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別墅群框架結構重點部位及特殊部位控制措施

別墅群框架結構重點部位及特殊部位控制措施

2024-07-11 閱讀 6111

別墅群框架結構工程重點部位及特殊部位控制措施

一、梁、柱結點細部處理措施

梁柱結點是框架中重要部位之一,該部位為結構應力集中點,直接影響結構安全,因此,在施工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鋼筋施工

梁、柱結點部位鋼筋密集,鋼筋綁扎及砼澆筑難度都較大。由于該部位根部梁箍筋對保證框架結構受力非常重要,因此在技術交底時要對作業工人進行反復強調,梁筋綁扎完后,穿入兩個開口箍焊接成封閉箍,現場作業人員可根據實際施工情況處理,同時,現場管理人員對該部位嚴加檢查。

2、模板處理

梁、柱結點模板處理好壞直接影響砼的澆筑質量,本工程梁柱結點模板采用定型木模,扣件試鋼管支撐。

1、砼澆筑:

澆筑砼梁、柱結點時,先將結點部位清理干凈,用清水沖洗潤濕,由

于該部位鋼筋較密,故采用等強度的細石砼澆筑,振動棒改用小型或片式振動棒,當梁、柱砼強度等級不同時,應先施工砼強度等級高的梁或柱。

4、養護

梁、柱結點是集中受力

點,澆筑完終凝后即時進行

養護,高溫天氣養護間隔不多于2小時,養護時間為14d。

二、板面標高控制措施

因本工程單層面積較大,砼板面標高不易控制,為確保其施工質量,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在澆筑區段周圍引測樓層標高基準線。其引測點數量應便于控制樓面水平。

2、在澆筑砼前,鋼筋須用縱橫@1000的馬凳鐵點焊固定,保證鋼筋的有效位置。并以此作為控制板面平整的初始依據。

3、為便于砼澆筑時板面水平控制,采用100×100同強度砼塊按@2000進行布點控制。

4、砼澆筑時須采用水準儀進行跟班抄平。

5、板面收光時,必須用2m平尺隨時進行板面平整度檢查,發現不平處即時補填砼壓實平整。

6、在砼初凝前須進行二次板面平整度檢查,并最終檢查調整板面平整度。

三、外墻防滲漏技術措施

1、把砌體質量,砂漿強度及砌體灰漿飽滿度作為重點來抓。墻體砌好后,施工員及質檢員檢查墻體是否有亮縫,然后再抹外墻底灰。

2、砌筑砂漿選用潔凈的砂,嚴格按配合比配置砂漿,確保砂漿強度及提高抗滲性能。

3、外墻腳手架連墻桿、懸挑腳手架拆架時,將墻內鋼管全部拆除并用細石砼堵洞。

4、外門窗洞口位置留置應正確,大小適中,一般每邊大20mm,窗框塞縫定人定位,塞縫前應清理干凈,窗頂滴水、窗臺泛水應明顯。

5、外墻面抹灰厚度每次≯5~7mm,分層壓實。抹灰砂漿嚴格按設計配合比施工。

6、砼結構與墻體不同材質交接處每邊釘一層≥500mm寬的鋼板網,以避免受溫度影響收縮不均而產生界面開裂。

7、室內衛生間應做好防水處理,室內地面防水應卷至四周墻面600mm。

四、建筑軸線、標高、垂直度控制

1、要保證建筑垂直度、幾何形狀、截面尺寸符合有關規定和設計要求,需建立精度較高、形式各異的測量控制網,作為控制和施工放線的依據。根據本工程的地理環境,采用內控外校法,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度,即在建筑物內建立內控控制網,用外控點進行校核。

2、控制網的布設

由業主提供建筑基線點,引測閉合導線,作為房屋垂直度和施工測量的四級控制,并作為樓層施工放線及校核的依據。

3、垂直度控制措施

①、根據軸線控制樁,將其引測至底層轉角構造柱和墻面上,校核無誤后以此控制線為依據引測至各樓層,作為主體施工向上投測放線的依據。

②、垂直度的確定和數據處理

以投測至各層的控制軸線為依據,量取各處墻外邊觀測點至控制軸線的垂距,計算出該數據與設計值之差,即為各點在施工中的偏差。通過每個樓層測量的結果,計算出每層的實際形心位置,再與設計形心位置進行比較以確定該層垂直度偏差情況。

五、廚房及衛生間防水

廚房及衛生間二布六油防水施工工藝流程:

