業(施工)現場監護管理要規范化,專職安全員應負責施工作業現場的安全監護管理、監督、檢查,對于立體交叉作業負責下部人員的監護。現場作業人員的行為,必須符合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規定的要求,作業人員必須按規范配戴安全帽,高處作業必須戴好保險帶等勞動保護用品。嚴禁高處向下拋物。吊裝作業專職人員應對索具等部件進行檢查。
篇3:八一醫院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一醫院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癥監護病房(ICU)的消毒隔離除病房消毒隔離制度外還應遵守以下規定:
1布局合理,分治療室(區)和監護區。治療室(區)內應設流動水洗手設施,監護區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9.5m2。
2、每天進行空氣消毒。
3、患者的安置應將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開,特殊感染患者單獨安置。診療護理活動應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4、工作人員進入ICU要穿專用工作服、換鞋、戴帽子、戴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進入。
5、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認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時戴手套。
6、注意患者各種留置管路的觀察、局部護理與消毒,加強醫院感染監測。
7、加強抗感染藥物的應用管理,防止患者發生菌群失調;加強細菌耐藥性監測。
8、加強急救設備的管理與消毒,保證各急救物品的完好,防止交叉感染。
9、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探視者應更衣、換鞋、戴帽子、戴口罩,與患者接觸前要洗手。
10、對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藥菌感染的患者,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11、ICU的空氣、物表、工作人員手每月做生物監測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