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A小學重大事故報告制度

A小學重大事故報告制度

2024-07-11 閱讀 7071

為了妥善處理學校的重大事故,使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教師管理,確保教育教學秩序有條不紊地進行,保證學生健康、安全、和諧、全面地發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大事故的界定

1.不論何因造成的師生人身傷害,并造成流血、縫針及其它嚴重后果。

2.不論何因造成的師生心理侵害、人格侮辱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或可能產生惡劣影響。

3.校園內各類貴重設備設施遭自然損壞、盜竊、人為破壞,可能產生不良后果。

4.各種流行病(非典、禽流感、霍亂等)的發生,可能造成傳染。

5.校園內建筑設施等有安全隱患,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6.師生發生食物中毒。

7.其他嚴重的突發事件.

二、重大事故報告程序

1.報告主體為第一發現人。

2.第一發現人或責任人要根據現場條件和自身能力對事故作最好的應急處理。(必要時,要保護好現場)

3.第一發現人或責任人在應急處理后要以最快速度(一般在5分鐘之內)報告校長室。

4.第一發現人協同責任人在最短時間內對事故作深入調查分析,寫出詳細的書面報告(書面報告當天完成),呈校長室參考。

5.校長室及時召集有關人員對事故作進一步調查分析,確定事故性質。

6.校長室召開有關會議,根據有關規定,對事故相關人員作公正處理,并加強對責任人和當事人的教育。

7.處理結果備案歸擋并在教職工大會上公告。

三、對末履行重大事故報告制度人員的處理

對重大事故采取漠視、退避、推諉或掩蓋等情況者,給予嚴厲批評,并視情節輕重作出相應處理。

篇2:重大事故隱患報告制度

為加強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預防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好地落實《貴州省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結合本站實際,訂立本制度:

一、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發現重大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向

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書面報告,同時向上級交通主管部門書面報告,書面報告應當由車站站長簽字確認。

二、重大事故隱患報告內容應當包括:

1、重大事故隱患的現狀及產生原因。

2、重大事故隱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難易程度分析。

3、車站擬定重大事故隱患的治理方案。

三、對排查中發現的重大事故隱患報告不及時或隱瞞不報的,應追

究責任人責任。

篇3:重大事故現場勘察報告規定

1.現場勘察的內容如下:

1.1什么人、什么事:受害者姓名、年齡、工種、級別、事故性質分類、受傷部位、傷害程度;其它與受害者有關人員的情況,當班出勤人數、分工情況等。

1.2什么時間:發生事故的年、月、日、點班、時、分。

1.3什么場所:事故發生的具體地點,其周圍環境情況與事故有關的環境因素的狀況、位置等。

1.4干什么工作:弄清傷者正在干什么活,人和物是怎樣接觸的等。

1.5什么物致傷:弄清導致事故發生的起因物、致害物、環境等。

1.6不安全狀態:弄清事故起因物的不安全狀態。

1.7不安全行為:弄清事故原因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與事故有關的所有人員的不安全行為。

1.8事故是怎樣發生的:人和物是怎樣接觸而發生事故的。

1.9原則:事故現場勘察必須做到客觀、公正。

2技術鑒定報告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2.1事故發生時間;

2.2事故發生地點;

2.3事故類別的認定和事故性質的認定事故性質分為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

2.4事故現場概況;

2.5事故原因分析;

2.6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2.7技術防范措施建議。

3.附件

3.1事故現場勘察報告;

3.2事故搶救(搶險)報告;

3.3事故現場示意圖;

3.4尸檢報告;

3.5受傷人員傷害程度鑒定或醫療證明;

3.6現場提取物檢驗報告;

3.7技術檢測(或技術鑒定)報告及專家咨詢意見;

3.8技術鑒定組人員的簽字名單。

4管理調查報告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4.1企業基本概況包括企業經濟性質、產權制度、法人治理結構、事故前生產的合法性認定;

4.2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包括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管理方式、安全管理機制等;

4.3辦證情況包括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安全生產許可證等;

4.4事故調查人員情況包括被調查人員姓名、性別、年齡、政治面貌、職務;

4.5事故發生的簡要經過及搶救過程;

4.6事故間接原因分析:分為主要原因、重要原因、一般原因等;

4.7事故責任劃分:包括責任人姓名、政治面貌、職務、分管工作、錯誤(或犯罪)事實、責任;

4.8管理防范措施建議。

5.事故調查報告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5.1概述事故發生的時間、企業名稱、地點、事故類別、傷亡情況和直接經濟損失等;事故調查組的組成。

5.2事故單位概況

5.2.1企業概況

企業性質及隸屬關系;持證情況及有關的基礎資料;

5.2.2事故單位及地點概況:事故發生前的生產和勞動組織情況;

5.2.3事故發生經過及搶救、善后情況、事故經過;事故報告情況;事故搶救情況(搶險救災指揮情況、搶救情況、搶救結果);事故發生后對工亡家屬的安撫和賠償情況,對受傷人員的治療情況。

5.3事故性質及原因

5.3.1事故性質;

5.3.2事故直接原因;

5.3.3事故間接原因。

6.責任認定及處理建議

6.l責任認定事實及法律依據。

6.2事故責任追究的法律依據和處理建議

6.2.1對事故有關責任人員的處理決定或建議:

6.2.1.1行政處罰(含經濟處罰);

6.2.1.2刑事處罰;

6.2.1.3黨紀政紀處分。

6.3對事故責任單位實施行政處罰或核減工資獎金的建議。

7.防范措施和建議

8附件

8.1事故現場平面圖;

8.2調查組名單及簽字;

8.3直接經濟損失計算及統計表。

8.4其它需要載明的事項。

9.事故事實材料的收集包括如下內容

9.1與事故鑒別、記錄有關的材料

9.1.1發生事故的單位、地點、時間;

9.1.2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技術等級、工種、工齡、支付工資形式;

9.1.3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術狀況,接受安全教育情況;

9.1.4出事當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時間開始工作,工作內容、工作量、作業程度、操作時的動作(或位置);

9.1.5受害人和肇事者過去的事故記錄。

9.2事故發生的有關事實

9.2.1事故發生前設備、設施等的性能和運行狀況;

9.2.2使用的材料情況,必要時進行物理性能或化學性能實驗與分析;

9.2.3有關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技術文件、工作指令和規章制度方面的資料及執行情況;

9.2.4關于工作環境方面的狀況:包括照明、濕度、溫度、通風、聲響、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狀況以及工作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取樣分析記錄;

9.2.5個人防護措施狀況:應注意它的有效性、質量、使用范圍;

9.2.6出事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健康狀況;

9.2.7其他可能與事故致因有關的細節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