基層處理→涂刷第一遍瀝青水膩子→刷第二遍瀝青→細部構造和加強層→鋪貼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同時刷第三遍瀝青→刷第四遍瀝青→貼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同時刷五遍瀝青→刷第六遍涂料→蓄水試驗

1、基層處理:先檢查基層水泥砂漿找平層是否平整,泛水坡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面層有坑凹處時,用水泥砂漿找平,用鋼絲刷扁鏟將粘結在面層上的漿皮鏟掉,最后用掃帚將塵土掃干凈。

2、基層滿刮氯丁膠乳瀝青水泥膩子:將攪拌均勻的氯丁膠乳瀝青防水涂料倒入小桶中,摻少許水泥攪拌均勻,用刮板將基層滿刮一遍。管根和轉角處要厚刮并抹平整。

3、第二遍防水瀝青:根據每天使用量將氯丁膠乳瀝青防水涂料倒入小桶中下班時將余料倒回大桶內保存,防止干燥結膜影響使用。待基氯丁膠乳水泥膩子干燥后,開始涂刷第二遍涂料,用油漆刷或滾動刷蘸涂料滿刷一遍,涂刷要均勻,表面不得有流淌堆積現象。

4、細部構造和加強層:陰角、陽角先做一道加強層,即將玻璃絲布(或無紡布)鋪貼于上述部位,同時用油漆刷刷氯丁膠乳瀝青防水涂料。要貼實、刷平,不得有折皺。

管子根部也是先做加強層。可將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剪成鋸齒形,鋪貼在套管表面,上端卷入套管中,下端貼實在管根部平面上,同時刷氯丁膠乳瀝青防水涂料,貼實、刷平。

地漏、蹲坑等與地面相交的部位也先做二層加強層。

如果墻面無防水要求時,地面的防水涂層往墻面四周卷起300mm高,也做加強層。

5、鋪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同時刷第三遍涂料:細部構造層做完之后,可進行大面積涂布操作,將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卷成圓筒,用油漆刷蘸涂料,邊刷,邊滾動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卷,邊滾邊鋪貼,并隨即用毛刷將玻璃絲布(或無紡布)碾壓平整,排除氣泡,同時用刷子蘸涂料在己鋪好的玻璃絲布(或無紡布)上均勻涂刷,使玻璃絲布(或無紡布)牢固的粘結在基層上,不得有漏涂和皺折。一般平面施工從低處向高處做,按順水接茬從里往門口做,先做水平面后做垂直面,玻璃絲布(或無紡布)搭接不小于10cm。

6、第四遍防水涂料:待第二層涂料干燥后,用油漆刷或滾動刷滿刷第三遍防水涂料。

7、鋪貼玻璃絲布(或無紡布)同時刷第五遍瀝青,方法同前。

8、第六遍防水涂料:第五遍涂料干燥后,再滿刷最后一遍涂料,表面撒一層粗砂,干透后做蓄水試驗。

8、蓄水試驗:防水層涂刷驗收合格后,將地漏堵塞,蓄水2cm高,時間不少于24h,若無滲漏為合格,可進行面層施工。

六、特殊過程-鋼筋焊接質量控制

鋼筋焊接前,必須根據施工條件進行試焊,合格后方可施焊。焊工必須持證,合格證必須有效。所用焊條、焊劑必須具備合格證方可使用,鋼筋焊接接頭應符合GB50204-92第3、4、7條規定。

1、閃光對焊:用于鋼筋的橫向連接。鋼筋直徑較小時可采取連續閃光焊;鋼筋直徑較大,端面比較平整,宜采用預熱閃光焊;端面不夠平整,宜采用閃光→預熱→閃光焊。在鋼筋焊接過程中,各操作環節應密切配合,以保證焊接質量。若出現異常現象或缺陷時,參照JGJ18-96鋼筋焊接及驗收規格表查找原因,及時消除。

2、電渣壓力焊:≥Ф14規格鋼筋的豎向連接盡量采用電渣壓力焊。焊接時應防止上下鋼筋錯位和夾具變形。電渣壓力焊的參數應符合JGJ18--96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的規定。

3、搭接焊:對一些特殊部位采用搭接焊,要保證焊縫質量和焊縫的長度滿足規范要求。

4、超長部分連接,采用現場連接,連接方式為:熔槽幫條焊,焊接工藝應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邊長為50mm,長度為90mm的角鋼作連接墊板。

b、鋼筋斷頭應加工平整,兩鋼筋間隙為12mm。

c、從接縫處墊板引弧后應連續施焊,應使鋼筋端癌熔合,防止未焊透或夾渣。

d、焊接過程中應停焊清渣一次,焊平后,再進行焊縫余高的焊接,其高度不小于3mm。

e、鋼筋與角鋼控制板之間,應加焊側面縫1-3層,焊縫應飽滿,表面平整。

5、鋼筋的綁扎

①鋼筋綁扎接頭設計有要求的,首先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的,按照《砼結構驗收規范》GB50204-92有關規定執行。

