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崗位職業危害防治制度
一、管理目的
?1.為了提高職工的預防意識,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護職工身體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本規定自下發之日起開始執行。
?二、術語、定義
?1.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職業危害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環境中產生或存在的,對職業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一切要素或條件的總稱。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是指勞動者職業活動中可能在作業場所接觸到的粉塵、化學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有害因素。
?3.汽車4S店售后服務中維修和汽車修理廠的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是化學物質中的一氧化碳、錳煙塵、甲醇、丁醇等;有機溶劑中的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物理因素中的電焊煙塵、砂輪磨塵和噪聲等等。
?4.汽車4S店售后服務中維修和汽車修理廠的危害崗位主要是:烘漆、噴漆、調漆、焊接、鈑金、發動機油路清洗等等。
?三、管理職責
?1.行政部負責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后果、工資待遇如實告知員工。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癥患者入維修車間,不得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入車間;對在職業健康中發現的職業病患者,應當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對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職工,不得解除或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2.行政部負責公司職業病預防、統計管理工作,負責職業危害因素的辨識、評價,開展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及時、如實申報產生職業病危害的項目,并接受監督。定期每年與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取得聯系,對各施工維修車間作業場所進行檢測,對現場存在的不合格檢測項目,及時通知相關單位落實整改。
3.行政部需對新員工進行培訓,并告知車間員工在勞動過程中,應嚴格遵守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職業安全操作規程,并享有職業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權力。
?4.售后部配合行政部配合行政部負責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職業衛生健康檔案,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職工進行體檢。
?5.售后部負責對職業病防治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護、保養和檢測,保持正常運轉,并按規定發給員工個人衛生防護用品。
?6.售后部要嚴格管理有毒化學品、放射源以及其他對人體有害物質品,并在醒目位置設置安全標志;主動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和無毒材料,控制、消除職業危害的發生。
?四、一般規定
?1.建立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的原則。
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及國家有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認真負責督促、教育和檢查職工執行安全操作規程。
定期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安全知識培訓,教育職工嚴格執行各工種工藝流程,工藝規范和安全操作規程,不得違章作業。
4.采用先進技術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勞動條件,確保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符合國家要求。
5.加強設備和工藝管理,杜絕跑、冒、滴、漏,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強職業安全衛生管理。
6.在改革工藝和技術革新時,應采用低毒物質替代高毒物質,加強通風排毒、排塵,實現機械化、密閉化和自動化。
7.必須對有毒有害作業職工進行上崗前和定期的職業衛生和將抗教育知識培訓;教育職工嚴格遵守安全衛生制度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和器材。
8.對有毒有害作業場所必須配備必要的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安排專人管理,定期維護,確保其正常運轉,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9.對易發生急性中毒事故及其他職業危害的作業場所,應設警示牌,配備有效的緊急防范設施和醫療急救用品,并有應急救援的組織措施。
10.為車間工作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個人防護用品,并指導和監督其正確使用。
11.易發生急性中毒事故的作業,加強安全衛生管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并保證貫徹執行。
12.配合公司對其進行職業衛生監督管理和作業場所有毒有害因素的定期檢測。
配合地方衛生監督人員進行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和職業衛生調查,如實反映職業衛生的現狀和實際情況。
14.涉及有毒有害作業的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項目,其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使用,并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15.涉及有害作業建設項目立項,必須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職業危害預評價。該建設項目驗收時,必須提交由專業機構出具的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
16.使用和引進新化學品,必須具備毒性鑒定資料、安全技術說明書、安全標簽、否則嚴禁入廠、使用和引進該化學品。
五、本制度之公布之日起實施。
靖邊縣恒博汽貿有限公司
篇2:煤礦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防治設施三同時管理制度
一、目的
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防護員工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訂本辦法,本辦法適用于公司各施工生產單位。
二、術語和定義
建設項目――是指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
職業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場所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相伴隨,對從事該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造成健康損害或者影響的各種危害。
三同時――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預算,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三、管理職責
1、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以下統稱建設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單位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必須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
2、企管科是建設項目職業危害控制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建設項目“三同時”各項管理工作。
3、安全監察站是職業衛生管理職能部門,負責對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進行監督和檢查。
4、各施工生產單位負責職業病防治措施的實施,對職業病防治設備進行經常檢查、維護和定期檢測,保持正常運轉,并按規定發給員工符合質量要求的個人衛生防護用品。
5、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應嚴格遵守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并享有獲得職業病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的權利。
四、一般規定
1、對可能產生一般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必須落實建設項目職業危害設施“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應當進行職業危害預評價的衛生審核,設計階段應當進行防護設施設計的衛生審查,竣工驗收時進行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及職業防護設施的衛生驗收。
2、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預評價、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應當由依法取得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承擔。
3、礦屬施工生產單位應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和經常性的職業安全衛生和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和培訓。
4、礦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對從事有害作業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和每年一次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告知勞動者本人,對從事有害作業的合同制工人、農民合同工應當在解除合同前進行職業病健康檢查。
5、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員工從事與禁忌相關的有害作業。
6、嚴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設置安全標志。
7、施工生產單位必須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在控制施工噪音、揚塵及建筑垃圾等方面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和無毒材料,控制、消除職業危害。
篇3:煤礦職業危害防治經費保障使用管理制度
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職業危害防治方針,確保職業危害防治經費專款專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職業危害防治經費來源
1、公司計提的煤礦安全生產發展費。每年在安全生產發展費用中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于煤礦一通三防系統、安全監測系統、安全儀器和儀表、安全防護設施及其他國家或上級部門有明文規定可以從煤礦安全費用中列支的職業衛生項目的投入。
2、企業成本(費用)。對用于新增或更新職業病危害防治系統及設施、添置監測設備、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和補貼、國家規定的職業衛生保險、消除職業病危害事故隱患、改善作業場所勞動條件、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及培訓、職業衛生獎勵、推廣應用相關技術、職業病治療康復、控制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如不屬于煤礦安全費用列支的范圍,直接計入成本(費用)。
二、專人負責經費的使用。財務部全面負責職業危害經費的投入和運作,所有經費一律由財務部統一支出、集中管理,并對支出情況建立臺帳進行統計。
三、合理編制財務預算。貫徹實事求是、統籌兼顧、確保重點的原則,科學規劃職業危害防治經費預算編制工作。
四、計劃使用資金。根據批準的預算資金,制訂好預算執行計劃,分別按季按月有計劃安排使用,每期檢查使用情況。
五、嚴格財務審批和驗收。職業危害防治的一切財務開支堅持一支筆審批原則,嚴格先批后報程序。各種設備應及時登記入賬,再落實專人負責管理使用。
六、嚴格經費支付報銷的審核工作。對經費的交納、支付、報銷工作,會計應按照職權條例規定進行審查、復核。辦理報銷手續,必須要有原始憑證,堅決杜絕手續不齊、用錢混亂等現象的發生。發現問題,及時查明,對未經批準和違反財務紀律的支出,會計應拒絕入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