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場所管理制度范本
1.單位優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不得生產?經營?進口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設備和材料。
2.單位應按《工作產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制度》對工作產所進行檢測?評價。
3.單位對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作業場所立即采取措施,加強現場作業防護,提出整改方案,積極進行治理。對嚴重超標且危害又不能及時整改的生產經營產所,必須立即停止生產經營活動,采取補救措施,控制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4.單位在可能產生職業病為好作業崗位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語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闡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及應急救治措施。具體參照《工作產所職業病為好警示標識》(GBZ158-2003)
5.單位應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危害的有毒有害作業產所規定設置警示標識?報警設施?沖洗設施?防護急救器具專柜,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同時做好定期檢查和記錄。
6.員工從事有毒有害作業時,必須按規定正確使用防護用品,嚴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試劑和儀器設備,嚴禁使用有毒有害溶劑洗手和沖洗作業產所。
7.加強對檢維產所的職業衛生管理。對存在嚴重職業危害的生產裝置,在制定停產檢修方案時,應有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參與,提出對塵?毒?噪聲等的防護措施,確定檢維現場的職業衛生監護范圍和要求。對存在嚴重職業危害的裝置檢維現場應嚴格設置防護標志,應有相關人員做好現場的職業衛生監護工作。
8.應加強檢維作業人員的職業衛生防護用品的配備和現場沖洗設施完好情況的檢查。
9.應加強檢維現場塵毒檢測監控工作,根據檢維修現場情況與有關部門聯系檢測事宜,隨時掌握現場塵毒濃度,及時做好防護工作。
10.應做好檢維修后開工前的職業衛生防護設施防護效果鑒定工作,重點對檢維修后設施的整改等情況進行檢查確認,避免設備啟動時發生意外職業傷害。
11.加強對勞動防護用品正確使用情況的檢查監督,凡不按規定使用勞動防護用品者不得上崗作業,并追究車間班組的管理責任。
12.有毒?有害物品的包裝,必須符合安全?衛生要求,防止泄露擴散。
篇2: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管理制度
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制度
1、單位各級領導和崗位員工要掌握了解管理范圍內及本崗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濃度(強度)及其可能產生的后果等情況。
2、單位應當請有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并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檢測、評價和監測由職業衛生管理部門(人員)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3、檢測、評價和監測結果出現異?;蛘叱瑯藭r,立即采取措施,上報主管領導,加強現場作業防護,提出整改方案,積極進行治理。
4、對嚴重超標且危害又不能及時整改的生產經營場所,必須立即停止生產經營活動,采取補救措施,控制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5、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后,檢測結果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業。
6、檢測、評價和監測結果存入單位職業衛生管理檔案,并及時向懷柔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報告及向本單位員工公布。
篇3: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制度
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指存在于工作場所或者與特定職業相伴隨,對從事該職業的勞動者可能造成健康損害或者產生健康影響的各種化學、物理、放射生物因素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化學職業有害因素的濃度,物理、放射性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強度必須在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規定的允許范圍內,才能確保工作場所對該場所的勞動者的健康基本無害,也是對工作場所的最基本的職業衛生要求。為減少職業病的發生,避免給職工家庭和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經廠領導研究決定,特制定本制度:
1、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的監測費用納入廠子的全年度的開支計劃,提到議事日程,并且單獨立帳。
2、與有相關資質的職業衛生中介服務機構簽定協議,每季度對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相關車間進行一次濃度(強度)的測定,濃度(強度)較大的車間可每月檢測一次,將測定結果記錄職業衛生監護檔案,并在廠方明顯位置進行公布。
3、當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嘗試(強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時,請示廠子領導應停止職工操作,檢修相關的防護設備,不得克扣工人工資。
一、公司內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均應按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和調查處理條例》及其它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執行。
二、事故報告
1、事故發生后,在救護受傷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擴大的同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向車間主任報告,或直接報告公司任何領導,必要時,可同時報警(火警119,匪警110,醫療急救120)。
2、各有關負責人接到報告后,必須立即趕到現場,進行指揮,如發生重傷、死亡、重特大傷亡及以上事故,由公司總經理或總經理指定的專人,在半小時內立即向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總工會、檢察院、公安局等有關部門報告。情況危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縣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3、現場指揮應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控制事故蔓延擴大,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認真保護事故現場,凡與事故有關的物體、痕跡、狀態,不得隨意移動或破壞。為搶救受傷害者需要移動現場某些物體時,必須做好現場標志。
5、傷亡事故發生后,任何人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漏報。
6、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事故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估算;事故原因、性質初步分析判斷;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況等。
三、事故調查處理
1、本公司事故調查處理遵循“四不放過”原則。
2、本公司及全體員工應積極配合安監部門組成的事故調查組工作,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
3、事故調查時,任何人不得弄虛作假或嫁禍他人。
4、本公司調查或安監部門調查后,應根據最后判定的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消除隱患,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5、事故發生后,應對員工進行針對性安全教育。
6、對因忽視安全生產、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導致事故發生,或發現有發生事故危險的緊急情況,不立即報告,不積極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發生、損失擴大的,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