②底板鋼筋搭接,對焊接頭位置,上部鋼筋可在梁內,下部鋼筋在跨間1/3處。

③地梁鋼筋搭接、對焊位置:上部鋼筋在構造柱內錯接,下部可在跨間1/3處錯接。

④構造柱筋搭接。對焊位置應錯開,同一截面處不能超過50%。

篇2:八一醫院重點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

第一醫院重點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應分開安置,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并根據病原體、疾病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

3、保持病室環境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并達到相應的衛生學要求,房屋改造時要預防軍團菌和曲霉菌感染;

4、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嚴格掌握機械通氣指征,盡量采用無創通氣,限制插管的留置時間。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5、重復使用的呼吸機回路管道、霧化器等應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霧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應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機管路避免頻繁更換(一般情況下每周更換1-2次,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應及時更換);集水器應處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時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應加強呼吸道濕化,濕化瓶內應為無菌蒸餾水,且應每24小時更換;

7、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許可時采取半臥位,控制進食速度和量,盡量避免使用H2受體阻滯劑,及時清除聲門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氣道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以促進排痰。手術病人術前應戒煙,術后鼓勵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盡早起床活動,避免使用鎮靜劑;

9、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診療護理操作時應戴口罩,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應戴手套(手部皮膚有破損必須戴雙層手套),對可能發生血、體液飛濺的操作時應戴防護眼鏡,必要時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圍裙;

10、不宜常規使用抗菌藥物預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需時才使用,并盡早拔除。術前導尿宜在手術室進行;

3、選擇合適的導尿管,盡量選用管徑適宜、帶有壺腹的硅膠導尿管(盡可能避免用橡膠導尿管)。插管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管,避免滑動或牽拉;

4、維護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輕易脫開,集尿袋應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觸及地面;保持引流通暢;

5、采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接口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

6、加強留置導尿管的護理,保持會陰部清潔和干燥,每日應采用無菌鹽水或碘伏清洗尿道外口,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換引流袋,若尿管阻塞應立即更換;

7、不使用抗菌藥物作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

8、嚴格手衛生管理,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三、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手術室環境清潔,符合衛生學標準及預防醫院感染的要求,不同類別的手術安置在相應級別的潔凈環境下進行;傳染病人手術安置在隔離手術間進行,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定;

3、出入手術室應當嚴格遵循手術室管理規定和工作流程,更換手術室專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認真執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無菌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手術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4、手術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手術者背后傳遞器械和物品,墜落在手術床邊緣以下或者手術器械臺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應當視為污染;

5、醫務人員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提高手術技巧。必須進行的傷口引流,應首選閉合式引流。手術過程中手術室的門應當關閉,盡量減少人員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

6、嚴格遵守手術切口護理和引流操作規程,換藥操作時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嚴格執行隔離措施;

7、對擇期手術的病人術前住院日應少于3天,若無禁忌癥,術前應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術前備皮。必須備皮時選擇不損傷皮膚的脫毛方法,在手術當天或手術室內進行;嚴格消毒手術部位的皮膚;

9、進入手術室潔凈區域的物品、藥品應當拆除外包裝后存放,設施、設備應當進行表面的清潔處理;

10、遵循《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和本省管理辦法,嚴格掌握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征,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四、胃腸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胃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加強飲食管理,對病人及家屬做好衛生宣教,要食用衛生、新鮮的食物;

3、腸道疾病流行期間(每年5月1日-10月31日)應開設腸道疾病門診和腸道疾病專用的輸液、觀察、治療室;對患有腸道感染病人、產婦及其嬰兒進行隔離,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連續3次大便培養(至少間隔24小時以上)陰性后,再回原崗位工作;

4、工作人員出現急性腹瀉時,應立即做大便常規或培養,可疑為感染性腹瀉時應暫調離病人直接接觸的崗位;當臨床癥狀消失和2次大便培養(至少間隔24小時以上)陰性后,再回原崗位工作;

5、實施胃腸減壓、鼻飼等操作時應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胃腸減壓管、鼻飼管等應一人一用一消毒;

6、嚴格執行手衛生管理,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尤其對口服廣譜抗菌藥物,嚴禁濫用。加強用藥過程中的監測,一旦出現腹瀉即應警惕,及早診斷、治療,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8、加強病人糞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進行空氣、物品、床單等的終末消毒。

