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工程控制方法措施
隱蔽工程在下一道工序開工前必須進行驗收,項目工程部按照《工程驗收控制程序》辦理,具體包括:
1.基坑、基槽驗收
建筑物基礎或管道基槽按設計標高開挖后,項目經理要求監理單位組織驗槽工作,項目工程部工程師、監理工程師、施工單位、勘察、設計單位要盡快現場確認土質是否滿足承載力要求,如需加深處理則可通過工程聯系單方式經設計方簽字確認進行處理。基坑或基槽驗收記錄要經上述五方會簽,驗收后應盡快隱蔽,避免被雨水浸泡。
2.基礎回填隱蔽驗收
基礎回填工作要按設計圖要求的土質或材料分層夯填,而且按《施工與驗收規范》要求,請質檢站進行取土檢查其密實性,夯實系數要達到設計要求。以確保回填土不產生較大沉降。
3.砼工程的鋼筋隱蔽驗收
(1)對鋼筋原材料進場前要進行檢查是否有合格證,即合格證要注明鋼材規格、型號、爐號、批號、數量及出廠日期、生產廠家。同時要取樣進行物理性能和化學成份檢驗,合格方可批量進場。
(2)檢查驗收鋼筋綁扎規格、數量、間距是否符合設計圖紙要求,同一截面接頭數量及搭接長度必須符合《規范》要求。對焊接頭的鋼筋,先試驗焊工焊接質量,然后按《規范》要求抽取樣品進行焊接試件檢驗,對不合格焊接試件要按要求加倍取樣檢驗,確保焊接接頭質量達標。
(3)對鋼筋保護層按設計要求驗收。
(4)對驗收中存在不合要求的要發監理整改通知單,直至完全合格后方可在《隱蔽驗收記錄表》上簽字同意進行砼澆筑。
4.砼結構上預埋管、預埋鐵件及水電管線的隱蔽驗收。
砼結構上通常有防水套管、預埋鐵件、電氣管線、給排水管線需隱蔽,在砼澆筑封模板前要對其進行隱蔽驗收,首先要驗收其原材料是否有合格證,是否有見證送檢,只有合格材料才允許使用;然后要檢查套管,鐵件加所用材料規格及加工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再次要核對其放置的標高、軸線等具體位置是否準確無誤;并檢查其固定方法是否可靠,能否確保砼澆筑過程中不變形不移位。水電管線埋沒位置要根據使用特點檢查其是否合理,能否滿足要求。驗收合格后方可在《隱蔽驗收記錄表》上簽字同意隱蔽。
5.建筑物及機、電設備避雷引下線的隱蔽驗收
建筑物、機電設備避雷引下線的設置除了要符合設計中規定的材料、規格、數量、間距及材質外,還要經專業工程師進行接地電阻的測試驗收,接地電阻值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范圍。
6.砼結構及砌體工程裝飾前的隱蔽驗收
砼結構及砌體在裝飾抹灰前均要進行隱蔽中間驗收,砼結構需查驗所有材料合格證及砼試壓報告,要進行現場強度回彈或鉆孔取樣試壓,要檢驗砼表面密實度及結構幾何尺寸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砌體要查驗原材料合格證,砂漿配含比,砂漿試壓報告等有關資料是否齊全,現場查驗抗震構造拉接鋼筋設置是否洽當,砌體砌筑方法及灰縫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砌體軸線、位置、厚度等是否符合圖紙規定。
參加驗收的主要有項目工程部工程師,市質量監督檢查站工程師,監理工程師、設計單位代表,施工單位代表。驗收合格后填寫《隱蔽驗收記錄表》,共同會簽,如驗收存在問題,要發監理整改通知單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再組織上述人員進行復驗,復驗合格后方可進行裝飾抹灰隱蔽施工。
7.防水工程的隱蔽驗收
防水層施工前要檢查驗收基層是否平整光滑,是否清理干凈,并測試含水率是否小于設計規定值。防水材料是否與設計相同,并進行有見證送檢,防水層施工后要檢查防水層材料與設計是否一致,厚度是否達到要求,薄弱環節是否按設計要求進行特別處理。最關鍵是試水檢驗能否合格,合格后方可填寫《隱蔽驗收記錄表》,共同會簽后才能隱蔽,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8.地下管線的隱蔽
地下管線隱蔽由專業工程師匯同監理、質檢、設計、施工單位檢查基槽定位放線是否準確,管線標高、坡向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管下土質是否密實,給排水管道要進行打壓或試水合格才能回填隱蔽,《隱蔽驗收記錄表》要進行會簽,回填時要分層夯實達到設計要求。
篇2:隱蔽工程管理辦法范本
為保障安全生產,杜絕事故發生,對隱蔽工程實行“四項制度管理”,即:掛牌制度、填圖制度、臺帳制度、移交制度。
隱蔽工程的定性:一切架棚巷道、錨桿支護巷道、沿空巷道、巷道頂板離層儀顯示臨界值的地段,以及巷道出現斷層、淋水的地段均為隱蔽工程,納入“四項制度管理”進行管理。
1掛牌制度: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必須在巷道的隱蔽工程處懸掛警示標志牌,標明隱蔽工程詳細情況;定期檢查隱蔽工程,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2填圖制度: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應準確掌握隱蔽工程的具體位置、范圍及處理情況,并在施工平面圖上明確標注。
3臺帳制度: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必須對隱蔽工程記錄備案,建立巷道隱蔽工程臺帳,及時上報生產技術部,生產技術部做好歸類存檔工作。
4移交制度:工程竣工移交時,調度指揮中心組織有關單位進行驗收,交接單位應在現場交接清楚隱蔽工程情況,并做好隱蔽工程資料移交工作;接收使用單位應對隱蔽工程進行重點監管,并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
篇3:隱蔽致災因素普查制度范本
為了切實做好礦井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工作,確保我礦長治久安,減小和消除隱蔽致災地質因素對礦井安全生產的影響,按照《煤礦地質工作規定》要求,結合《鶴崗中潤礦業有限公司隱蔽致災因素普查報告》和《煤礦地質工作規定》第四章具體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礦井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領導小組
組?長:總工程師
副組長:地測副總?機電副總?通防副總
成?員:地測科科長、通風隊長、安全科科長、機電
科科長、生產技術科科長、防治水專職人員、通風專職人員、各
區隊技術員
二、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領導小組職責范圍
組長:全面負責組織隱蔽致災因素普查工作的開展,保證隱蔽致災因素普查工作開展過程中所需資金、設備、儀器儀表落實到位。
副組長:協助組長工作,負責組織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術措施,重點負責隱蔽性調查工作的跟蹤、督促檢查,負責自己專業內隱蔽致災工作日常業務安排落實。
成員:在組長副組長的領導下共同開展完成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工作并負責編制專業內的安全技術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
區隊技術員負責本區隊內的隱蔽致災專業知識培訓科室技術人員負責督促幫扶區隊人員共同提高專業知識。
三、礦井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范圍:
1、地表防洪災害的排查
①相關科室對礦內及礦區周邊的地表徑流、塌陷裂隙區滲水情況、暴雨過后地表塌陷裂隙區積水情況巡查進行詳細的排查勘測并在本礦相關圖紙上及時準確的繪制出具體的位置。
②相關部門對礦周圍的防洪排水溝定期進行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時清理防洪溝,保證防洪溝內的清潔,發現有損壞的地方及時進行修復,保證防洪排水溝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間加強防洪溝的巡查工作,對井口較低位置采取相應的防水措施,防止強降雨期間,積水涌入井筒內,發生事故。
2、井下隱蔽致災因素排查
1)采空區
①經常深入井下現場,負責每月對全礦范圍內采空區的監控檢查,負責協調施工單位經常性地對礦山重點部位及井巷工程進行監督監測,協調本系統人員對重點部位的監測,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區范圍,并做好相關圖件的歸檔工作。
②堅持經常對新舊采空區進行實測,并及時準確的繪制當前采空區位置實測圖,對在實測或井下隱患排查過程中,對發現重大安全隱患,可能誘發大的地質災害時,應及時向組長及副組長匯報。
③根據采空區與我礦重點場所影響關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礦體的相互位置及影響程度,從技術上進行論證,確定我礦當前監測重點。
④在采掘活動開始前確定礦區范圍內地表采空區、地表塌陷區、地表錯動區關系及影響范圍。
⑤推廣應用在采空區監測地質災害預測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負責研究采空區變化,并對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給與技術的論證并采取相關措施。
⑥確定的采空區影響范圍,圈定并標識通知相關人員,防止人員誤入。
⑦在回采過程中,對地表采空區塌陷范圍進行現場觀測,對塌陷情況及時匯報礦總工程師。
2)廢棄老窯(井筒)井巷和封閉不良鉆孔普查
①對礦區內及礦區周邊的可能影響本礦的老窯及廢棄井巷進行摸底,并在本礦的相關圖紙資料上繪制出具體位置,并定期進行觀測及排查。
②對井下已采完的工作面的防火密閉進行觀測,并及時匯報出現的問題。
③定期了解相鄰礦井的回采情況,如有開采的礦井,調查清楚其廢棄井巷是否對本礦的安全生產產生影響。
④井筒、工業廣場及附近匯水溝每年雨季前要清理附近雜物,疏通排水通道。
⑤在井下發現下礦水量有變化時或降特大暴雨、地表水體變化等特殊情況,要及時對井筒周邊水位進行測量。
⑥若礦井后期對對井田范圍內廢棄井筒進行充填,對井筒充填方案和回填工程監督。
⑦在周邊礦井關閉后,在井筒沒有回填前,要經常協助公司技術服務中心人員,采用電測法對井筒水位進行測量,密切關注水位變化。
⑧在工作面采掘工程接近鉆孔之前,必須對鉆孔資料進行查閱,全面了解鉆孔的封閉情況,編制采掘工程過鉆孔設計方案。
⑨對于鉆孔資料不詳、模糊的鉆孔,必須以“封閉不良鉆孔”對待,在設計說明中必須明確提出來,要留足防隔水煤柱,并制定安全技術措施,作為視在安全隱患來處理。
⑩在設計中明確告知施工單位,所要揭露的鉆孔數量及位置,以及鉆孔的封閉情況,讓施工單位提前做好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
3)斷層、裂隙、褶皺、陷落柱、導水裂隙帶等地質構造普查
①建立地質預報制度,年初按照年度采掘工程計劃,對年度采掘工程可能遇到的斷層、陷落柱等地質構造進行預報;每月根據采掘工程計劃,和井下采掘巷道揭露情況對各掘進頭面,進行逐頭逐面分析,準確分析巷道層位關系,對可能穿層巷道、或過老空老巷、斷層等地質構造要提前通知生產區隊,提出建議,并督促區隊制定、落實安全技術措施。
②建立鉆孔資料分析制度,在巷道超前鉆探結束后,要及時根據鉆探資料,進行鉆場分析,對鉆孔中發現的層位變化等情況,分析前方可能存在的地質構造情況。
③定期對水文地質資料分析,水文地質方面要及時分析巷道頂底板滴滲水情況及水量變化趨勢、充水來源等資料,若物探、鉆探顯示的地質構造變化區域要及時分析構造變化帶附近可能出現的水文地質情況,及時向總工程師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