五、醫院內肺炎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醫院獲得性肺炎(HAP),也稱醫院內肺炎(NP),是我國最常見的醫院感染類型,呼吸機相關肺炎(VAP)尤為嚴重。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控制項目組的相關要求和我院的具體情況,特制定預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無禁忌癥,應將床頭抬高30-45度;

2、對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3、鼓勵手術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術)早期下床活動;

4、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必要時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

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癥,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

6、對氣管插管或切開患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前、后,醫務人員必須遵循手衛生規則;

7、建議使用可吸引的氣管導管,定期(每小時)作聲門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1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則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使用無菌蒸餾水,每天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作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傾倒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

9、對于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減少插管天數;

10、正確進行呼吸機及相關配件的消毒:

⑴消毒呼吸機外殼、按鈕、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

⑵耐高溫的物品如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金屬接頭、濕化罐等,首選清洗消毒機清洗消毒,干燥封閉保存。不耐高溫的物品如某些材質的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等,應選擇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等浸泡消毒,流動水沖洗、晾干密閉保存。

⑶不必對呼吸機的內部進行常規消毒。

11、不宜常規采用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SDD)來預防HAP/VAP;

12、盡量減少使用或盡早停用預防應激性潰瘍的藥物,包括H2受體阻滯劑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劑;

13、對于器官移植、粒細胞減少癥等嚴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應進行保護性隔離,包括安置于層流室,醫務人員進入病室須戴口罩、帽子,穿無菌隔離衣等;

14、有關預防措施對全體醫務人員包括護工定期進行教育培訓。

六、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見醫院感染類型,75%-80%與留置導尿管相關。為有效預防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準備與插管時的措施:

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⑵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等,不得使用;

⑶根據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口徑、類型。通常成年男性選16F,女性選14F;

⑷規范手衛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⑸常規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程序如下:

①男性: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注意洗凈包皮及冠狀溝;

②女性:先清洗外陰,其原則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每一個棉球不能重復使用;

⑹插管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避免尿道粘膜損傷;

⑺對留置導尿患者,應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

2、插管后的預防措施

⑴保持尿液引流系統通暢和完整,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標本,可從集尿袋采集,但此標本不得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

⑵導尿管不慎脫落或導尿管密閉系統被破壞,需要更換導尿管;

⑶疑似導尿管堵塞應更換導管,不得沖洗;

⑷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以后還需消毒;

⑸患者洗澡或擦身時要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⑹不主張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

⑺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時清空袋中尿液;

⑻長期留置導尿管病人,定期更換導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⑼疑似出現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藥物治療前,應先更換導尿管;

⑽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3、其他預防措施

⑴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宣教;

⑵定期公布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UTI)的發生率。

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血管內留置導管廣泛應用于各臨床科室,尤其是重癥監護病房(ICU)。因導管插入、護理等不當,導致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見,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控制項目組的相關要求和醫院的具體情況,特制定預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時的預防控制措施

⑴深靜脈置管時應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應鋪大無菌單;

⑵操作人員應戴帽子、口罩、穿無菌手術衣;

⑶認真執行手消毒等程序,戴無菌手套,插管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⑷插管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

⑸使用的醫療器械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

⑹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

⑺建議0.5%碘伏消毒穿刺點皮膚;

⑻建議選用抗菌定植導管;

⑼患有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攜帶有MRSA的工作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⑴用無菌透明專用貼膜或無菌紗布敷料覆蓋穿刺點;

⑵定期更換穿刺點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無菌紗布為1天/次,專用貼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立即更換;

⑶接觸導管接口或更換敷料時,須進行嚴格的手衛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⑷保持三通鎖閉清潔,如有血跡等污染應立即更換;

⑸病人洗澡或擦身時要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⑹輸液管更換不宜過頻,但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或停止輸液時應及時更換;

⑺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小時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

⑻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

⑼由經過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

⑽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3、其他預防措施

⑴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⑵定期公布CR-BSI的發生率;

4、循證醫學不推薦的預防措施

⑴不提倡常規對拔出的導管尖端進行細菌培養,除非懷疑有CR-BSI;

⑵還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藥物的藥膏;

⑶不要常規使用抗感染藥物封管來預防CR-BSI;

⑷不推薦通

過全身用抗菌藥物預防CR-BSI;

⑸不要為了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⑹不要為了預防感染而常規通過導絲更換非隧道式導管;

⑺不要常規在中心靜脈導管內放置過濾器預防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